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
时间:2025-11-09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猪价“冲高回落”:数据背后的市场异动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近期,生猪市场出现显著变化。2025年11月初,国内生猪价格未能延续10月的反弹态势,转而进入下行通道,这一情况对养殖户及关注猪市的各方造成较大影响。据行情宝数据监测,截至11月4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降至12.23元/公斤,已连续6天呈下跌趋势。与10月末的高点相比,跌幅达3.1%,价格波动较为明显。
此次猪价下跌并非普通的市场波动,而是由供应端压力集中释放、需求端旺季表现不及预期以及市场情绪转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猪价从短期投机性反弹回归至供需基本面主导的运行轨道,以下将对其背后的原因展开深入分析。
二、供应端:过剩压力持续释放,短期与长期矛盾交织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在本轮猪价下跌过程中,供应端压力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长期的产能高位运行,叠加短期出栏节奏紊乱以及二次育肥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市场猪源供应过剩,对猪价形成下行压力。
(一)短期出栏“量增价跌”:集团与散户双重放量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从短期视角分析,11月初生猪出栏呈现集团场与散户共同增加出栏量的特点。北方部分集团企业在10月曾通过缩量策略拉涨价格,但进入11月后,迅速增加出栏量。数据显示,11月首周,这些集团企业出栏量环比增长8%-12%,大量猪源涌入市场。
与此同时,中小养殖场受近期气温骤降影响,出于规避养殖风险和预防猪病的考虑,选择提前抛售中猪。北方地区部分中小场11月初的提前出栏量较10月下旬增加15%。短期供应的集中增加,致使市场猪源过剩,屠宰场采购难度降低,进而增强了其压价能力。
(二)长期产能“双高”周期:存栏与出栏量历史高位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从长期产能基数来看,生猪市场目前处于“高存栏、高供应”周期。2024年末母猪存栏量达到4062万头的高位,这直接导致2025年生猪出栏量持续上升。机构推演数据表明,2025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4%,供应压力巨大。按照此趋势,四季度理论出栏量将突破2.8亿头,市场猪肉供应充足。
当前全国仔猪价格处于低位,7公斤仔猪价格普遍在160-220元/头。以安徽部分规模场为例,外三元7公斤仔猪价格为160-220元/头,15公斤仔猪280-380元/头。低价仔猪反映出市场对未来6-12个月供应过剩的预期,养殖户补栏意愿低迷,进一步强化了“高存栏-高供应”的恶性循环,不利于猪价上涨。
(三)二次育肥“反噬效应”显现:从“抢补栏”到“急出栏”
二次育肥原本是市场的一个变量,但在此次猪价下跌中起到负面作用。10月猪价反弹时,二次育肥户大量入场,抢购标猪,推动标猪价格涨至12元/公斤以上。
然而,进入11月,情况发生逆转。标猪价格上涨使二次育肥户补栏成本增加0.6-1元/公斤,利润空间被压缩,积极性受挫,转为观望。更为关键的是,前期二次育肥补栏的生猪将在11-12月集中出栏,加剧市场供应过剩风险。为规避风险,养殖端选择提前出栏,数据显示单日出栏均重较10月下降2.3公斤,更多生猪提前进入市场,加速价格下行。
三、需求端:旺季不旺成常态,消费支撑显著弱化需求端的疲软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对本轮猪价下跌起到推动作用。屠宰端开工率大幅下降、终端消费“量价双降”以及毛白价差收窄造成的“双向挤压”,使猪价失去上涨动力。
(一)屠宰端开工率暴跌:从“积极收猪”到“以销定产”
目前样本屠宰企业开工率降至33.4%的低位,较10月中旬45%左右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创下下半年新低。这一现象反映出终端产品销售缓慢,订单严重不足。
以东北地区为例,11月3日屠宰企业白条猪出场价格下跌100元/吨,山东、河南地区下跌100-200元/吨。屠宰场为降低损失,采取“以销定产”策略,根据销售情况确定屠宰量,并大幅压价收购生猪。部分屠企甚至采用“压价-限收”的极端策略,生猪日收购量较10月减少18%。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需求疲软导致压价严重,压价又促使养殖户急于出栏,进一步加剧市场供过于求。
