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猪企“量增价跌”困局:出栏量创年内新高,为何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时间:2025-11-14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旺季不旺:生猪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
 
  (一)出栏量爆发式增长,头部猪企推行“以量换价”策略
 
  在2025年传统的生猪消费旺季,生猪市场却展现出极为特殊的景象。上市猪企公布的业绩数据亮眼却令人忧虑。以牧原股份为例,10月销售商品猪数量达707.6万头,同比增长13.17%,凸显其在行业内强大的出栏能力。温氏股份10月肉猪销量高达389.28万头,同比激增45.69%,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在行业内引发关注。处于第二梯队的新希望、正邦科技等企业,增速更是超过60%,多家猪企单月出栏量创下年内新高,从数据层面来看,整个行业出栏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出栏量增长背后,却是猪价持续下跌的严峻现实。牧原股份10月销售均价仅为11.55元/公斤,温氏股份为11.57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暴跌32.73%、34.41%,均创下2025年最低价。某平台数据显示,进入11月,生猪价格一路跌破12元/公斤,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161.69元,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头猪,养殖户便亏损161.69元,行业陷入“卖一头亏一头”的恶性循环,养殖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二)供应过剩为主要原因,二次育肥加剧短期压力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深刻揭示了当前生猪价格低迷的根源。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致使2025年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激增,加之6月仔猪成活率偏高,直接导致11月可出栏生猪量充沛,市场生猪供应量远超正常水平。与此同时,10月补栏的二次育肥猪经过一段时间增重后,于11月集中出栏,进一步增加了生猪供应压力,使市场生猪供过于求的局面更为严重。
 
  在需求端,形势不容乐观。虽南方腌腊季已启动,但启动速度和规模均不及预期,终端消费仅出现小幅回暖,无法有效支撑猪价上涨。在这种供需失衡的状况下,猪价“旺季不旺”成为必然结果,整个生猪市场陷入低迷状态,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二、成本分化:头部企业的“安全垫”与尾部企业的“生死线”
 
  (一)成本“护城河”筑牢头部优势
 
  在生猪行业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神农集团等第一梯队猪企,犹如屹立于寒风中的坚固堡垒,展现出强大抗风险能力。牧原股份最新养殖成本成功降至11.3元/公斤,这一数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令众多同行难以企及。温氏股份和神农集团表现亦出色,成本稳定维持在12.5元/公斤以下,即便在猪价持续下跌的不利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现金流正向流入,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这些头部企业之所以能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对全产业链效率的深度挖掘。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自主研发的智能饲喂系统堪称行业典范,通过精准控制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将料肉比成功降至2.4:1,这意味着每生产1公斤猪肉,所消耗的饲料量大幅减少,从而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温氏股份则在种猪选育和养殖管理方面下足功夫,其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高达29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25头,这使得温氏股份在仔猪产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后续育肥和销售奠定良好基础。
 
  (二)尾部企业承压明显,成本高企成为致命伤
 
  与头部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统股份、金新农等处于行业尾部的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企业养殖成本普遍高于13.5元/公斤,部分甚至突破15元/公斤大关,在当前猪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每卖出一头猪就要亏损超过200元,企业经营状况岌岌可危。
 
  从三季报数据中,可清晰看到高成本给这些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净利润同比暴跌超过50%已成为常态,部分企业甚至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财务状况十分严峻。某平台分析指出,这类企业普遍存在育种技术落后问题,其PSY不足20头,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仔猪产出数量少、质量差,增加了养殖成本。同时,疫病防控能力薄弱也是突出问题,死淘率超过8%,这意味着在养殖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猪因疾病等原因无法正常出栏,进一步加重企业损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些尾部企业在成本高企的重压下,举步维艰,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三)饲料价格趋稳,“内功比拼”成为降本关键
 
  与往年不同,2025年饲料原料价格相对稳定,波动幅度明显收窄,这使得猪企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饲料原料价格下降来降低成本。在此情况下,企业的“内生动力”成为降本关键因素,一场围绕养殖效率提升的“内功比拼”在行业内悄然展开。
 
