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猪企10月销售透视:量增价跌背后的行业寒冬与破局之路
时间:2025-11-08
来源:未知
一、销量逆势增长:牧原破700万头,温氏、新希望增幅超30%
(一)规模扩张延续,头部效应显著
近期,生猪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在此,对牧原股份(002714。SZ)、新希望(000876。SZ)、温氏股份(300498。SZ)三家上市猪企2025年10月的生猪销售情况展开分析,其数据蕴含着诸多行业关键信息。
从销量数据来看,增长态势极为强劲。2025年10月,牧原股份表现突出,销售商品猪707.6万头,环比增长26.97%,同比增长13.17%,单月销量成功突破700万头大关,以其规模与增速,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温氏股份同样表现不俗,销售生猪389.28万头,其中毛猪和鲜品344.83万头,仔猪44.45万头,环比增长17.07%,同比增长45.69%。仔猪外卖策略成效显著,对销量提升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新希望销售生猪168.51万头,环比增长20.86%,同比增长34.44%。前期仔猪投放较多,当前收获期到来,商品猪与仔猪销售协同发力,带动销量持续上扬。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晰看出,三大猪企在规模扩张方面毫不懈怠,头部效应愈发显著。
(二)增长逻辑分化:牧原靠产能,温氏、新希望靠结构
三家猪企销量均呈现增长态势,但其背后的增长逻辑存在差异。牧原股份凭借强大的产能优势实现高销量。其在全国拥有1000+自建猪场,以河南、山东等主产区为例,出栏量增长22%,产能释放强劲。此外,牧原在智能化养殖领域投入巨大,研发费用从2019年的1.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47亿元,研发团队扩充至6486人。这些投入取得显著成效,智能饲喂设备、轨道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大幅提升养殖效率,为产能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温氏股份采用“公司+农户”模式,通过扩大投苗量增加产量。同时,温氏仔猪外销量同比增长60%,成为销量增长的新动力。在养殖技术方面,温氏不断创新,如优化饲料配方,提高仔猪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为仔猪外卖策略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新希望依托2024年在西南、西北布局的养殖基地投产,商品猪出栏量环比提升25%。新希望注重产业链协同发展,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养殖,再到肉制品加工,各环节紧密配合,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收入与价格双杀:均价同比暴跌32%,增收不增利成常态
(一)价格暴跌击穿成本线
分析销售均价,三家上市猪企面临严峻形势,环比、同比价格均呈下降趋势,且跌幅不断扩大。
牧原股份商品猪均价11.55元/公斤,环比下降10.33%,同比暴跌32.73%,较2024年同期每公斤下跌5.6元,价格大幅下跌严重压缩利润空间。
温氏股份毛猪均价11.57元/公斤,环比下降12.22%,同比下降34.41%,价格已创下2021年猪周期下行以来的新低,在此价格下盈利难度极大。
新希望商品猪均价11.28元/公斤,环比下降12.49%,同比下降35.06%,在三家猪企中跌幅最大,其价格下跌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二)收入“环比增、同比降”的矛盾现状
尽管销量增长带动环比收入提升,牧原环比增长13.95%、温氏增长1.47%、新希望增长9.85%,但同比收入却全面下降。
牧原股份销售收入为103.31亿元,同比下降22.28%。此前单头盈利可达200元,如今转为亏损150元,盈利状况急剧恶化,亟待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温氏股份收入为50.48亿元,同比下降13.15%。不过,仔猪销售占比提升至11.4%,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商品猪亏损,通过调整销售结构有效减少亏损。
新希望收入为19.18亿元,同比下降7.83%。由于仔猪占比达25%,亏损幅度小于纯商品猪企业,销售结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亏损风险。
三、深层原因解析:产能过剩叠加猪价“跌跌不休”
(一)行业产能仍处高位,供应过剩压价
生猪市场面临产能过剩与价格低迷的双重困境。截至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35万头,超出3900万头调控目标3.5%,预示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供应充足,过剩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三大猪企1-10月累计出栏量同比增长28%,远超行业15%的平均增幅。牧原凭借庞大产能、温氏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扩大投苗量、新希望依靠新投产养殖基地增加出栏,其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导致价格受到严重打压。
(二)消费低迷+成本高企,价格反弹乏力
消费端方面,经济环境对终端消费产生较大影响。10月猪肉零售均价环比下降5%,餐饮渠道采购量下降12%,消费者消费热情降低,且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分流猪肉市场份额。
成本方面,饲料成本居高不下,玉米价格维持在2800元/吨,豆粕价格4500元/吨。牧原、温氏完全成本分别为14.5元/公斤、15元/公斤,当前售价较成本倒挂3-4元/公斤,行业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在消费低迷与成本高企双重压力下,猪价反弹困难。
四、企业应对:以量换价VS结构调整,谁能穿越周期?
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三家上市猪企纷纷采取应对措施。
(一)牧原:极致成本管控,压减出栏体重
牧原以成本管控能力著称,在此次危机中进一步强化成本管控。为应对猪价下跌,将肥猪出栏均重从130公斤压减至120公斤,出栏体重降低使养殖周期缩短,饲料消耗减少,每头猪养殖成本降低约80元。同时,提前3个月完成31.6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有效控制产能,避免过度养殖增加成本。
在养殖技术上,牧原智能化养殖体系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猪生长状况,精准投喂饲料,将猪死亡率控制在5%,远低于行业10%的平均水平,减少损失并提高养殖效率。凭借这些努力,牧原单头成本较行业低1.2元/公斤,抗跌能力较强。
(二)温氏:仔猪外销+鲜品转型,对冲价格风险
温氏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通过仔猪外销和鲜品转型对冲价格风险。加大仔猪外销比例,10月仔猪外销占比达到11.4%。尽管仔猪均价35元/公斤,同比下降40%,但其毛利率仍达15%,带来一定收益。
在鲜品业务方面,温氏拓展销售渠道,与各大超市、生鲜电商平台合作,10月鲜品收入占比提升至22%,溢价率较冻品高8%。同时,不断优化鲜品加工和配送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配送效率,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有效分散风险。
(三)新希望:收缩战线+政策借力,优化产能布局
新希望通过收缩战线和借助政策力量优化产能布局。与央企基金成立28.7亿元合资公司,聚焦欠发达地区“企业+农户”养殖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降低养殖成本。在产能布局上,关停10%的低效猪场,将资源集中到四川、云南等成本优势区域,降低养殖成本。
新希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升自身竞争力,目标在2026年将完全成本降至14元/公斤以下,通过系列举措逐步优化产能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五、行业展望:产能去化加速,静待周期反转
展望未来,生猪行业处于关键转折点。当前,三大猪企资产负债率均超60%,虽牧原、温氏、新希望分别拥有260亿、180亿、120亿元现金储备,短期内资金链无风险,但实现盈利修复仍依赖产能去化进度。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0月全国生猪存栏环比降1.2%,表明产能去化已进入加速期。按照当前趋势,预计2026年二季度猪价或触底反弹。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短期价格波动风险,密切关注企业成本管控能力与产能调减进度;对行业来说,“量增价跌”的阵痛期是加速洗牌的关键期。只有具备规模、成本、技术三重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周期底部积蓄力量,迎接下一轮上行周期。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生猪市场中,最终谁能脱颖而出,值得关注。(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澎湃新闻、第一财经)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