(二)终端消费“量价双降”:腌腊旺季延迟,家庭消费低迷传统上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11月是南方腌腊、北方灌肠的黄金时期,也是猪肉消费旺季,但今年旺季特征不明显。鲜品猪肉目前主要以日常刚需消费为主,同比减少12%。
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批发市场,白条走货速度下降20%,市场交易清淡。上海部分市场白条成交价降至15.74元/公斤,较10月下旬下跌4.5%。居民外出就餐频次减少,禽肉、水产等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集团消费同比下滑15%。终端消费者对高价猪肉接受度降至近三年低位,消费行为更加谨慎。
(三)毛白价差收窄:屠宰企业盈利承压下的“双向挤压”
11月初,白条价格下跌幅度大于生猪价格,毛白价差缩窄至1.5-2元/公斤,较10月中旬的3-3.5元/公斤几近腰斩。这使屠宰企业面临“买贵卖便宜”的困境,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为恢复盈利,屠企将压力转嫁给养殖户,将生猪采购价压至12-12.2元/公斤,逼近中小养殖端11.8元/公斤的盈亏平衡点。养殖户为避免更大损失,只能“被动出栏”,进一步激化供需矛盾,推动猪价下跌。
四、市场情绪:从“看涨狂欢”到“空头主导”,信心崩塌加速下跌市场情绪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在本轮猪价下跌中发挥关键作用。从10月的乐观预期到11月的悲观情绪,市场情绪的急剧转变加剧了猪价下跌速度。价格走势提前揭示反弹的“虚涨本质”,北方主产区领跌引发全国看跌共振,多空博弈失衡,市场由分歧走向一致看空。
(一)价格走势暴露“虚涨本质”:标肥价差背离预示风险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10月猪价反弹时,标猪价格一周内上涨5%,看似市场活跃,但大肥价格一周仅上涨0.5%,几乎无明显变化。这种标肥价差背离现象表明消费端并未真正回暖,此次反弹是由市场情绪催生的“泡沫”,属于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技术性行情。
进入11月,供应压力凸显,市场意识到之前预期过于乐观。以期货市场为例,2511合约在11月首个交易日跌幅达5.45%,创下近三个月最大跌幅。期货市场作为现货市场的“风向标”,其下跌带动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下降。
(二)区域情绪分化:北方领跌引发全国看跌共振
猪价“六连跌”:供应过剩、需求乏力与情绪转空下的生猪市场困局在市场情绪转变过程中,北方主产省份率先降价,成为看跌“风向标”。自10月30日起,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标猪价格持续下滑。河南标猪价格在短短5天内从6.1元/斤跌至5.85元/斤,跌幅达4.1%。
以往北方领涨、南方跟涨的格局被打破,此次北方降价引发全国范围看跌情绪。华东、华中地区龙头集团110-140公斤生猪价格下跌,110-125公斤生猪价格下跌0.1-0.4元/公斤,125-140公斤下跌0.4元/公斤。区域间价格联动紧密,看跌情绪通过产业链迅速传播,市场弥漫悲观氛围。
养殖户心态也发生巨大转变,从10月的惜售、压栏变为11月的急于出栏。北方散户出栏积极性较10月下旬提升25%,恐慌性出栏加剧市场供应压力,推动猪价进一步下跌。
(三)多空博弈失衡:从“分歧”到“一致看空”
10月市场对猪价走势看法分歧较大,集团场试图控制出栏节奏拉高价格,散户则压栏赌涨。但进入11月,随着供需数据恶化,多空博弈迅速失衡,空头占据主导。
机构调研显示,高达85%的养殖户认为短期猪价难以反弹,72%的屠宰企业计划进一步压价。市场行为从“压栏赌涨”转变为“抢跑出栏”,单日市场生猪流通量比10月增加30%,市场供过于求,形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
五、短期展望:腌腊与出栏节奏成关键,猪价“易跌难涨”
展望短期猪价走势,形势仍不容乐观,“易跌难涨”格局或将延续。供应端方面,未来两个月理论供应量持续增加,二次育肥集中出栏压力尚未释放。根据当前产能数据推算,11-12月生猪理论出栏量同比增幅高达14%,市场猪源将进一步增多。
需求端,南方腌腊启动时间和力度存在不确定性。往年南方腌腊是拉动猪肉需求的重要因素,但今年至今未见明显动作。若11月中下旬腌腊需求仍不及预期,猪价跌破12元/公斤的可能性较大。一旦需求端表现不佳,供应端压力将被放大,猪价可能再次大幅下跌。
对于养殖端而言,应吸取教训,避免盲目压栏,密切关注规模场出栏节奏和屠宰企业采购策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出栏计划,可采用错峰出栏方式,减少市场竞争压力。
从市场层面看,需重点跟踪11月15日后南方腌腊加工企业备货量,这是猪价能否止跌的核心变量。若备货量大幅增加,表明需求端发力,猪价有望上涨;反之,若备货量持续低迷,猪价可能在低位持续一段时间。市场各方密切关注,等待这场供需博弈的最终结果。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