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蛋价高台跳水!存栏13.59亿羽高位震荡,养殖户陷"卖一斤亏一毛"困局

时间:2025-11-10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蛋价大幅波动:年初4元至十月2.95元,养殖利润下滑
 
  (一)价格走势:旺季价格不升反降成常态,同比跌幅超35%
 
  2025年,鸡蛋市场价格走势波动剧烈,宛如乘坐“过山车”,对养殖户和消费者均产生显著影响。
 
  依据某平台数据,2025年10月全国主产区鸡蛋月均价为2.95元/斤,较9月下降15.47%,与2024年同期相比暴跌35.16%,达到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这已经是鸡蛋价格连续第4个月低于3元/斤,较年初4元的价格累计跌幅超过26%,呈现出“旺季不涨反跌”的异常市场态势。
 
  回顾历史,过往鸡蛋价格虽有波动,但大致遵循季节性规律:上半年受春节后需求减弱和产蛋量增加影响,价格相对平稳或略有下降;下半年随着中秋、国庆等节日临近,需求旺盛,价格通常稳步上扬。然而,2025年的市场打破了这一常规。
 
  以北京市场为例,2024年10月,鸡蛋批发价稳定在4.5元/斤左右,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零售价在5-5.5元/斤。当时,消费者采购鸡蛋热情高涨,无论是家庭日常烹饪,还是食品加工企业为节日备货,鸡蛋销量都颇为可观。但到了2025年10月,北京市场鸡蛋批发价骤降至2.8元/斤,零售价也随之降至3-3.5元/斤。价格大幅下跌,消费者购买欲望并未如预期提升,市场需求依旧平淡。
 
  在山东,当地鸡蛋产业发达,众多养殖户凭借稳定市场行情获得不错收益。2024年10月,山东主产区鸡蛋月均价达到4.4元/斤,养殖户收获颇丰。但2025年同期,均价仅为2.9元/斤,不少养殖户面对积压的鸡蛋忧心忡忡。曾经热闹的鸡蛋交易市场如今冷冷清清,运输鸡蛋的货车数量大幅减少。
 
  再看广东,作为鸡蛋主要消费地之一,2024年10月鸡蛋市场表现出色,月均价4.6元/斤,市场供需两旺。而2025年10月,均价降至3元/斤,即便价格亲民,消费者购买热情依旧不高。超市鸡蛋促销活动频繁,但效果欠佳,食品加工企业也减少了鸡蛋采购量。
 
  这种“旺季不旺”的现象,打破了市场常规预期,给整个鸡蛋产业链带来巨大冲击。养殖户收入大幅减少,面临严重亏损压力;蛋商利润空间被压缩,经营风险增加;消费者虽短期内享受低价鸡蛋,但从长远看,市场不稳定可能影响鸡蛋品质和供应稳定性。
 
  (二)养殖利润:从单羽盈利15元到倒亏5元
 
  随着鸡蛋价格持续下跌,养殖利润出现急剧反转,养殖户始料未及。
 
  年初,蛋鸡养殖行业处于盈利状态,单只蛋鸡养殖盈利超15元。当时鸡蛋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盛,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期待丰厚回报。然而,仅数月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到10月,单斤鸡蛋利润降至-0.17元,每只蛋鸡累计亏损超5元。巨大反差让许多养殖户难以承受,部分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困境。
 
  在河南,有位拥有多年养殖经验的李大叔,经营着存栏量5万只的蛋鸡养殖场。年初鸡蛋价格上涨,他加大饲料投入,购置新鸡苗。但从4月份开始,鸡蛋价格持续下跌。10月时,他核算成本,每斤鸡蛋成本达3.1元,市场售价仅2.9元,每卖出一斤鸡蛋亏损0.2元。5万只蛋鸡每天产蛋量约4000斤,一天亏损800元。为维持养殖场运转,李大叔四处借钱,面对不断增加的亏损感到绝望。
 
  饲料成本在蛋鸡养殖中占比达70%,是刚性支出,2025年也成为养殖户沉重负担。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高位运行,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山东养殖户王大哥表示:“今年玉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每斤比去年同期上涨0.2元左右,豆粕价格也没低多少。原本指望鸡蛋价格卖个好价钱回本,可现在鸡蛋价格下跌,根本不赚钱,还倒贴钱。”
 
  在江苏,养殖户赵大姐经营小型蛋鸡养殖场。她无奈表示:“我这养殖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今年行情不好,已经亏了好几万。为减少亏损,只能减少饲料投喂量,但又担心鸡的产蛋量和蛋的质量受影响,不知如何是好。”
 
