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产业的“第二次现代化”:在供给饱和时代重塑价值链
时间:2025-10-26
来源:中国食品工业会客厅
过去二十年,中国肉类产业以“量的奇迹”书写了现代农业的壮丽篇章。
从生猪规模化养殖、禽类全产业链整合,到牛羊冷链体系完善——这场被称为“第一次现代化”的产业革命,让中国从“吃得上肉”迈入“肉类供应大国”的时代。工业化与集约化的力量,使肉类产能成倍增长、供应体系高效运转,支撑了中国居民从饱腹到丰盈的餐桌变迁。然而,当产量的曲线触顶,市场却陷入新的困境:价格周期钝化、库存积压、消费疲软、品牌同质。
肉并不再稀缺,但好肉、健康肉、有情感连接的肉却依然稀少。在一个供给过剩、消费分化的时代,旧的增长逻辑正在失效。
“第二次现代化”,它不只是一次技术升级或产业重组,而是一次以价值链重塑为核心的系统革命:从生产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从效率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从产业链条走向产业生态。
这场变革的内核,是重建肉类产业的文化、健康与价值体系,让中国肉业从供给饱和走向价值丰盈。
本文将从产业全景、消费结构、价值链迁移三大维度出发,
系统梳理中国肉类在“第二次现代化”背景下的再出发逻辑:从生猪的周期突围,到牛羊的高端塑造,再到禽类的场景创新,再结合未来的五大价值重构方向,深入解析在“供给饱和时代”下,中国肉业如何重启增长引擎,如何从“产业效率的胜利”,走向“价值文明的胜利”。
一、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跃迁”:中国肉类产业进入再出发的十字路口
过去二十年,中国肉类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即以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的生产革命。
从生猪的规模养殖、屠宰标准化,到牛羊肉冷链体系的普及、禽类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肉类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然而,当总量增长接近天花板,消费增速放缓、价格波动加剧、同质竞争蔓延,肉类行业的红利逻辑正在悄然改变。
今天的肉业,不再是“缺肉”的时代,而是“肉太多、但价值不够”的时代。
产业从“满足吃饱”走向“吃好、吃懂、吃健康”,从供给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这意味着,肉类产业正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一个从量到质、从效率到价值、从链条到生态的系统重塑周期。
“第二次现代化”的关键词,不再是扩产、降本,而是重塑价值链。
二、“第二次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从供给饱和到结构重构
(一)供给全面饱和:从“紧缺”到“过剩”的历史拐点
截至2024年,中国肉类总产量约为9,400万吨,其中生猪占比60%以上。禽类产量持续增长,牛羊肉稳定提升。
供给端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
1.结构性过剩:猪肉阶段性过剩成为常态,价格周期拉长、波动减弱。
2. 区域产能集中化:龙头企业掌控上游产能,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3. 竞争下沉化:中小养殖主体被迫卷入价格竞争,缺乏品牌与差异化。
市场饱和的背后,是消费者结构、餐饮结构与分销渠道全面转型的时代冲击。
(二)消费趋稳但结构分化:年轻人“吃肉逻辑”重写市场格局
在整体肉类消费趋稳的同时,结构分化极为明显。
Z世代肉食观念的多元化:他们更看重“健康感”“低脂高蛋白”“情绪体验”,而非传统的饱腹逻辑。
高端肉品快速扩容:如和牛、生态散养猪、草饲羊、冷鲜鸡等增速远超平均。
家庭消费被餐饮即厨房取代:预制菜、简餐肉、即食肉零食快速渗透。
肉类消费的主导权,正在从厨房主妇转向健康青年和便利白领。新需求的本质,是“健康、品质、便利、体验、情绪”的复合升级。
(三)产业利润重心转移:从上游生产走向中游加工与下游品牌
以往,肉类产业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养殖与屠宰环节;如今利润的杠杆,正在转移到“品牌端+供应链端+终端产品”。
例如:
正大食品、双汇、圣农等企业的增长点已不在养殖,而在餐饮联名、品牌预制菜。
安井、味知香、绝味、周黑鸭等企业,通过肉类再造食品切入新消费场景。
餐饮B端、商超C端、线上新零售形成多元分销新格局。
因此,产业现代化的第二阶段,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产能,而是价值整合力。
三、生猪产业:从“周期逻辑”走向“品牌逻辑”的进化
(一)价格周期不再是主旋律:产业链抗周期能力成关键
猪周期的短频快趋势日益明显,行业已进入理性生产与精细管理时代。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成本控制与期货金融工具,正在构筑抗风险体系。