  牧原股份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引入AI技术,对饲料配方进行动态调整。根据猪的生长阶段、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实时优化饲料营养成分,将豆粕用量减少了15%,在保证猪生长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温氏股份则充分发挥其“公司+农户”模式优势,推行精细化管理,对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控,将头均人工成本成功压降至96元,在人工成本方面取得明显优势。神农集团则依托云南当地丰富的粮源优势,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实现饲料成本同比下降12%,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生猪行业的PSY水平每年稳步提高0.5头,这看似微小的进步,却蕴含巨大能量,相当于节省了1/8的母猪养殖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每一点效率的提升都可能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而那些能够在“内功比拼”中胜出的企业,无疑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三、后市展望:产能去化与成本竞赛下的行业重构
 
  (一)短期:腌腊季或支撑猪价温和回升
 
  农业农村部首席专家王祖力的观点为当前迷茫的生猪市场指明了方向。随着11月下旬南方腌腊灌肠活动逐步启动,猪肉消费市场将迎来一波高潮,进入全年最旺季节。这一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无疑将为低迷的猪价注入活力。与此同时,牧原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的预警指导,前期已加快出栏节奏,这使得四季度生猪出栏量较三季度将明显减少。供应减少,需求增加,这种供需关系的转变,将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预计年末猪价有望保持温和回升态势,均价可能回升至12-12.5元/公斤。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猪周期”的下行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尽管短期内猪价可能出现反弹,但从长期来看,其总体仍将偏弱运行。这是由生猪行业的内在规律和当前市场形势所决定的,养殖户和企业在制定生产和经营策略时,需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好应对长期挑战的准备。
 
  (二)中长期:成本竞争加速行业洗牌
 
  随着养殖成本分化日益加剧,生猪行业正上演着残酷的“马太效应”。那些成本低于12.5元/公斤的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在价格反弹时能够迅速实现盈利,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而成本高于13.5元/公斤的尾部企业,即使在猪价回暖的情况下,依然难以实现保本,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6年,中小散户退出市场的速度将提升30%,这将使得行业规模化率有望突破75%。在这个过程中,生猪养殖行业将进入一个“成本决定存亡”的深度调整期。那些能够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突破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无法有效降低成本的企业,则可能会被市场无情淘汰。这种行业洗牌的过程,虽然充满痛苦和挑战,但也将促使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破局之道: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革命”
 
  面对当前困局,各大猪企纷纷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一场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革命”的转型正在悄然展开。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前瞻性战略眼光。其大力扩建智能化猪场,引入先进的AI技术和物联网设备,实现养殖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通过精准控制养殖环境、优化饲料投喂、实时监测猪只健康状况等措施,牧原股份的目标是将成本进一步压至12元/公斤以下,以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温氏股份则将发力点放在种猪育种上,致力于培育出具有更高生产性能的种猪。其计划在3年内将PSY突破30头,通过提高种猪繁殖效率,降低仔猪生产成本,从而提升整个养殖环节的经济效益。新希望则在饲料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试点“低蛋白日粮”技术,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在保证猪只生长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了饲料成本,单头猪饲料成本再降50元。
 
  正如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所言,未来生猪养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通过技术迭代和管理升级,在“毫米级”成本竞争中占据先机。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提升效率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场“效率革命”,不仅将改变生猪行业的格局,也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安全、价格合理的猪肉产品。
 
  结语:穿越周期的关键,藏于每公斤成本之中
 
  2025年的生猪市场,以“量增价跌”的现实给行业敲响警钟:当规模扩张的红利逐渐消失,当饲料价格的红利也退潮而去,唯有那些深耕效率、严控成本的企业,才能在周期低谷中守住“安全垫”。对养殖户而言,盲目跟风扩产远不如修炼内功来得切实,提升养殖技术、优化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才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对整个行业而言,这场成本竞赛虽然充满阵痛,但却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微利时代”,市场的生存法则愈发残酷,存活下来的并非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企业。那些能够在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引领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不能有效降低成本的企业,则可能会被市场无情淘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生猪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等待着那些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去开拓新的未来。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