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未来十年全球猪肉供应格局重塑:亚洲如何领跑增长赛道?

时间:2025-11-25
来源:肉类食品网



  一、全球猪肉供应稳增基调:数据勾勒未来图景
 
  (一)总量增长与结构占比
 
  在全球肉类消费格局中,猪肉始终占据关键地位。依据经合组织(OECD)与粮农组织(FAO)联合发布的《2025-2034年农业展望报告》,未来十年,全球猪肉市场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总量层面来看,猪肉供应量将由基期(2022-2024年)的1.24亿吨(胴体重量当量)稳步增长至2034年的1.30亿吨,实现年复合增长率0.4%。该增长幅度虽非迅猛,但具备持续性与稳定性。
 
  将猪肉置于全球肉类总产量框架下审视,其增长意义更为突出。未来十年内,全球肉类产量预计增长13%,总量达到4.06亿吨(胴体重量当量)。而猪肉在这一增长进程中,将贡献约13%的增量,这意味着猪肉在全球肉类市场中的份额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稳居全球第二大肉类品类,仅次于禽肉。这种稳定份额的背后,是全球消费者对猪肉的持续偏好与依赖。无论是中式菜肴中的红烧肉、回锅肉,还是西式餐点里的培根、香肠,猪肉凭借其独特风味和丰富烹饪方式,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饮食需求。
 
  (二)增长核心驱动力
 
  全球猪肉产量稳步增长的背后,主要有两大核心驱动力:育种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屠宰效率的稳步提升。
 
  育种技术领域,这是一场基因优化的科研征程。科研人员运用先进的基因选育技术,精准筛选具有优良繁殖性能的种猪。例如,使母猪窝均产仔数不断提升,从过去平均每窝10头,逐步提高至12头甚至更多。丹麦在生猪育种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长期基因改良计划,其种猪繁殖性能卓越,母猪窝均产仔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猪肉产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育种技术致力于改善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促使猪能在更短时间内达到出栏体重,且肉质更加鲜美、营养丰富。
 
  屠宰体重的增加亦是推动猪肉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养殖技术进步和饲料营养优化,生猪生长速度加快,体重增长更为迅速。过去,生猪平均屠宰体重约为100公斤,如今,这一数字已逐渐提升至110-115公斤,部分优质品种甚至更高。看似微小的10-15公斤增长,乘以庞大的生猪出栏数量,便成为猪肉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以巴西为例,由于饲料成本相对较低,养殖户有条件为生猪提供更充足营养,促使巴西生猪屠宰体重不断增加,进而提高了猪肉产出量。
 
  发展中国家规模化养殖率的提升进一步释放了产能潜力。以越南为例,在2018年大规模非洲猪瘟疫情后,越南养猪业开启深刻变革,从小型养殖场向注重生物安全的大型养殖场转变。大型养殖场凭借先进养殖设备、科学管理模式和严格生物安全措施,不仅提高了生猪存活率和生长速度,还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短短几年间,越南大型养殖场占比从30%迅速增至60%,生猪产量随之大幅提升,预计未来十年每年增长率可达2.8%,成为全球猪肉产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二、发展中国家崛起:亚洲引领全球增长极
 
  在全球猪肉供应版图中,发展中国家正逐步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力量。尤其是亚洲地区,凭借庞大人口基数、快速经济发展以及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成为全球猪肉产量增长的“主引擎”。与此同时,拉丁美洲也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在全球猪肉市场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一)亚洲:贡献全球55%增量的“主引擎”
 
  1、东南亚:从疫情恢复到规模化加速
 
  东南亚地区作为亚洲猪肉产业的新兴力量,展现出蓬勃发展活力。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席卷而来,该地区养猪业遭受重创,但也由此开启了深刻的变革与复苏进程。
 
  越南在疫情阴霾下迅速调整策略,成为东南亚地区生猪产能恢复的典范。2018年非洲猪瘟冲击下,越南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养猪业遭受严重打击。但越南积极应对,推动养猪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政府加大生物安全监管力度,出台一系列严格防疫政策,从源头防控疫情再次爆发;另一方面,养猪业加速规模化进程,许多小型养殖场逐渐被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取代。据统计,越南目前已建立500多家规模化养殖场,这些养殖场配备先进养殖设备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大幅提高了生猪存活率和养殖效率。凭借这些努力,越南养猪业实现快速复苏,预计在2025-2034年期间,其猪肉产量将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除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外,越南还着眼国际市场,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出口渠道,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逐步在国际猪肉市场崭露头角。
 
