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欧洲禽流感9月病例激增80倍!多国拉响最高警戒,对我们有何影响?

时间:2025-10-27
来源:肉类食品网



  一、疫情警报:9月病例激增80倍,三国拉响最高警戒
 
  (一)数据暴增背后的传播失控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于10月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9月欧洲禽流感疫情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具体表现为:动物病例数从8月的759例急剧攀升至6万例,单月增幅超过80倍;家禽损失(死亡+扑杀)从291只迅猛增长至33万只,创下近五年同期的最高纪录。德国、西班牙、法国成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德国在10月家禽疫情报告超过15起(9月仅4起);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省有200万只禽类受到疫情波及;法国则将风险等级上调至“高级”,并实施全国家禽圈养令。
 
  (二)重灾区现场:养殖场变“封锁区”
 
  比利时于22日报告首例疫情,此次疫情导致319只家禽死亡,6万只被扑杀,并且所有家禽被禁止露天饲养。荷兰海尔德兰省蛋鸡场检出病毒后,16.1万只家禽被紧急扑杀,同时以疫情点为中心的10公里范围内禁止运输任何禽产品。德国勃兰登堡州出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野鸟疫情,超过1000只迁徙鹤群感染,目前病毒正沿大西洋候鸟通道向法国、西班牙扩散。
 
  二、病毒溯源:野鸟迁徙季成“病毒传播链”
 
  (一)候鸟成为“移动病毒库”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明确指出,野鸟,尤其是水禽,作为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在病毒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法国农业部经过详细排查发现,9月确诊的家禽疫情均处于大西洋候鸟迁徙通道之上。南迁的天鹅、野鸭、鹤等野鸟,如同一个个“移动病毒库”,它们携带的H5N1病毒通过粪便、水源等途径,悄然污染家禽养殖场。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洛夫勒研究所发出严正警告:感染病毒的野鸟在发病初期仍能正常飞行,这无疑成为了“活体病毒载体”,它们在迁徙过程中,直接导致疫情跨区域扩散,使得防控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
 
  (二)气候异常加剧传播风险
 
  2025年欧洲出现的暖冬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禽流感的传播。暖冬导致候鸟迁徙时间大幅延长,野鸟与家禽的接触概率相比以往增加了30%。在荷兰,研究人员在迁徙天鹅体内检测出变异毒株,经研究其传播效率比普通毒株高出15%,这意味着该病毒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感染更多禽类。葡萄牙圣塔伦区的一家肉鸭养殖场,因毗邻湿地,为野鸟提供了天然栖息地,最终导致25万只鸭子不幸感染,上千只死亡,成为9月最早暴发疫情的区域之一。气候异常不仅改变了候鸟的迁徙习性,还打破了家禽与野鸟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更多机会。
 
  三、紧急应对:扑杀+封锁+疫苗,各国祭出“组合拳”
 
  (一)立体化防控网启动
 
  面对来势汹汹的禽流感疫情,欧洲各国迅速采取行动,纷纷启动立体化防控网,多管齐下,力求有效遏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扑杀隔离是各国采取的首要防控措施。在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省,自9月19日以来暴发的6起疫情中,超过200万只禽类被实施扑杀。为确保疫情不再扩散,全省的养殖场实施24小时严密监控,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传播隐患。法国则启动了“家禽室内化”计划,截至目前,90%的规模化农场已完成圈养改造,将家禽从户外转移至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有效阻断了家禽与野鸟的接触,降低了感染风险。
 
  区域封锁也是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荷兰设立了“10公里封锁圈”,以疫情点为中心,在半径10公里的范围内,禁止运输家禽、粪便、使用过的垫料等任何可能携带病毒的物品,一旦有人违反,最高将面临10万欧元的巨额罚款。德国将风险等级调至“高”,要求所有养殖场安装防鸟网,防止野鸟靠近。在柏林周边,30家农场启用热成像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测野鸟的活动轨迹,一旦发现野鸟靠近养殖场,立即发出警报。
 