  为降低成本,部分养殖户采用劣质饲料,这不仅影响蛋鸡健康和产蛋量,还可能导致鸡蛋品质下降,进一步影响市场口碑和销售价格。资金雄厚的大型养殖企业虽能勉强维持,但也不得不削减开支,减少新设备购置和技术投入,这无疑会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蛋价下跌和养殖成本的双重挤压,使蛋鸡养殖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养殖户忧心忡忡,迫切希望市场尽快回暖,摆脱亏损困境。
 
  二、供需失衡深层解析:存栏13.59亿羽处于高位,需求增长乏力
 
  (一)供应端:存栏出现下降趋势,但过剩压力依然存
 
  在2025年10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数据引发市场关注。13.59亿羽的存栏量处于历史高位,对蛋价形成较大压力。环比虽有0.66%的微降,但同比增幅达5.59%,相较于2023年同期多出7100万羽存栏量,凸显当前鸡蛋市场供应端形势严峻。
 
  某平台指出,2024年“高盈利周期”吸引养殖户纷纷补栏,这一行为在2025年上半年集中显现,新增开产蛋鸡数量超过1.2亿羽,导致产能集中释放。即便从6月开始补栏量逐渐下降,但老鸡淘汰进度远低于预期,使得鸡蛋市场供应宽松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在山东,作为蛋鸡养殖大省,存栏量变化对全国市场影响重大。当地养殖户反映,2024年蛋鸡养殖利润丰厚,不少人扩大养殖规模,购置大量鸡苗。2025年上半年这些鸡苗开产,鸡蛋产量大幅增加,但市场需求未能跟上供应步伐,导致鸡蛋价格下跌。
 
  在河南,一位养殖大户表示:“我原本存栏量是10万只蛋鸡,2024年又补栏了5万只。本想多盈利,没想到今年行情不好,鸡蛋卖不上价。现在看着这些鸡发愁,想淘汰老鸡又舍不得,毕竟投入大量成本。”
 
  除存栏量高位运行外,蛋鸡产蛋率季节性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供应过剩局面。秋季是蛋鸡产蛋黄金时期,随着气温降低,天气凉爽干燥,蛋鸡食欲增加,体力恢复。产蛋率从夏季的85%迅速回升至92%,单只蛋鸡日均产蛋量增加10%左右。
 
  以河北的一个蛋鸡养殖场为例,夏季时,由于高温炎热,蛋鸡产蛋率较低,每天每只鸡平均产蛋量在0.8个左右。进入秋季后,产蛋率大幅提高,每天每只鸡平均产蛋量达到0.9个以上。该养殖场存栏量为8万只蛋鸡,按照产蛋率提升计算,每天鸡蛋产量增加8000个左右。
 
  叠加现存栏量高位,10月鸡蛋总产量环比仅下降0.3%,供应过剩格局愈发稳固。即便存栏量出现微弱下降趋势,但过剩压力仍如阴霾笼罩鸡蛋市场,短期内难以消散。
 
  (二)需求端:三大传统旺季需求均未有效增长
 
  2025年,鸡蛋市场需求端表现欠佳,三大传统旺季需求均未有效拉动市场,给本就低迷的市场带来更大压力。
 
  中秋、国庆双节向来是鸡蛋消费黄金时期。往年这两个节日前夕,市场繁忙,食品厂大量采购鸡蛋制作月饼、糕点等节日食品,家庭消费者也增加购买量。但2025年情况不同。
 
  据市场调研数据,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备货量同比下降12%,食品厂采购量仅达往年70%左右。在广东,一家历史悠久的月饼生产企业,往年中秋前一个月大量采购鸡蛋,采购量通常在500吨左右。但2025年因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采购量大幅减少至350吨。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今年市场不景气,不敢大量备货,只能根据订单采购鸡蛋,避免库存积压。”
 
  南方腌腊季同样未能提振鸡蛋市场。由于气温偏高,腌腊季启动时间延迟,消费者制作腊肉、腊肠等腌腊食品热情降低。五花肉、二刀肉等关联消费减少,鸡蛋在这一传统消费节点的拉动作用减弱。在四川,当地居民有制作腌腊食品传统习俗。往年10月下旬,家家户户开始采购猪肉和鸡蛋准备制作腌腊食品。但2025年,直到11月初腌腊季才启动,且规模远不及往年。许多家庭减少腌腊食品制作量,对鸡蛋需求相应减少。
 
