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进口猪肉价格持续缓跌:鲜冻价差收窄下的供需困局与后市展望

时间:2025-10-28
来源:肉类食品网



  一、10月进口猪肉市场:价格缓跌,成交寡淡
 
  (一)主要产品价格普跌,猪头肉领跌市场
 
  2025年10月,国内进口猪肉冻品市场呈现出价格缓跌态势,整体笼罩于“降价阴霾”之下。依据某平台的精确统计数据,截至10月24日,各品类价格变动情况清晰展现。进口前肘成交均价为17416.67元/吨,与月初相比下降1.88%,此价格变动反映出前肘市场需求热度有所降温。进口肋排均价达33287.18元/吨,月跌幅为2.21%,肋排作为猪肉产品中的“高端部分”,其价格下跌暗示着市场对高品质猪肉需求的调整。
 
  在众多品类中,进口猪头肉价格跌幅最为显著,均价为10600元/吨,月跌幅高达5.50%,成为本月领跌市场的品类。猪头肉价格大幅下跌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一方面,或许是消费者对猪头肉的消费偏好发生转变,转向其他猪肉品类;另一方面,市场上猪头肉供应相对过剩,亦是导致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相较之下,进口颈骨价格较为稳定,维持在9500元/吨,在价格普遍下跌的趋势中表现突出。这可能是因为颈骨在餐饮行业或特定加工领域有着稳定需求,其用途的相对固定性使得价格能够保持稳定。整体而言,10月进口猪肉冻品价格变化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调整,低端猪副产品如猪头肉面临更大价格压力,而部分产品如颈骨则凭借稳定需求维持价格稳定。
 
  (二)国产价格倒逼下,进口产品优势尽失
 
  10月进口猪肉市场价格缓跌,国产猪肉价格走势起到关键的倒逼作用。同期,国产鲜品猪肉价格持续探底。鲜品二号肉、四号肉均价分别稳定在17.71元/公斤、17.75元/公斤,与月初相比,月跌幅均超5%。冻品二号肉、四号肉均价分别为17.72元/公斤、17.76元/公斤。该价格水平与进口冻品价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例如,进口前肘折合成品价高于国产冻品,这使进口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当下游企业采购猪肉时,面对价格相当甚至国产更具优势的情况,自然会倾向于采购国产猪肉。这直接导致进口冻品成交量大幅下滑,同比下降23%。一些港口的进口冻品交易市场由以往的热闹变得冷冷清清,出现“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进口商仓库中冻品积压,虽试图降价吸引买家,但因市场需求萎缩,效果不佳。这种市场状况不仅是国产猪肉价格竞争的结果,也反映出整个猪肉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进口产品曾经的价格优势已在国产低价冲击下荡然无存,市场格局正悄然改变。
 
  二、价格下跌主因:国产低价压制与供需结构失衡
 
  (一)国产猪肉价格低位运行,价差收窄至历史极值
 
  10月国产鲜品猪肉价格走势起伏较大,月初相对稳定,随后一路下滑,中旬一度跌至17.38元/公斤的低位,较月初暴跌7%,引发整个猪肉市场震动。虽下旬价格小幅反弹至17.7元/公斤左右,但从近五年价格走势看,仍处于低位。
 
  进口冻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处境艰难。进口冻品因需承担海运、关税、仓储等额外成本,综合成本较国产冻品高出5%-8%。以往国产猪肉价格较高时,进口冻品凭借相对较低价格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今国产猪肉价格持续走低,进口冻品价格优势彻底消失。
 
  一位在冷链行业从业多年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前进口冻品比国产便宜15%,客户青睐进口货,认为性价比高。现在情况相反,进口冻品比国产贵3%,客户必然选择更便宜的国产产品。”以进口前肘为例,折合成品价后,每公斤价格比国产冻品高出0.5-1元。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是有力武器,进口冻品的价格劣势使其在与国产猪肉竞争中毫无还手之力,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
 