  疫苗防护成为防控疫情的有力手段。法国对肉鸭养殖场启动了第三轮疫苗接种,荷兰的疫苗覆盖率提升至70%。相关数据显示,疫苗可降低60%的病毒感染率,为各国的防控工作带来了希望。
 
  四、连锁反应:产业、生态、贸易三重冲击
 
  (一)家禽产业遭遇“寒冬”
 
  禽流感的肆虐,使欧洲家禽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西班牙的蛋鸡存栏量在短短一个月内下降了12%,导致鸡蛋供应短缺,价格飞涨。10月,鸡蛋价格环比上涨了8%,给消费者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压力。
 
  葡萄牙的情况同样严峻,25万只肉鸭被扑杀,养殖户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当地家禽养殖产业链受到严重破坏。摩洛哥为防范疫情传入,紧急暂停从葡萄牙进口禽产品,进一步打击了葡萄牙家禽产业,使其禽产品出口渠道受阻,市场份额缩小。
 
  德国的有机鸡肉制品供应短缺率高达20%,部分超市甚至出现“限购买鸡”的现象。消费者为购买有机鸡肉需提前排队,且仍有可能无法买到。这充分显示出禽流感疫情对德国家禽产业的严重冲击,不仅影响市场供应,还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预计,欧洲家禽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2亿欧元。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损失范围正从养殖场向饲料、加工、冷链等上下游产业迅速扩展。饲料企业订单大幅下降,加工企业因原料供应不足产能受限,冷链企业业务量下滑,整个家禽产业生态链遭到严重破坏,陷入恶性循环。
 
  (二)生态红线拉响警报
 
  在禽流感疫情的冲击下,欧洲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德国的极危物种大鸨,现存数量约100只,其栖息地感染率高达30%,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大鸨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失将对整个生态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荷兰的自然保护区也未能幸免,天鹅死亡率攀升至18%,远超5%的安全阈值。天鹅在荷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大量死亡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还严重威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欧盟环境署发出警告,若冬季疫情失控,北欧30%的水鸟种群将受到威胁。水鸟在湿地生态链中占据关键位置,其数量减少或消失可能导致湿地生态链断裂,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影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许多依赖湿地生存的动植物面临生存危机。
 
  (三)全球贸易链被“熔断”
 
  欧洲禽流感疫情的爆发对全球贸易链产生了连锁反应。摩洛哥率先于9月起暂停从葡萄牙进口家禽、鸡蛋及其衍生产品,随后沙特、阿联酋等国纷纷效仿,暂停从西班牙、葡萄牙进口禽肉。这些进口禁令导致欧洲禽肉产品出口市场大幅萎缩,禽肉加工企业面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法国禽流感风险升级后,其出口至亚洲的鹅肝、鸭肉制品遭遇严格检疫。进口国对法国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表示担忧,加强了检测和监管,导致部分订单延迟交付。法国禽肉企业不仅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因交货延迟失去客户信任,损害国际市场声誉。
 
  随着全球禽流感预警级别提升,国际禽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禽肉市场陷入混乱。进口商采购更加谨慎,我国进口商为应对可能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已开始囤积欧洲禽流感疫苗原料,以保障国内禽肉产业安全并应对全球贸易链不稳定的风险。
 
  五、人类风险:病毒会“跳”到人身上吗?
 
  (一)人传风险极低,但职业暴露需警惕
 
  面对禽流感疫情的蔓延,人们普遍关注病毒是否会传播给人类,引发公共卫生危机。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明确表示,禽流感病毒人际传播案例极为罕见。近三年来,整个欧洲仅报告了7例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且感染者均为密切接触病死家禽的从业者,如兽医、养殖场工人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感染风险极低,无需过度恐慌。
 
  西班牙卫生部强调,煮熟的禽肉和蛋类是安全的。禽流感病毒在7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10分钟即可被有效灭活。因此,只要在烹饪禽肉和蛋类时确保充分熟透,就可放心食用,不必担心感染病毒。
 
