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中泰禽肉贸易再升级:26家企业获准准入,千亿级市场迎新机遇

时间:2025-11-17
来源:肉类食品网



  一、中泰签署关键议定书:冷冻禽肉贸易加速推进
 
  2025年11月4日,泰国内阁会议正式批准《泰王国农业与合作部与中国海关总署关于泰国冷冻禽肉及其副产品检验检疫和兽医卫生要求议定书》。此议定书对中泰两国冷冻禽肉贸易的未来走向具有关键意义,计划于11月11日至14日的第九届东盟-中国卫生与植物卫生合作会议期间正式签署,备受各方关注。
 
  中泰两国在冷冻禽肉贸易领域并非初次合作。2018年,双方签署首份议定书,为泰国冷冻禽肉进入中国市场奠定基础,当时出口品类主要集中在鸡肉、鸭肉、鸡肉部件和内脏等。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需求变化,2024年对议定书进行修订,进一步扩大泰国禽肉产品出口种类,涵盖鸡翅、鸡腿、鸡胸肉等常见部位,鸡肝、鸡心等内脏产品,以及多达18种新的鸭肉部件和内脏,为泰国禽肉出口商创造更多商机。此次即将签署的议定书,是两国在该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双方在食品安全标准互认、产业链对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泰国畜牧厅厅长颂川表示,中国海关总署(GACC)公布的注册名单中,泰国获准对华出口的冷冻禽肉加工企业从23家增至26家。新增的3家企业涉及鸡副产品、鸭肉深加工等细分领域,为泰国禽肉出口增添新动力。颂川厅长强调,中方对泰国GHPs(良好卫生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信任,是贸易持续扩大的核心基础。这表明泰国在禽肉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从养殖、屠宰、加工到储存和运输,各个环节均实施严格的质量把控和卫生管理,以保障中国消费者能够放心食用泰国冷冻禽肉。
 
  二、议定书核心条款解析:全链条管控保障食品安全
 
  该议定书条款详尽,对企业准入、产品追溯、检疫红线等环节作出严格规定,旨在为泰国冷冻禽肉进入中国市场筑牢安全防线,确保中国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放心的禽肉产品。
 
  (一)企业准入:严格遵循国际标准筛选企业
 
  目前,获中国海关总署认可并注册的泰国冷冻禽肉加工企业达26家。这些企业需满足一系列严格要求:
 
  在硬件设施方面,厂区布局必须依据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屠宰加工规范设计,车间通风、排水符合标准,以防止禽肉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配备全自动禽肉分级系统,可精准按照禽肉重量、品质分类,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备-18℃以下的冷链仓储设施,确保禽肉从加工完成到运输、储存全过程处于低温环境,保证新鲜度和品质。
 
  在软件标准方面,企业需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系统,记录雏禽孵化后的生长全过程,包括饲料、用药、防疫等信息。每批次产品的养殖日志、用药记录、检疫报告等均需上传至中泰联合监管平台,供双方实时监控。中方每年开展飞行检查,不提前通知直接检查工厂实际生产情况。若发现药残超标(如氯霉素残留超过0.1μg/kg)或隐瞒疫情不报,将立即暂停出口资格,企业将承担严重后果。
 
  (二)产品追溯:标签信息细化实现全程可溯
 
  产品追溯是议定书的重要内容。今后,泰国出口到中国的冷冻禽肉产品标签必须明确标注“标签七要素”:企业注册号(如TH-001-GACC,可识别生产工厂)、生产批号(按年份+工厂代码+流水号格式标注,便于查询生产批次)、目的地(精确到中国省份)、生产日期(采用ISO 8601标准,格式统一)、保质期(精确到小时,对企业保鲜技术要求高)、储存温度(必须标注“-18℃以下储存”)以及中国海关备案的追溯二维码(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重要途径)。
 
  为配合追溯体系,泰国农业合作部上线“禽肉追溯APP”。中国消费者购买泰国冷冻禽肉时,通过手机扫码可获取屠宰厂编号、运输船次等22项细节信息,实现从养殖农场到中国市场的全过程追溯,既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又能在出现问题时迅速溯源解决。
 
  (三)检疫红线:严格设定检疫标准确保安全
 
  为保障禽肉安全,议定书对出口禽肉的来源和生产环境设定严格检疫红线。
 
  出口禽肉需满足“三本地化”要求:活禽在泰国本土孵化、饲养,以控制源头质量,降低引进雏禽带来的疫病风险。屠宰厂位于泰国农业合作部划定的“无禽流感/新城疫监控区”,该区域禽群健康状况受到密切监测,且过去6个月内未发生OIE通报的重大疫情,只有在此安全环境下屠宰的禽肉才具备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
 
  泰方每月向中方提交涵盖42种兽药、18种重金属的残留物监测数据。若某工厂连续两个月药残超标率超过5%,将被永久列入“黑名单”,失去向中国出口的资格,促使泰国禽肉生产企业严格控制药物使用,保障产品质量。
 
  三、泰国禽肉产业迎来新机遇:出口额有望显著增长
 
  (一)市场扩容:丰富产品种类拓展市场空间
 
  议定书的签署为泰国禽肉产业带来重大市场扩容机遇。以往泰国对华禽肉出口主要集中在鸡肉产品,此次议定书首次开放鸭内脏出口清单,允许泰国向中国出口鸭爪、鸭翅根、鸭肝等18种鸭副产品,丰富了泰国禽肉出口种类。
 