  替代效应加剧使鸡蛋市场需求进一步受挫。猪肉价格低位运行,全国均价仅为16元/公斤,白羽肉鸡价格同比下降15%,鸡蛋在家庭餐桌的蛋白质替代优势逐渐消失。消费者选择蛋白质来源时,倾向于价格更实惠的猪肉和白羽肉鸡,导致鸡蛋终端销量增速大幅回落至3%以下。
 
  在江苏,一位家庭主妇表示:“最近猪肉和鸡肉价格便宜,鸡蛋价格虽降,但相比之下,还是猪肉和鸡肉更划算。所以现在买鸡蛋次数明显减少,主要用来炒菜,不像以前每天都吃鸡蛋。”
 
  在浙江,一家大型超市生鲜区负责人介绍:“这段时间,猪肉和鸡肉销量明显增加,鸡蛋销量平淡。我们采取促销措施,如鸡蛋买一送一,但效果不明显。消费者购买选择发生变化,我们只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品进货量。”
 
  需求端疲软使鸡蛋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加剧。曾经依赖旺季需求拉动的鸡蛋价格,在需求不足情况下,陷入更深困境。
 
  三、市场连锁反应:淘汰加速与补栏停滞,产能去化进程开启但面临挑战
 
  (一)养殖户被动削减产能:老鸡出栏量增长13%,淘汰日龄提前6天
 
  面对蛋价持续下跌和养殖亏损加剧,养殖户被迫采取行动,开启产能去化进程。
 
  10月,全国老母鸡出栏量大幅增长,达到8900万只,环比激增13%。这一数据反映出养殖户的无奈选择。平均淘汰日龄从9月的500天提前至494天,提前了6天,450日龄以上老鸡占比从30%大幅降至22%。
 
  某平台对山东、河南等地市场监测显示,这些地区散户淘汰量一周内激增20%。在山东德州,养殖户李大哥表示:“我养了2万只蛋鸡,以前老鸡养到550日龄才淘汰,今年行情不好,480日龄的老鸡都淘汰了。再养下去每天都亏,实在承受不住。”在河南商丘,养殖户王大姐也表示:“我原本有1万只蛋鸡,这段时间已经淘汰2000只老鸡,都是380日龄以上的。虽然心疼,但没办法,不淘汰亏得更多。”
 
  一些养殖场甚至打破常规,提前淘汰380日龄的蛋鸡。河北一家中型养殖场,原本计划将蛋鸡养殖至450日龄再淘汰,但因蛋价持续低迷、亏损严重,在蛋鸡380日龄时果断淘汰。养殖场负责人无奈表示:“我们也不想这么早淘汰,但现在鸡蛋价格低,养殖成本高,继续养下去只会血本无归。只能提前淘汰,减少损失。”
 
  这种大规模、提前淘汰行为,反映出养殖端对后市信心不足。曾经养殖户对蛋鸡养殖充满期待,如今面对残酷市场现实,信心受挫。许多养殖户反思养殖决策,对未来市场走势感到迷茫。
 
  然而,淘汰老鸡并非易事。一方面,老鸡市场价格下跌,养殖户收益不理想。原本能卖5元/斤的老母鸡,如今只能卖3元左右,价格下降进一步减少养殖户收入。另一方面,淘汰老鸡意味着养殖户前期投入成本无法完全收回,对其经济状况造成沉重打击。
 
  尽管如此,为减少亏损,养殖户仍加快淘汰老鸡步伐。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养殖成本,等待市场行情好转,但市场何时回暖,他们心中也不确定。
 
  (二)补栏意愿降至极低水平:鸡苗销量环比下降10%,种企订单排期缩短
 
  在老鸡加速淘汰的同时,补栏市场陷入低迷,补栏意愿降至极低水平,给蛋鸡养殖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6月补栏的鸡苗对应10月新开产蛋鸡,受亏损影响,6月鸡苗销量大幅下降,环比降幅接近10%。种鸡企业订单排期从往年45天大幅缩短至25天,中小散户补栏积极性下降60%。
 
  在江苏,一位种鸡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以前这个时候,鸡苗订单排得满满,客户都要提前预定。今年订单量少,很多客户取消订单。我们每天发愁鸡苗销售问题。”在浙江,一位中小散户养殖户表示:“现在行情不好,谁敢补栏?补栏就亏损,先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这种“断档式”补栏收缩,虽预示2026年一季度新增产能将减少,给市场带来一丝希望,但当前在产蛋鸡结构令人担忧。200日龄以下青年鸡占比仍高达35%,意味着短期内市场供应压力依然难以缓解。
 