  菲律宾国内猪肉需求持续高涨,成为推动产量增长的强大动力。菲律宾人口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人口基数带来旺盛的猪肉消费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菲律宾政府积极鼓励养猪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提供低息贷款、补贴、技术培训等,以激励农民扩大养猪规模。这些政策成效显著,菲律宾的猪肉产量在未来十年有望以每年3.7%的速度强劲增长,成为东南亚地区猪肉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非洲猪瘟的威胁始终存在,时刻考验着菲律宾养猪业的防疫能力。一旦疫情爆发,不仅会冲击国内猪肉供应,还可能影响国际市场对菲律宾猪肉的信心,因此,加强疫病防控仍是菲律宾养猪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泰国和印尼也在各自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泰国的猪肉产业以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但近年来,大型养殖企业逐渐崛起,这些企业采用集约化、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泰国还凭借成熟的加工产业链,对猪肉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冷冻、腌制、熏制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还远销海外,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预计未来十年,泰国生猪产量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印尼的养猪业同样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其猪肉产量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2019年,印尼的猪肉产量达到约110万吨,比2010年的85万吨增长了约30%。爪哇岛作为印尼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凭借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较高的消费水平,成为养猪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60%。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印尼预计未来十年生猪产量将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长。
 
  2、中国:产量趋稳与产业转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全球猪肉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行业动态对全球猪肉市场影响深远。目前,中国生猪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5%,堪称行业“巨无霸”。在经历过去几年的市场波动与行业调整后,中国生猪产量预计将稳定在5600-5700万吨区间。
 
  经济增速放缓与市场整合成为推动中国养猪行业转型的两大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渐放缓,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从单纯的“量”的满足转向对“质”的追求。与此同时,中国养猪行业的市场整合进程不断加速,前十大企业的出栏占比已超过40%。这些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持续推动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中国养猪业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楼房养猪和数字化防疫技术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楼房养猪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方式,正逐步在中国推广。该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建造多层猪舍,实现生猪养殖的立体化、集约化。例如,某企业规划在2030年前建成150个万头级立体猪场,这些猪场采用现代化养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率。数字化防疫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国养猪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养猪企业可以实时监测猪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疫情风险,实现精准防疫。例如,一些企业利用智能传感器收集猪只的体温、采食、饮水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猪只异常情况,提前采取防疫措施,大大降低了疫情发生概率。
 
  (二)拉丁美洲:饲料优势催生1.3%年增速
 
  在地球另一端,拉丁美洲凭借得天独厚的饲料资源优势,在全球猪肉市场中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猪肉产量增长的又一重要引擎。
 
  巴西、阿根廷等国作为拉丁美洲的农业大国,是全球重要的大豆、玉米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使这些国家在养猪业上具备显著成本优势,其饲料价格较国际均价低15%-20%。低成本的饲料投入,不仅降低了养猪成本,还为养猪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巴西为例,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其猪肉产量占拉美总产量的40%。巴西不仅饲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低,人均工资仅为欧盟的1/3,这使得巴西的猪肉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凭借这些优势,拉丁美洲的猪肉产量预计将以每年1.3%的速度稳步增长。在未来十年新增的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产量将占20%。巴西作为区域龙头,预计到2034年,其猪肉产量将增长0.7%,出口量将达到450万吨。不断增长的产量和出口量,将进一步巩固拉丁美洲在全球猪肉市场中的地位。
 
  三、经合组织成员国:增长乏力与结构调整
 
  在全球猪肉供应增长的大趋势中,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呈现出不同态势,增长步伐明显放缓,行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与变革。
 
  (一)欧洲:环保与疫病双重承压
 
  欧洲作为传统的猪肉生产与消费大区,在未来十年的猪肉产量增长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整体增长乏力,欧盟甚至预计将出现产量下滑。
 
  欧盟作为拥有27个成员国的庞大经济体,其猪肉产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未来十年,欧盟的猪肉产量不容乐观,预计将以每年0.3%的速度下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能繁母猪数量的持续减少是关键因素。自2019年以来,欧盟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累计下降12%,这直接导致生猪出栏量减少,进而影响猪肉产量。蓝耳病等疫病的频繁暴发也给欧盟养猪业带来沉重打击。蓝耳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疫病,一旦暴发,会导致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率上升,严重影响生猪的繁殖和生长。仅在2024年,西班牙就因蓝耳病暴发,导致部分养殖场生猪存栏量下降15%-20%,猪肉产量也随之减少。
 
  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也是欧盟猪肉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为实现碳减排目标,欧盟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对养猪业的碳排放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欧盟规定到2030年,养殖行业的碳排放需降低30%。这迫使养猪企业加大在环保设施上的投入,采用更环保的养殖方式,如改进饲料配方以减少氨气排放、建设沼气池进行废弃物处理等。这些措施虽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大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得一些小型养猪场难以承受,不得不退出市场,导致行业产能下降。
 