  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泰国对华禽肉出口额达169亿泰铢,占其全球禽肉出口总额的11.3%。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已达80亿泰铢,增长态势良好。随着26家工厂全面投产及新鸭副产品出口的推动,预计2025年泰国对华禽肉出口额有望增至180-200亿泰铢,不仅将扩大泰国禽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还将为泰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产业升级:建立严格品控体系提升质量
 
  为满足中方在议定书中提出的严格要求,泰国禽肉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建立“零容忍”品控体系。
 
  在养殖场方面,泰国投入25亿泰铢升级300余家养殖场的生物安全设施,从源头保障禽肉质量安全。引入AI摄像头监测禽群健康,其对禽群异常行为的识别率高达92%,能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疫病传播。
 
  在检测中心建设方面,泰国在曼谷和清迈建设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配备先进检测设备和专业检测人员,可快速、准确检测兽药残留等指标。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后,兽药残留检测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大幅提高检测效率,保障出口禽肉质量。
 
  泰国为每只出口禽鸟建立独立“数字身份证”,实时追踪禽鸟从养殖到屠宰的全过程数据,包括饲料成分、屠宰时体温等,均实时上链。消费者扫描产品追溯二维码即可获取详细信息,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三)国际示范:为东南亚农食出口树立典范
 
  泰国与中国签署的议定书不仅是两国贸易合作成果,更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农食出口树立标杆。泰国成为首个与中国建立“双备案、双追溯”体系的东盟国家,其成功经验被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借鉴。这些国家纷纷派遣代表团赴泰国考察学习,如马来西亚在禽肉养殖环节引入泰国AI监测技术,越南在禽肉加工企业学习泰国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
 
  议定书签署后,国际市场对泰国禽肉产业认可度不断提高。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已启动对泰国家禽养殖标准的等效性评估。若通过认证,泰国禽肉可凭借中泰检验结果直接进入欧盟市场,不仅能扩大市场份额,还可降低15%的物流成本,为泰国禽肉产业带来巨大机遇,也为其他国家农食出口提供成功范例。
 
  四、中国消费者获得“双重保障”:安全与多样性显著提升
 
  (一)舌尖上的安全:严格药残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议定书带来食品安全和餐桌多样性的“双重保障”。
 
  在食品安全方面,中方对泰国禽肉药残标准要求极高,全面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以氯霉素、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为例,中方要求检测精度达到0.01μg/kg,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0.1μg/kg严格10倍。在重金属残留方面,铅、镉的残留限值分别设定为0.1mg/kg和0.05mg/kg,相较于中国国家标准,严格程度提升30%。
 
  2024年海关对泰国输华禽肉的抽检合格率达99.2%。随着议定书实施,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加大,将面临“退运+销毁+追责”的三重处罚,促使泰国禽肉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药残和重金属残留,确保进入中国市场的禽肉符合高标准安全要求。
 
  (二)餐桌多样性:丰富产品选择满足多元需求
 
  议定书的签署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选择。
 
  随着新增企业获准出口,中国市场将迎来更多细分产品。在高端食材方面,清迈谷饲120天的樱桃谷鸭胸肉脂肪含量比普通鸭肉低25%,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符合健康饮食需求。樱桃谷鸭作为世界著名瘦肉型鸭,经清迈独特谷饲喂养,口感更佳。
 
  在预制菜原料领域,曼谷工厂生产的去骨凤爪不使用漂白剂,保留天然黄色,口感脆爽,适合制作泡椒凤爪或作为其他菜肴配料。
 
  在宠物食品方面,符合AAFCO(美国饲料管控协会)标准的鸡肝冻干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品质可靠,年出口量预计增加30%,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宠物市场需求。
 
  这些新增细分产品使中国消费者的餐桌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五、未来展望:从“产品互通”迈向“标准互认”
 
  议定书的签署是中泰冷冻禽肉贸易的新起点,为两国未来合作描绘了宏伟蓝图。
 
  从贸易规模看,未来有望实现更大突破。随着中国市场对禽肉需求持续增长,泰国禽肉产业不断升级扩张,预计未来5年内,泰国冷冻禽肉对华出口额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成为泰国对华出口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议定书的签署标志着中泰在农业标准领域的深度互信。泰国成为首个参与中国“进口食品溯源平台”的东盟国家,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便捷查询泰国冷冻禽肉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双方正在探讨将燕窝、水产等产品纳入同一监管框架,未来中泰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将更加全面深入。泰国燕窝、水产等特色农产品有望借助该平台更顺畅地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中国消费者的选择。
 
  对泰国而言,这是继大米、橡胶之后,又一优势农食产品进入中国千亿级进口市场,将为泰国禽肉产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对中国来说,这是构建“多元化进口体系”、保障“肉盘子”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与泰国等国家合作,拓宽禽肉进口渠道,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提高国内禽肉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当首柜贴有中泰双语追溯标签的冷冻鸭舌抵达上海洋山港,这场由议定书推动的贸易升级,为中泰命运共同体增添新内涵。在食品安全与产业协同的双轮驱动下,两国农业合作从“田间地头”向“标准高地”延伸,为全球农食贸易提供“发展中经济体合作”的新范式。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