  (二)食物链安全有保障,但需避开“接触风险”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追踪数据显示,2023-2025年期间,欧洲仅报告了7例人感染病例,且无一例是社区传播。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会轻易在人群中传播,食物链的安全有保障。
 
  为确保食品安全,欧盟食品安全局已启动跨境监测,并要求所有禽产品标注“病毒检测合格”标签,提高了禽产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消费者在购买禽产品时,可通过查看标签了解产品的病毒检测情况,放心购买和食用。
 
  虽然禽流感病毒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的风险较低,但仍需警惕“接触风险”。该研究所建议人们避免直接接触野生鸟类或病死家禽,因为这些鸟类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直接接触可能导致感染。若不慎接触,应立即用肥皂水洗手,降低感染风险。购买禽产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并关注“病毒检测合格”标签。对于养殖场员工等高危人群,佩戴N95口罩是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需定期进行病毒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风险。
 
  六、未来展望:三大变量决定疫情走向
 
  (一)候鸟迁徙进度
 
  候鸟迁徙进度是决定欧洲禽流感疫情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每年秋冬,北欧候鸟会进行南迁,其迁徙速度和路径直接影响病毒的传播范围与速度。
 
  若11月北欧候鸟南下速度加快,病毒传播链有望缩短20%。因为候鸟停留时间缩短,与家禽的接触机会相应减少,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表明,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停留时间每减少一天,病毒传播风险可降低5%。一旦候鸟快速南迁,疫情扩散的时间窗口将大幅缩小,为防控工作争取更多主动。
 
  然而,暖冬天气可能导致野鸟滞留。若野鸟在欧洲北部停留时间延长,病毒就有更多机会传播给家禽和其他野鸟,疫情持续至2026年春季的可能性大增。去年暖冬期间,瑞典部分地区候鸟滞留时间延长了两周,当地家禽养殖场的感染率上升了15%,充分说明了暖冬对候鸟迁徙和疫情传播的影响。
 
  (二)疫苗接种覆盖率
 
  疫苗接种覆盖率是控制禽流感疫情的重要手段。当前,欧盟平均疫苗覆盖率为65%,但距离有效遏制疫情的目标仍有差距。若12月前疫苗覆盖率能提升至80%,将有效遏制60%的潜在疫情。因为疫苗能增强家禽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疫情的暴发和传播。法国在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疫情发生率比覆盖率低的地区降低了40%。
 
  不过,部分东欧国家正面临疫苗短缺的困境。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由于疫苗供应不足,家禽疫苗接种工作进展缓慢,这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漏洞,增加家禽养殖场的感染风险。一旦疫情暴发,将迅速蔓延,给整个欧洲的防控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三)全球气候干预
 
  全球气候干预对欧洲禽流感疫情的影响不容忽视。世界气象组织正密切监测北极寒潮南下路径,若强冷空气提前抵达欧洲,迫使野鸟提前迁徙,将打乱病毒传播节奏,减轻冬季疫情压力。2023年,强冷空气提前来袭,迫使北欧野鸟提前两周南迁,当年冬季欧洲禽流感疫情明显减轻。
 
  然而,全球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也给疫情防控带来挑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可能导致候鸟迁徙路线和时间紊乱,增加病毒传播风险。暴雨可能使野鸟栖息地被淹没,迫使它们聚集在更小的区域,增加与家禽的接触机会;高温干旱可能影响候鸟的食物来源,使它们身体虚弱,更容易感染病毒。
 
  结语:当迁徙季遭遇病毒季,人类如何破局?
 
  2025年的欧洲禽流感,是野鸟迁徙与工业化养殖碰撞的“生态警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拒绝接触病死鸟类、支持正规禽产品是最直接的防护措施;对于产业界来说,建立“野鸟监测-疫苗屏障-应急扑杀”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刻不容缓。在病毒跨物种传播的危机面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最根本的“防疫屏障”。欧洲禽流感是否会影响我国的鸡肉、鸡蛋价格,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