  在欧盟整体下滑的背景下,英国成为欧洲猪肉市场的亮点,预计到2034年,其猪肉产量将实现0.4%的年增长。英国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胴体重量的提升,从过去的平均85公斤逐步增加到92公斤,这使得单位生猪的猪肉产出量增加。英国养猪业还通过优化养殖品种,提高了生猪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进一步提升了猪肉产量。英国在高端猪肉市场也取得一定突破,凭借优质产品和品牌建设,英国高端猪肉在国际市场获得较高溢价,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养猪业,推动了产量增长。
 
  然而,英国养猪业也面临困境,脱欧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脱欧后,大量来自欧盟国家的劳动力离开英国,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在猪肉加工环节,劳动力短缺率高达20%,许多屠宰场和加工厂因缺工无法满负荷运转,甚至不得不减少生猪收购量,导致大量生猪积压在农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允许更多外国工人进入英国从事屠宰和肉类加工工作,但这一措施的实施效果仍有待观察。
 
  (二)北美:效率驱动下的微增长
 
  北美地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凭借高度密集的生产体系和先进的养殖技术,在全球猪肉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十年,虽然面临饲料价格波动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但凭借生产效率的提升,仍有望实现微增长。
 
  美国和加拿大的猪肉产量预计将分别以每年0.3%和0.4%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其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北美,大型养猪场随处可见,许多养殖场的年均出栏量超过10万头。这些大型养殖场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养殖过程的精准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北美在育种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基因选育,不断提高生猪的瘦肉率,目前已将瘦肉率提升至65%,这不仅提高了猪肉品质,也增加了单位生猪的猪肉产出量。
 
  然而,饲料价格的波动给北美养猪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饲料成本在养猪总成本中占比极高,其中玉米成本占比更是高达40%。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频繁。例如,在2023年,由于部分玉米主产区遭遇干旱灾害,导致玉米产量下降,价格大幅上涨,使得美国养猪企业的饲料成本同比增加15%-20%,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
 
  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是北美养猪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例,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猪肉加征25%的关税,这一政策直接导致美国猪肉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尽管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有所缓和,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这使得美国养猪企业在制定生产和出口计划时面临诸多困难,也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受饲料成本和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十年美国和加拿大的猪肉贸易顺差将收窄10%-15%。为应对这些挑战,北美养猪业正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加强与国内饲料企业的合作,确保饲料供应的稳定;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等。
 
  四、挑战与不确定性:供应链风险持续发酵
 
  (一)疫病威胁常态化
 
  在全球猪肉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疫病威胁始终存在,成为高悬于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非洲猪瘟、口蹄疫等跨境传播的疫病,如同难以捉摸的“幽灵”,随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危机。自2018年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以来,其影响持续至今。2023年,东南亚地区深受其害,越南、菲律宾等国的生猪养殖业遭受重创,短期内减产幅度高达15%。大量生猪被扑杀,养殖场损失惨重,不仅导致国内猪肉供应紧张、价格飞涨,还对国际猪肉市场的供需平衡造成冲击。
 
  疫苗研发的滞后使养猪业在面对疫病时常常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以非洲猪瘟为例,尽管科研人员不懈努力,但商用疫苗的上市时间一再推迟,预计要到2026年才有可能问世。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养殖场只能依靠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来抵御疫病侵袭,这无疑大幅增加了养殖成本。如今,生物安全投入在养殖成本中的占比已攀升至12%-15%,成为养殖场沉重的负担。从建设高标准的隔离设施、购置先进的消毒设备,到对员工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培训,每一项措施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即便如此,面对疫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养殖场仍难以完全消除风险。
 
  (二)气候与政策双重约束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正成为全球猪肉供应的重大威胁。暴雨、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给养猪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2023年,巴西遭遇严重干旱,导致当地饲料产量锐减20%。饲料供应不足,价格随之飙升,养猪成本大幅增加,许多养殖户不得不削减养殖规模,生猪产量受到影响。
 
  在政策方面,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对养猪业提出更高要求。欧盟的“农场到餐桌”战略旨在减少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计划到2030年将抗生素用量降低50%。这一政策的实施虽有利于公共健康和环境保护,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压力。为满足政策要求,养殖户不得不转向使用价格更高的替代方案,如采用益生菌、益生元等绿色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这无疑增加了养殖成本。
 
  发展中国家在扩大产能的过程中,也面临土地资源的限制。以中国为例,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中国实行严格的生猪养殖用地红线管控政策。这一政策虽有助于规范生猪养殖行业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张。许多养殖户因无法获得足够土地,不得不放弃扩大养殖规模的计划,这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猪肉供应产生一定影响。
 