  (二)供需两端双疲软,进口商挺价乏力
 
  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猪出栏量爆发式增长,超过6亿头,反映出国内生猪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生猪涌入市场,导致国产冻品库存高企,屠宰企业仓库冻品堆积,库容率达32%。在此情形下,屠宰企业首要解决自身库存积压问题,对进口猪肉需求大幅降低。进口猪肉价格相对较高且会增加库存压力,因此屠宰企业纷纷减少进口订单,这对进口猪肉市场造成沉重打击。
 
  从需求端看,餐饮企业作为猪肉重要消费群体,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面临巨大成本压力。为控制成本,采购猪肉时优先选择价格亲民的国产鲜肉,因为鲜肉品质和口感更受消费者喜爱,且价格相对较低,能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团餐、加工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对进口冻品采购量大幅下降40%,仅维持刚需补货水平。
 
  进口商面对此市场局面有心无力。当前港口库存较去年同期下降18%,虽有挺价意向以维持利润,但下游客户对高价进口冻品不接受,采购态度谨慎。进口商为减少库存积压,不得不小幅降价促销。10月进口冻品价格跌幅虽不及国产猪肉,但颓势明显,市场前景不容乐观,进口商陷入两难困境,未来市场之路充满挑战。
 
  三、11-12月展望:利好缺失,价格难破“低迷怪圈”
 
  (一)供应端:进口量难增,港口库存成“稳定器”
 
  四季度,全球主要猪肉出口国动态对我国进口猪肉市场影响深远。美国作为重要猪肉出口国,近期部分产区受疫病困扰,生猪存栏量明显下降。据美国农业部数据,部分受疫病影响严重地区,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2%,直接导致可出口猪肉量减少。巴西面临生产成本上升难题,饲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养殖成本增加15%。为维持利润,巴西猪肉出口价格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对华出口量预计环比下降5%-8%。
 
  国内进口商经历前期市场波动后变得更加谨慎。因前期进口猪肉亏损,纷纷减少订货量。一位从事猪肉进口多年的贸易商称:“前几个月进货销售亏损,现在不敢多进,只能先观望。”这种谨慎态度限制了进口猪肉到港量。
 
  不过,当前港口库存仅35万吨,较旺季正常水平低25%。较低库存给予进口商一定挺价底气。若大幅降价销售,一旦后续市场需求变化,可能面临无货可卖局面。所以,尽管市场需求不旺,进口商仍努力维持价格稳定,这使得价格大幅暴跌可能性较低,港口库存成为稳定进口猪肉价格的重要“稳定器”。
 
  (二)需求端:国产旺季反弹有限,替代效应持续压制
 
  11-12月是猪肉传统消费旺季,南方腌腊和北方灌肠习俗会使猪肉需求量大幅增加。以往这一时期猪肉消费量通常比平时增长15%-20%。但今年情况不同,国产猪肉价格虽有小幅反弹可能,但幅度有限。国内生猪产能过剩问题依旧存在,市场猪肉供应充足,预计涨幅在3%-5%,整体价格仍处低位水平。
 
  在此市场环境下,进口冻品难在消费旺季分得一杯羹。进口冻品与国产鲜肉相比,在口感和新鲜度上存在明显劣势。消费者购买猪肉时,往往更倾向于新鲜、口感好的国产鲜肉。在一些农贸市场,消费者表示:“更愿意买新鲜猪肉,冻肉口感欠佳。”这种消费偏好使进口冻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禽肉和牛肉的低价运行,也对进口猪肉需求产生分流作用。当前,禽肉均价为8.5元/公斤,牛肉国产均价为70元/公斤。这些肉类价格相对较低,吸引不少消费者。尤其是禽肉,因其低脂肪、高蛋白特性,受很多追求健康饮食消费者喜爱。在一些餐饮企业,禽肉菜品点单率明显上升。预计下游对进口猪肉采购量难有明显回升,进口猪肉市场在需求端面临较大压力。
 