但更关键的是:仅靠产能规模已经无法创造竞争力。市场对安全、品质、可溯源的需求,正在倒逼养殖环节从效率导向走向品牌化养殖。
(二)高端猪肉品牌化加速:从猪肉到猪的故事
黑猪、生态猪、无抗猪、有机猪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品牌背后,不仅是品种差异,更是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再造。
三元食品推出“原生态黑猪”,主打“非工业味”;
新希望六和发展“有机生态猪”体系;
牧原股份探索从“肉源品牌”到“食品品牌”的延伸。
消费场景中,“一块肉”已不再是食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标签。从“卖猪肉”到“卖故事”,是猪肉产业第二次现代化的精神转折点。
(三)未来趋势判断
规模化继续巩固,但产业利润重心将进一步下移至加工与品牌端;
绿色养殖、低碳排放成为政策主线;
生猪产业的新增长点将来自生态化+品牌化+智能化的交叉创新。
四、牛羊产业:在稀缺与高端中寻找中国品牌的世界坐标
(一)牛羊肉高端化是大势所趋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牛羊肉的消费量持续增长,但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牛肉——中国人均消费量仅为8公斤/年,而美国超过25公斤。这意味着牛羊肉产业仍是肉类结构升级的主战场。
(二)从资源稀缺到品牌塑造:中国高端牛肉的突围
牛肉产业的瓶颈并不在消费,而在种源与品牌体系。澳洲有和牛、日本有神户牛”而中国长期缺乏全国性高端品牌。但近几年,一批区域品牌正在崛起:
内蒙古的草原宏宝、蒙牛肉业走生态路线;
甘肃、宁夏、青海推动牦牛肉品牌化;
东北发展冷鲜雪花牛肉供应链体系;
云南、贵州用山地放养牛羊切入中高端餐饮市场。
这些品牌背后,是中国肉类高端化的底层逻辑——差异化资源+文化符号化+冷链系统支撑。
(三)产业再造:牛羊产业“第二次现代化”是生态化、地理化与品牌化的融合
生态化:草地养殖、碳中和牧场、可持续溯源体系;
地理化:打造“原产地+文化符号”IP;
品牌化:通过全链营销、区域认同、餐饮联名,重构高端心智。
未来,牛羊产业的增长将不在量,而在认知价值——谁能率先让“吃中国牛”成为身份象征,谁就能定义新一代肉类高端品牌。
五、禽类产业:从价格导向走向生态导向的产业新周期
(一)禽类的价值回归:从低价肉到轻健康肉
禽肉因性价比高、脂肪低,被公认为“健康肉”。在供给端稳定的前提下,消费端结构开始分化:鸡肉成为功能性蛋白消费主角,尤其在健身、减脂、即食场景中快速增长;鸭肉通过区域特色(如南京盐水鸭、北京烤鸭、周黑鸭)实现情绪消费化;鹅肉、鹌鹑肉等小众禽类成为“新奇肉”品类增长点。禽类产业正在从量产思维转向品类创新。
(二)从屠宰型到食品型:禽类产业链的纵向升级
以往禽类产业以屠宰为核心,如今龙头企业正向下游延伸:
圣农发展成为“食品型肉类企业”代表,其预制菜、鸡排、鸡块覆盖餐饮和零售;
益生股份强化种源控制与冷链体系,构筑全链闭环;
新希望六和将禽类食品推入B端、C端双通道。
这一转型的本质,是从禽肉原料提供者转向蛋白消费品牌提供者。
(三)未来趋势:情绪+健康+场景的复合创新
未来的禽类产业创新将集中在三个方向:
1.情绪化品牌:如“鸡排哥”现象,用情绪供给撬动流量与认知;
2. 健康化产品:高蛋白低脂肪、功能型鸡胸肉、营养强化肉制品;
3. 场景化创新:校园餐饮、便利店即食、户外露营烧烤等新场景切入。
禽类产业的“第二次现代化”,是从产业效率到消费生态的转型。
六、产业共性重构:肉类价值链的五大新方向
(一)从生产导向到消费者导向
肉类企业要重新理解消费者的决策逻辑:不是买肉,而是买健康、买安心、买生活方式。消费驱动应引导生产设计,从“市场卖什么”转为“消费者要什么”。
(二)从单一链条到生态链系统
肉类企业要实现从屠宰企业到食品企业的角色转型,通过与饲料、冷链、调味、餐饮、渠道、电商等共建生态闭环,形成跨链条协同的新型价值网络。
(三)从规模竞争到品牌竞争
品牌是第二次现代化的灵魂,没有品牌的肉企,未来只会沦为供应链附庸。品牌塑造不仅是包装和营销,更是品质认知、产地故事、文化价值的长期积累。
(四)从资源密集到数据智能
数字化、AI养殖、智能溯源、冷链可视化、智能加工正在改变传统肉类企业的成本与效率结构。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肉质的竞争,更是数据掌控力的竞争。
(五)从产业现代化到文明现代化
肉类产业不只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命题。环保、动物福利、碳排放、土地利用、粮食安全……这场现代化的第二幕,最终将走向生态平衡与社会责任的系统重塑。
七、结语:第二次现代化,不是速度之战,而是价值之战
在“第一次现代化”中,中国肉业靠效率赢得世界;
在“第二次现代化”中,中国肉业必须靠价值赢得未来。
无论是猪、牛、羊,还是鸡、鸭、鹅,它们不再只是餐桌上的“肉”,而是承载中国食品工业升级、消费文化迭代、社会健康结构转型的载体。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不是多生产一点,而是让每一斤肉更有价值。当产业告别增量时代,唯有价值重塑者,才能穿越下一个周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用于行业传播研究,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