  (三)地缘政治对贸易流的扰动
 
  地缘政治因素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正深刻影响全球猪肉贸易格局,成为全球猪肉供应的又一不稳定因素。俄乌冲突的爆发,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引发全球谷物供应链的巨大震荡。作为全球重要的谷物出口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谷物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致使2024年全球玉米等饲料原料贸易成本大幅上涨22%。饲料成本的增加,直接压缩养猪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企业甚至面临亏损困境。
 
  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关税壁垒,亦给全球猪肉贸易带来显著冲击。美国对华猪肉出口量从2019年的120万吨降至2023年的50万吨,贸易量的大幅下降,不仅使美国养猪业遭受重创,也影响中国市场的猪肉供应与价格稳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对猪肉需求量巨大,美国猪肉出口量的减少,促使中国寻求其他进口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全球猪肉贸易格局。
 
  英国脱欧后,贸易协议谈判的延迟给其猪肉出口带来诸多不确定性。2024年,英国对欧盟的猪肉出口下降8%,这一数据直观反映贸易协议不确定性对猪肉贸易的负面影响。欧盟是英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脱欧后贸易协议的不确定性,使英国猪肉进入欧盟市场时面临更高关税和更严格的贸易壁垒,不仅影响英国猪肉出口量,也降低英国养猪业的竞争力。
 
  五、破局之道:从风险应对到价值重构
 
  (一)技术赋能稳产保供
 
  在疫病防控领域,AI技术成为养猪业的重要支撑。以某知名养猪场为例,其引入的AI疫病监测系统,通过密布于猪舍各处的高清摄像头,运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精准识别猪只体温变化,准确率高达98%。一旦发现猪只体温异常升高,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提醒养殖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疫病遏制在萌芽状态。
 
  精准饲喂系统的应用,为养猪业带来变革。该系统依据猪只的生长阶段、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为每头猪定制适宜的饲料配方和投喂量。在巴西的一家现代化养猪场,采用精准饲喂系统后,饲料转化率提升10%,不仅降低饲料成本,还提高猪只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构建“育种-养殖-加工”全链条数字化平台,推动养猪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通过该平台,育种企业可实时监测种猪繁殖性能,优化育种方案;养殖环节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减少库存积压。越南、巴西等国的养猪企业纷纷引入机器人分拣、区块链溯源技术,进一步提升产业韧性和竞争力。机器人分拣技术提高猪肉加工效率和精度,降低人工成本;区块链溯源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猪肉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信息,增强消费者信任。
 
  (二)区域协作与市场开拓
 
  在全球猪肉市场中,区域协作与市场开拓成为各国养猪业应对挑战、实现增长的重要策略。
 
  英国,作为传统猪肉生产国,积极调整出口策略,将目标投向亚洲和拉丁美洲市场。亚洲地区凭借庞大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成为英国猪肉出口重点,预计占其出口目标的40%。为打开亚洲市场,英国养猪业大力发展高端有机猪肉产业,通过严格的有机认证标准确保猪肉品质和安全,满足亚洲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这些高端有机猪肉价格较普通产品高出30%,仍受市场青睐。
 
  在拉丁美洲,英国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和零售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使猪肉成功进入多个国家,为当地消费者带来独特风味体验。英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展会和贸易洽谈会,展示优质猪肉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份额。
 
  东南亚国家在疫病防控方面加强区域协作,组建“ASF联防联控联盟”。联盟内各国共享疫苗研发成果与疫情数据,实现信息快速流通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旦有疫情发生,联盟成员迅速响应,采取统一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疫病跨境传播风险。在疫苗研发方面,联盟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投入资源,加快疫苗研发进程,为养猪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可持续转型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养猪业的可持续转型刻不容缓。欧盟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率先试点“碳足迹标签”。自2025年起,欧盟要求所有猪肉产品标注养殖环节的碳排放信息,使消费者清晰了解产品碳足迹。
 
  这一举措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促使养猪企业积极采取减排措施。部分企业通过改进养殖技术,如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效率等,降低碳排放;还有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养殖场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无抗养殖”试点,截至2024年,已覆盖500家规模场。“无抗养殖”即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采用益生菌、益生元等绿色添加剂替代,保障猪只健康生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猪肉品质和安全性,还减少抗生素对环境的污染,推动产业链向绿色溢价升级。
 
  未来十年,全球猪肉产业将经历深刻变革,“东升西稳”的格局重构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亚洲凭借庞大人口红利、快速技术迭代和有力政策支持,将稳居全球猪肉产业增长的核心位置,引领行业发展潮流。而发达国家的养猪业需在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疫病、气候与地缘政治等多重挑战交织的复杂环境下,全球猪肉产业唯有依托科技创新与全球化协作,才能实现“供应增长”与“风险可控”的双重目标。期待全球猪肉产业在未来十年迎来更加繁荣、可持续的发展,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丰富的猪肉产品。
 
  数据支持:世界猪肉产量预测(2024-2034年);OECD/FAO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