  在安徽,一家大型蛋鸡养殖场存栏量10万只,其中200日龄以下青年鸡3.5万只。养殖场负责人表示:“虽然已减少补栏量,但之前补栏的青年鸡不断成长,产蛋量逐渐增加。在市场需求未明显改善情况下,新增产能会使市场竞争更激烈,价格难回升。”
 
  补栏意愿下降,不仅影响种鸡企业销售业绩,也冲击整个蛋鸡养殖产业链。饲料企业销量减少,许多降低产能,减少库存。依赖蛋鸡养殖的相关产业,如鸡蛋加工、运输等,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面对补栏市场低迷,种鸡企业和养殖户期待市场回暖。他们希望通过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恢复等方式,重新激发补栏积极性,使蛋鸡养殖行业重回正轨。但当前市场环境下,这一切仍充满不确定性。
 
  四、后市展望:存栏13.6亿羽形成供应压力,蛋价回升依赖两大关键因素
 
  (一)短期:供应压力下价格回升空间有限
 
  展望11月鸡蛋市场,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某平台最新预测显示,11月在产蛋鸡存栏量或微增至13.6亿羽,环比增幅仅0.07%,但日均产量仍将维持在12万吨高位。这表明供应端压力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
 
  需求端,虽低温天气使鸡蛋存储需求有所提升,但终端消费市场难有显著改善。居民日常消费习惯未发生明显改变,食品加工企业采购量略有增加,难以形成强大需求拉动力量。在此供需格局下,11月鸡蛋月均价大概率在2.9-3.1元/斤区间内震荡。
 
  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无疑是沉重打击。养殖亏损面将进一步扩大至70%,许多养殖户将面临更艰难处境。在河南,养殖户张大哥无奈表示:“现在鸡蛋价格低,饲料价格降不下来,每养一只鸡都在亏钱。不知这样的日子还能坚持多久。”在山东,养殖户李大姐也表示:“已把大部分积蓄投入养殖场,现在亏损严重。如果蛋价持续低迷,只能卖掉鸡出去打工。”
 
  在江苏,一家原本规模较大的蛋鸡养殖场因亏损严重,不得不缩小养殖规模。养殖场负责人叹息:“原本存栏量8万只蛋鸡,现已淘汰3万只。实在养不起,再养下去就要倾家荡产。”
 
  面对市场形势,养殖户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有的减少饲料投喂量,有的降低鸡舍温度,有的减少蛋鸡疫病防控投入。然而,这些措施虽短期内可降低成本,但可能影响蛋鸡健康和产蛋量,从长远看不利于养殖行业发展。
 
  尽管市场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如电商平台促销活动、部分地区消费补贴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鸡蛋消费,但影响力度有限,难以改变市场整体格局。未来一段时间内,鸡蛋市场仍将在供应压力和需求疲软双重制约下艰难前行。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速度决定周期拐点
 
  从长远视角分析,鸡蛋市场的未来发展态势,核心取决于产能去化的速率。这一因素不仅与养殖户的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更对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产生关键影响。
 
  在理想情境下,若12月淘汰量能够超过1亿只,存栏量成功降至13.3亿羽以下,加之春节前备货需求的强劲拉动,2026年1月蛋价有望迎来久违的回升,预计可攀升至3.5元/斤。这对于深陷亏损困境的养殖户而言,无疑是一线转机。
 
  山东一位资深养殖户满怀期待地表示:“若真能如此,那对养殖场来说将是极大的缓解。过去一年亏损严重,迫切期望能够早日回本。”河北一位养殖企业负责人也指出:“如果蛋价能涨至3.5元/斤,企业便能恢复正常运营。近期为维持养殖场运转,已借入大量资金。”
 
  然而,现实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养殖户惜淘情绪依旧强烈,400日龄以下老鸡占比高达78%。这表明大部分养殖户仍对市场抱有一定期望,不愿轻易淘汰老鸡。毕竟,淘汰老鸡意味着前期投入成本无法完全收回,这是养殖户难以接受的。
 
  饲料成本的支撑也使得蛋价难以跌破2.8元/斤的下限。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虽有波动,但总体仍处于高位。这致使养殖户在面对低价蛋时,更倾向于继续养殖,而不愿低价出售鸡蛋。
 
  河南一位养殖户无奈地称:“目前饲料价格高昂,若鸡蛋价格再降低,将难以维持养殖。只能持续观望,期待市场有所好转。”安徽一位养殖户也表示:“深知当前市场行情不佳,但淘汰老鸡又于心不忍。只能暂且维持现状,期望等到蛋价上涨之时。”
 
