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成本决胜时代,养猪业正在经历怎样的生死淘汰赛?

时间:2025-11-11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成本分水岭:养猪业步入“5元时代”
 
  2025年,养猪行业正经历一场以成本为核心的激烈竞争。据猪场动力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5家上市猪企的平均养猪成本已降至6.44元/斤,然而头部企业与尾部企业之间的成本差距已扩大至1.4元/斤。其中,牧原股份以5.8元/斤的成本率先突破“5元关卡”,而东瑞股份7.2元/斤的成本则使其面临深度亏损局面。这场源于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正促使整个行业加速迈入“以成本论成败”的全新阶段。
 
  2025年第三季度,生猪价格持续低于12元/公斤,超过六成的猪企陷入亏损状态,但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依然保持盈利,其核心差异在于成本管控能力。在全行业因猪价低迷而艰难挣扎之际,成本线已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护城河”。
 
  二、四大梯队分化:引领者与边缘者的差异
 
  (一)第一梯队:5.8-6.2元/斤,成本领先优势显著

  在这场成本竞争中,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企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持续的技术迭代,率先构建起难以突破的成本壁垒。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其智能化养殖体系已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目前,牧原已部署超300万套智能装备,从精准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到饲喂系统,实现了养殖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在饲料创新方面,牧原通过低蛋白日粮技术,将豆粕占比降至6.5%,不仅大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减少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2025年9月,牧原的完全成本降至11.6元/kg,80%的场线成本低于12元/kg,25%的场线成本已进入11元/kg以下的“5元时代”。
 
  温氏股份构建了“种猪-饲料-养殖”的闭环产业链,通过自配饲料,成本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0%。在养殖环节,温氏注重种猪选育和养殖管理,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29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12.4元/kg,同比下降2.4元/kg,成本优势十分突出。
 
  (二)第二梯队:6.2-6.5元/斤,稳健发展的跟进者
 
  神农集团、天康生物、克明食品等区域性龙头企业,依靠本地化粮源和精细化管理,在第二梯队中保持着稳定的竞争力。
 
  神农集团依托云南本地丰富的玉米、豆粕资源,通过与当地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饲料成本同比下降15%。在养殖技术上,神农集团的PSY稳定在29.5头,断奶成本控制在269元/头,成为西南地区的成本标杆企业。
 
  天康生物通过疫病防控升级和饲料配方优化,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在疫病防控方面,天康生物将蓝耳病阳性率降至5%以下,减少了疫病带来的损失;在饲料配方上,通过精准营养技术,提高了饲料利用率。2025年第三季度,天康生物的养殖成本为12.78元/kg,并计划在第四季度将成本降至12.5元/kg以下。
 
  (三)第三梯队:6.6-6.9元/斤,面临较大成本压力
 
  天邦食品、正邦科技、京基智农等企业,由于产能利用率不足、饲料议价能力较弱,在第三梯队中面临“量增价跌”的困境。
 
  以天邦食品为例,尽管通过产能整合将空栏费用降低了60%,但由于高负债(资产负债率72%),利息支出增加了成本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天邦食品的净利润同比下降92.5%,成本优化空间有限。在当前猪价下,每头猪的盈利微薄,甚至面临亏损风险。
 
  (四)第四梯队:7.2元/斤,突围难度较大
 
  东瑞股份因新建猪场折旧摊销高(占成本18%)、管理费用率达12%,9月完全成本高达14.4元/kg,显著高于行业均值。在当前猪价下,东瑞股份每头猪亏损超200元,面临产能收缩压力。尽管东瑞股份计划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优化管理来降低成本,但短期内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三、降本策略:饲料、技术与管理的协同作用
 
  在这场成本竞争中,头部猪企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降本增效体系,涵盖饲料配方创新、养殖技术升级与精细化管理,成为应对行业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一)饲料成本优化:从传统依赖到精准配方
 
  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60%以上,是降本的关键环节。头部企业通过原料替代和粮源锁定,实现了饲料成本的显著下降。
 
  牧原股份在低蛋白日粮技术上的突破,成为行业典范。通过精准营养技术,牧原将仔猪料豆粕占比降至16%,育肥猪料降至8%,并通过合成氨基酸技术,确保猪只营养均衡。这一创新使牧原单头猪饲料成本降低1.2元/kg,年节省豆粕超150万吨,有效抵御了豆粕价格波动风险。
 
  温氏、新希望等企业通过建立饲料厂直供体系,压缩中间环节,使豆粕采购成本降低10%-15%。此外,通过精准营养技术,温氏优化了种公猪饲料配方,将豆粕和鱼粉添加比例分别降低了5.4%和3%,饲料成本下降9.8元/头,精液品质不受影响。
 
  为应对国际粮价波动,头部企业纷纷通过长协订单锁定原料价格。神农集团与东北粮企签订年度玉米采购协议,确保粮源稳定,价格较市场均价低5%-8%;牧原股份则通过与全球供应商合作,提前锁定未来1-2年的大豆、玉米需求,有效规避了价格风险。
 