  (三)价格走势:缓跌为主,局部产品或现分化
 
  某平台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及各种影响因素,对11-12月进口猪肉价格走势做出精准预测。预计此时间段内,进口猪肉价格仍维持下降趋势,但跌幅收窄,预计跌幅在3%-5%。
 
  从具体产品看,进口肋排、猪蹄等高价品类,因价格较高,终端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对较低。在当前市场需求疲软情况下,这些产品价格将继续领跌。而进口猪头、颈骨等低价副产品,可能因加工企业囤货行为出现阶段性企稳。一些加工企业会在价格较低时大量采购这些副产品,用于生产香肠、肉罐头等产品。但从整体市场格局看,进口猪肉市场低迷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变,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市场需要一段时间消化过剩产能和调整供需结构。
 
  四、行业启示:进口商与下游企业如何破局?
 
  (一)进口商:调整品类结构,绑定终端需求
 
  在当前进口猪肉市场价格低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进口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需对经营策略进行深度调整。
 
  从品类结构看,高价分割品市场销售情况日益严峻,进口商应减少此类产品进口量。例如,进口肋排因价格较高,在当前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增加的情况下,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相反,猪杂碎、猪皮等低值产品市场需求悄然增长。这些低值产品在休闲食品、餐饮供应链等领域应用广泛。如卤味行业,猪头肉、猪耳朵等猪杂碎是制作卤味的重要原料;速冻食品企业生产饺子、包子等产品时也会用到猪皮等原料。进口商应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低值产品采购量。
 
  除调整品类外,进口商还需与终端需求建立更紧密联系。通过与休闲食品、餐饮供应链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定制化加工,可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已开始尝试,将进口猪头肉精细加工制作成即食卤味产品,加工后的卤味产品售价比原料价提升30%。这种做法不仅提高利润空间,还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便捷、美味食品的需求,有效对冲价格下跌风险,为进口商在困境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二)下游企业:强化国产替代,灵活把控采购节奏
 
  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在进口猪肉价格优势不再的情况下,强化国产替代是降低成本、保障供应稳定性的重要举措。以餐饮企业为例,目前鲜品猪肉在其食材采购中的占比已达65%,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步上升。餐饮企业增加鲜品猪肉使用比例,不仅因为鲜品猪肉口感和品质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还因其价格相对进口冻品更具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餐饮企业通过降低食材成本,可在菜品定价上拥有更大灵活性,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加工企业则需建立更加科学的动态库存管理体系。在进口猪肉价格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下,灵活把控采购节奏至关重要。当进口价格跌至成本线以下时,如猪头肉价格跌至10000元/吨以下,加工企业可抓住时机逢低补货。这样既能保证企业在价格较低时获取足够原料,降低采购成本,又能避免在价格高位时盲目追高采购,减少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通过合理的库存管理和采购策略,下游企业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应对进口猪肉价格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自身的稳定发展。
 
  结语:短期困境难掩长期价值,静待供需再平衡
 
  2025年10月进口猪肉价格缓跌,是国内猪肉市场长期产能过剩与全球猪肉供应链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从短期视角看,11-12月进口猪肉市场仍将深陷国产低价竞争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困境,价格难有明显起色。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在9月环比下降0.8%,产能去化进程正在加速。这预示着2026年,国内生猪市场有望迎来供需再平衡的关键转折点,进口猪肉也将随之受益。
 
  在这一市场周期波动中,行业内企业需积极修炼内功。进口商应加速优化产品结构,深入挖掘市场小众需求,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下游企业则需在供应链韧性上加大投入,通过强化国产替代、优化库存管理等举措,增强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只有在低谷期积极求变,才能在市场复苏时抢占先机,实现行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从业者与关注者而言,当下的市场波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进口猪肉价格持续低于国产,其对国内养猪户造成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为迎接市场的下一轮变革做好准备。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