  这种状况导致市场形成了“亏损-缓慢去产能-低价震荡”的磨底周期。养殖户在亏损中艰难支撑,市场在低迷状态中徘徊。要打破这一僵局,需要市场各方协同努力。政府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降低养殖行业成本;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养殖户也需调整心态,理性看待市场,依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养殖规模。
 
  唯有如此,才能加快产能去化速度,推动鸡蛋市场尽快走出困境,实现供需平衡与价格稳定。
 
  五、破局之道:养殖户挺过“阵痛期”,消费者迎来“囤蛋季”
 
  (一)给养殖户的生存建议
 
  精准淘汰:对于养殖户而言,精准淘汰老鸡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举措。450日龄以上的老鸡,产蛋率显著下降,日均耗料却无减少趋势。及时将此类老鸡出栏,既能减少饲料成本,又可腾出养殖空间。经测算,淘汰一只450日龄以上的老鸡,每日可降低日均耗料成本0.3元。在淘汰老鸡的同时,应优先保留300-400日龄的高产鸡。这些鸡处于产蛋高峰期,产蛋率高,蛋品质量优良。通过精准淘汰与合理保留,养殖户能够优化鸡群结构,提升养殖效益。
 
  成本管控:在饲料成本方面,养殖户可尝试使用DDGS(带滤液的玉米加工蒸馏物)替代15%的玉米。此替代方案既能保障蛋鸡营养需求,又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单斤饲料成本可降低约0.15元,对于大规模养殖农户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节省。
 
  此外,养殖户可与期货公司对接,开展“保险+期货”套保业务。通过这种方式,养殖户能够锁定鸡蛋销售价格,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以当前市场价格为例,养殖户可通过套保锁定3.2元/斤的保本价,即便市场价格下跌,也能确保基本收益。这为养殖户在市场波动中提供了稳定保障,使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市场变化。
 
  (二)给消费者的囤货指南
 
  最佳时机:11月中旬,在腌腊启动前,市场鸡蛋供应量相对充足,价格较为稳定。各大商超为吸引消费者,会频繁推出促销活动,此时购买鸡蛋,往往能享受较为优惠的价格。部分品牌鸡蛋折扣力度可达10%-15%,消费者可趁机囤货。
 
  12月初,集中淘汰后,市场鸡蛋供应量会有所减少,价格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涨。但在淘汰初期,由于市场仍存在一定库存,价格尚未大幅上涨,此时也是囤货的良好时机。消费者可关注市场动态,在价格适宜时及时出手。
 
  2。品质之选:在购买鸡蛋时,消费者应关注鸡蛋新鲜度。日龄400天以下的鸡蛋,蛋壳光滑,蛋黄饱满,营养丰富,是品质优良的选择。消费者可通过观察蛋壳外观、摇晃鸡蛋听声音等方式判断鸡蛋新鲜度。
 
  应避免购买存储超15天的冷库蛋。此类鸡蛋存放时间较长,气室偏大,蛋白稀薄,口感和营养均有所下降。消费者购买鸡蛋时,可查看鸡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选择新鲜鸡蛋购买。
 
  结语:产能过剩周期下的行业大洗牌
 
  2025年的鸡蛋市场,无疑是一场“高产能与弱需求”的激烈博弈。对养殖户来说,这是被动去产能的艰难时期,以往的盈利局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亏损困境。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也如同一次行业洗礼,促使行业从盲目扩张的状态转向精细化管理。养殖户开始审视养殖成本,优化鸡群结构,探索新销售渠道,努力在困境中寻求发展机会。
 
  对消费者而言,持续的低价期提供了难得的囤货契机。曾经价格较高的鸡蛋,如今价格亲民,消费者能够以更低成本满足日常营养需求。市场上,鸡蛋促销活动频繁,各大超市和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消费者购买。这不仅让消费者获得实惠,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市场。
 
  从数据来看,当存栏量真正降至13亿羽以下,当淘汰鸡日龄回归500天以上,鸡蛋市场才能实现真正的供需再平衡。而这一过程,或许需要3-6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市场将经历艰难的调整阶段,养殖户需承受亏损压力,消费者也需适应市场波动。
 
  在市场周期波动中,唯有尊重市场规律、提升运营效率的参与者,才能度过艰难时期,迎来下一个盈利周期。那些在困境中积极调整策略,采用先进养殖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养殖户,将在市场复苏时获得丰厚回报。而那些依赖传统模式,盲目跟风的参与者,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鸡蛋市场的变化,不仅是养殖户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更是整个农业经济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唯有保持敏锐洞察力,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