  (二)技术驱动效率提升
 
  智能化养殖与育种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养猪业的生产效率。以牧原、温氏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率先实现养殖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牧原的6层楼房猪舍,通过智能化环控、饲喂和疫病监测系统,实现了单头猪占地减少80%,人工效率提升4倍。AI视觉估重技术使体重检测精度达到97%,减少了人工干预和猪只应激,料肉比降低0.12。温氏则通过物联网环控系统,实现了猪舍温湿度、通风的精准控制,能耗降低20%;自动饲喂系统的应用,使人工成本减少40%,饲料浪费率从8%降至3%。
 
  育种技术的突破同样显著。温氏通过持续选育,将种猪料肉比优化至2.3,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2;神农集团的PSY从24头提升至29头,每头母猪年多产5头仔猪,直接降低断奶成本30元/头。育种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成本下降贡献了超20%的份额。
 
  (三)精细化管理:成本核算到单栋猪舍
 
  精细化管理已成为猪企降本的重要策略,从成本核算到产能利用率提升,每个环节都成为利润增长点。
 
  大北农推行的“猪场承包制”,将成本核算细化到单栋猪舍,优秀场线成本比平均水平低2元/kg。通过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猪场员工的收入与成本、效益挂钩,激发了全员降本的积极性。ST天邦则通过产能整合,将空栏费用从1.2元/kg降至0.46元/kg;满负荷生产后,单位成本可再降1.5元/kg,产能利用率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变量。
 
  现金流管理同样重要。牧原2025年资本开支缩减至90亿元,目标资产负债率降至55%,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和降低融资成本,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0%。温氏则暂停新建猪场,聚焦存量优化,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释放了更多利润空间。
 
  四、挑战与展望:成本竞争的新阶段与行业变革
 
  (一)短期困境:价格低迷与产能过剩并存
 
  2025年第三季度,19家上市猪企净利润环比下降35.86%,其中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核心原因在于生猪价格跌破12元/kg,而行业平均成本仍在12.8元/kg以上,价格与成本的倒挂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产能过剩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截至第三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35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随着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的持续提升,仔猪供应充足,第四季度生猪出栏压力依旧巨大。据业内预测,第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同比增长10%以上,猪价或延续“先抑后扬”态势,在供应压力下,猪价短期内难以大幅反弹,这对企业的现金流储备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价格低迷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部分高成本企业已出现资金链紧张的迹象,如正邦科技因资金问题,部分猪场出现断料、仔猪抛售等情况。为缓解资金压力,企业纷纷寻求融资渠道,2025年上半年,上市猪企融资总额同比增长30%,但高负债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二)长期战略:从成本领先到体系制胜
 
  面对短期困境,头部企业已开始谋划长期发展战略,从单纯的“成本领先”向“体系制胜”转型。
 
  牧原股份提出“消灭16元以上场线”的目标,计划在2025年将养殖成本降至12元/kg。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持续加大在智能化养殖、饲料研发和疫病防控上的投入。在智能化养殖方面,牧原研发的智能环控系统已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调控,未来计划将AI视觉技术应用于猪只健康监测,实现疫病的早期预警。
 
  温氏股份通过屠宰业务反哺养殖端,构建“养殖+加工”的利润闭环。温氏的屠宰产能已达到1000万头/年,通过屠宰业务,温氏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增值,还通过市场反馈优化养殖环节。在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温氏调整了养殖结构,增加了适销对路的土猪、黑猪养殖比例,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中小猪企而言,绑定龙头企业加入订单养殖,或聚焦区域市场差异化竞争,是避免在全产业链与巨头直接竞争的有效策略。克明食品与牧原合作代养,借助牧原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猪企则通过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如四川的“川味黑猪”、浙江的“两头乌”,以差异化产品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
 
  (三)行业趋势:成本竞争推动行业集中
 
  随着成本竞争的加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当猪价进入12-14元/kg的震荡周期,只有成本低于12元/kg的企业才能稳定盈利。机构预测,2026年行业CR5(前五名集中度)将从2024年的28%提升至35%,尾部10%高成本产能将加速出清。
 
  在这场“胜者通吃”的竞争中,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实力和成本壁垒,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牧原、温氏等企业已开始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拓展市场份额。而中小猪企则需在细分领域深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竞争,寻找生存空间。
 
  养猪业正进入“巨头引领、中小深耕”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下,成本管控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创新能力、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应对行业周期的关键因素。只有那些在成本、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全面领先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成本决定成败,穿越周期的关键
 
  2025年的养猪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竞争。一边是牧原、温氏等巨头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将成本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另一边是中小猪企在价格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这场竞争的本质是效率与耐力的较量,在猪周期的漫长磨底期,只有真正具备“全链条降本+市场化应变”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生存并发展。毕竟,在养猪这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中,成本始终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掌握这一关键因素的往往只是少数企业。(企业公告,行业公开数据)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