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鸡蛋价格持续下行 11月蛋市供需博弈激烈

时间:2025-11-15
来源:未知



  一、11月上旬蛋价显著下跌,供应过剩抑制市场信心
 
  (一)价格大幅波动,环比跌幅明显,达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
 
  11月上旬,鸡蛋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下行态势。主产区鸡蛋均价为2.92元/斤,相较于10月下旬,环比下降5.19%,同比跌幅更是高达35.54%。价格最低点出现在11月3日,达到2.84元/斤。在山东、河北等主产区,鸡蛋均价均跌破3元/斤,河南、江苏等地低价货源充足。养殖户面临严峻困境,进入“卖蛋即亏损”阶段。经核算,当前每斤鸡蛋成本约为3.2元,整个行业亏损面超过60%。这表明大部分养殖户每销售一斤鸡蛋均处于亏损状态,亟待市场回暖与价格回升,以摆脱亏损局面。
 
  (二)供应端面临双重压力:存栏量处于高位,老鸡压栏现象突出
 
  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五年新高:11月,在产蛋鸡存栏量预计将达到13.6亿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5%。7月补栏量下降至8000万只,尽管新开产蛋鸡数量有所减少,但9-10月集中淘汰的老鸡在11月出栏意愿大幅下降,老母鸡存栏占比回升至18%。这使得鸡蛋日产量持续维持在1.7亿斤以上,市场供应严重过剩,价格受到显著压制。
 
  库存压力日益凸显:生产环节库存为1.08天,流通环节库存为1.37天,与上月相比增加6.2%。部分贸易商原本期望借助“双11”促销活动获取利润,然而备货策略失误,导致手中鸡蛋滞销,不得不低价抛售。这一行为引发市场价格连锁反应,进一步拉低市场报价,使市场陷入价格恶性循环。
 
  (三)需求端表现疲软,旺季不旺,消费提振效果远低于预期
 
  “双11”电商促销活动未能如预期为鸡蛋市场带来显著推动。商超备货量仅增加15%,与肉类、粮油品类相比差距较大。终端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家庭采购因鸡蛋价格较低,环比增长8%;但学校、食堂等集团消费同比下降12%,餐饮企业由于蔬菜价格较低,以蔬菜替代部分鸡蛋,采购量减少20%。根据卓创资讯数据,11月上旬鸡蛋日均消费量仅为1.5亿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000万斤。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需求端的疲软是导致蛋价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下旬需求能否实现弱修复并逆转价格颓势?
 
  三大变量值得重点关注
 
  (一)需求端出现边际改善,低温与低价引发补货热潮
 
  存储周期延长增强贸易商信心:随着全国气温下降,鸡蛋存储时间从15天延长至25天。山东、河南等地贸易商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低价补货积极性大幅提升,周度采购量环比增加20%。他们期望通过低价囤货,待价格上涨后获取差价利润。
 
  食品加工企业逢低大量采购:蛋糕、卤蛋等加工企业在蛋价低迷时加大备货力度。仅河南地区加工企业采购量就增加30%,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价格,使价格暂时止跌。企业大量采购鸡蛋,一方面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未来市场需求的乐观预期。
 
  北方家庭囤货行为启动:北京、河北等地家庭开始为冬季储备鸡蛋,终端零售量环比增长15%,推动主销区价格小幅反弹,每斤上涨0.1-0.2元。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居民素有提前储备生活物资的习惯,鸡蛋作为日常必需品,自然成为囤货重点。这一囤货行为为蛋价回升提供了一定动力。
 
  (二)供应端压力依然较大,存栏去化进程缓慢
 
  老鸡出栏进度放缓:受猪价低迷影响,部分养殖户调整策略,期望春节前老鸡价格上涨,因而不愿在11月出栏老母鸡。11月中下旬,老母鸡出栏量预计将减少10%,淘汰日龄延长至493天,相当于延迟淘汰1000万只老鸡。老鸡不出栏导致鸡蛋供应量居高不下,市场压力持续存在。
 
  新开产蛋鸡数量仍超出栏量:尽管7月补栏量有所下降,但11月新开产蛋鸡数量为8000万只,仍高于老鸡出栏量(7000万只)。在产蛋鸡存栏量环比微增0.07%,供应过剩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如同水池进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导致市场鸡蛋供应持续增加,蛋价上涨面临较大阻力。
 
  (三)价格走势面临两难困境,反弹空间有限,回调风险依然存
 
  在短期内,需求修复对主产区鸡蛋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使其缓慢上升。月均价可能围绕3.00元/斤波动,日均价在2.90-3.20元/斤区间震荡。然而,供应端压力犹如巨大阻力,严重制约蛋价上涨。若12月存栏量突破13.8亿只,且春节前集中出栏,蛋价极有可能再次探底。卓创资讯分析师王金玉指出:“当前蛋价反弹仅为‘跌深后的技术性修复’,并非趋势反转,养殖户应避免盲目囤货。”这一提醒旨在告诫养殖户保持理性,避免因短期价格反弹而做出错误决策,导致更大损失。
 
  三、后市展望:产能去化是决定蛋价回升的关键因素
 
  (一)短期:供需博弈进入僵持阶段
 
  11月底至12月初,鸡蛋市场将呈现“需求稳定、供应增加”的僵持状态。南方腌腊制品加工对鸡蛋需求拉动有限,而北方蛋鸡进入产蛋旺季,日均产量可能增加至1.8亿斤。预计12月上旬蛋价仍将承受压力,主产区均价难以突破3.1元/斤。在此期间,市场供需双方均持观望态度,价格波动空间有限。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速度成为关键变量
 
  目前行业已连续亏损2个月,若12月蛋价仍低于成本线,中小散户可能加速淘汰老鸡。数据显示,当蛋价低于3元/斤持续3个月,老鸡淘汰量将增加30%。届时,在产蛋鸡存栏有望回落至13亿只以下,为2026年春季蛋价反弹奠定基础。产能去化是解决当前蛋价低迷问题的关键,只有有效减少市场鸡蛋供应量,才能促使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三)给从业者的操作建议
 
  养殖户:应把握价格反弹时机,及时出栏老鸡,避免过度压栏,以防价格再次下跌造成更大损失。同时,控制新开产蛋鸡规模,避免盲目扩大养殖量,防止明年供应过剩加剧。此外,养殖户还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策略,降低养殖成本,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贸易商:保持低库存运营,避免过度囤货,降低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可运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关注12月中旬元旦备货节点,提前做好准备,把握市场商机。此外,贸易商还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自身竞争力。
 
  加工企业:逢低锁定3个月原料库存,确保生产稳定性。同时,开发低温蛋、溏心蛋等增值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缓解原料成本压力。通过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结语:蛋价波动背后,是产业转型的必然过程
 
  2025年11月的蛋价波动,本质上是产能过剩周期的延续。当存栏量连续18个月高于13亿只,且“双11”等消费节点难以有效提振需求时,蛋鸡产业正经历“去产能阵痛”。对于从业者而言,应理性看待短期价格反弹,加速淘汰低效产能,在周期底部积蓄力量。毕竟,每一次价格调整都是为下一轮行情复苏积累能量,这是养殖业周期循环的内在规律。在此过程中,从业者需不断学习并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数据支持:中国畜牧业协会、农业农村部等)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