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鸡蛋认证魔幻现状:当“可生食”变成高端标签,是谁在透支行业信任?

时间:2025-10-23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魔幻认证:当基础安全变成高端标签
 
  (一)一场关于“安全”的行业讽刺
 
  在日本,可生食鸡蛋为超市常见商品。从鸡种筛选、饲料把控,到鸡舍环境清洁、产蛋后的快速杀菌以及全程冷链运输,其生产环节多达200余个,且各环节均设有严格标准。在如此严格管控下,可生食鸡蛋价格仅较普通鸡蛋高出约15%,对消费者而言,安全可生食成为鸡蛋的常规属性。
 
  而在我国,情况则截然不同。一枚贴上“可生食”“无抗”标签的鸡蛋,价格相比普通鸡蛋溢价可达50%-100%。原本作为食品行业最基本的安全标准,在国内却转变为需额外付费、贴上认证标签方可具备的“高端属性”。这不得不引发思考,当安全成为一种值得加价的“卖点”时,蛋鸡行业的发展态势究竟如何?对于整个行业从业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讽刺,连基本的安全保证都需依赖认证来获取消费者信任,行业发展似已偏离正常轨道。
 
  (二)认证背后的消费认知断层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提升,相关数据呈现出市场的一些显著变化。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无抗鸡蛋”搜索量同比大幅增长200%,这体现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对“无抗”鸡蛋的强烈需求。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超60%的消费者误认为“无抗认证=零抗生素残留”,在其认知中,只要获得该认证,鸡蛋便绝对无抗生素残留,是完全安全的。甚至有30%的人认为“可生食蛋无需加热即可直接食用”,却未意识到即使是可生食鸡蛋,在运输、储存等环节仍可能存在风险。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差异,为部分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明明产蛋期禁用抗生素是蛋鸡养殖的基本规范,部分商家却将其包装成需额外付费才能享有的“高端卖点”,利用消费者的认知差抬高鸡蛋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
 
  二、认证狂欢:5000元买张“高端门票”
 
  (一)认证市场的“快钱生意”
 
  2019年,黄天鹅品牌的出现,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蛋品市场激起波澜,掀起“可生食蛋”热潮。此后,认证机构大量涌现,迅速在市场中立足,开辟出新的业务领域。
 
  据相关统计,在2019-2024这短短五年间,国内涉足鸡蛋认证业务的第三方机构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数家,迅猛增长至近百家,增长速度惊人。某第三方机构业务员透露:“办理认证流程极为迅速,最快7个工作日即可拿到认证证书,每年认证费用较低,低至5000元,高不过2万元。”这与企业自行建设一套完善品控系统所需的高昂成本相比,差距巨大,成本相差甚至高达90%。如此悬殊的成本对比,令众多企业心动。
 
  在利益驱使下,众多中小蛋企纷纷参与其中。某中小蛋企老板坦言:“只要在鸡蛋包装上印上认证logo,每斤鸡蛋就能多卖2元。如此算来,半年时间就能收回认证费,其余皆为纯利润。”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越来越多企业纷纷跟进,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贴着认证标签的鸡蛋,认证市场逐渐沦为一场疯狂的“快钱生意”。
 
  (二)流程简化背后的标准失守
 
  依据《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相关规定,真正符合标准的可生食蛋,在品质把控上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需满足沙门氏菌零检出、菌落总数≤10?CFU/g等多达12项指标,从鸡的养殖环境、饲料选用,到鸡蛋的采集、处理以及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均需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控,以确保鸡蛋的品质和安全性。
 
  然而,现实市场环境却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市场上高达80%的认证企业,仅能提供诸如“饲料无抗”“环境消毒”等基础层面的证明材料。更有甚者,部分企业为获取认证,采取表面功夫蒙混过关。有的企业仅更换鸡蛋包装颜色,便声称产品“升级”;还有的企业仅增加喷码溯源,便试图证明产品达到更高标准,而对于鸡蛋的实质品质,却未进行实质性提升。
 
  这种流于表面的审核流程,使得许多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的鸡蛋堂而皇之地贴上认证标签,流入市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鸡蛋时,往往因信任认证标签而忽视其中潜在风险,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整个蛋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监管亮剑:从“野蛮生长”到“正本清源”
 
  (一)国家层面的“拨乱反正”
 
  随着认证市场乱象愈发严重,监管部门最终介入。2025年6月,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无抗”类认证活动的通知》,此通知在行业内引起巨大反响。通知明确要求认证机构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整顿认证流程。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严禁使用“可生食”“无抗”等判定性形容词作为认证卖点。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认证机构将面临严厉处罚,不仅认证资格会被吊销,还将被处以高达50万元的罚款。
 
  这一政策的出台,迅速产生显著效果。某认证机构负责人透露:“新规实施后,我们对所有申请认证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结果发现40%的中小企认证申请根本不符合要求,只能被驳回。”这些被驳回的企业,大多存在生产流程不规范、检测报告不完整等问题,之前却试图依靠简单的认证蒙混过关,新规的实施使其“如意算盘”落空。
 
  (二)头部企业的“冰火两重天”
 
  在这场认证新规引发的行业动荡中,不同规模的企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当中小企在新规冲击下惊慌失措、不知所措时,头部企业却显得异常淡定从容。正大蛋业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管控模式,从鸡苗的选育、饲料的研发生产,到蛋鸡的养殖管理,再到鸡蛋的采集、加工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我们的可生食蛋通过28道杀菌工序,对沙门氏菌的检测频率高达每周3次,确保每一枚鸡蛋都符合高品质标准。对我们来说,认证只是锦上添花,真正支撑我们产品品质的,是背后强大的全产业链管控体系。”
 
  市场数据也有力地证明了头部企业的实力。2025年三季度,在市场整体动荡的情况下,正大、德青源等头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却逆势上扬,提升了8%。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在消费者日益理性、市场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只有真正拥有高品质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品质才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支撑。
 
  四、行业反思:当“捷径”走到尽头,品牌化该怎么走?
 
  (一)认证乱象背后的产业焦虑
 
  中国蛋鸡行业长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备受关注。2024年我国鸡蛋产量高达3100万吨,在全球鸡蛋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名副其实的鸡蛋生产大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品牌蛋的占比仅为12%,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在这些品牌蛋中,竟有60%是依靠认证标签来支撑价格溢价,这充分暴露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营销轻品质”的短视问题。
 
  这种短视行为在市场波动面前,显得尤为脆弱。2025年,鸡蛋价格持续下跌,一度跌破成本线,每斤价格仅为3.2元。在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鸡蛋产品。当他们发现所谓“5毛一枚的可生食蛋”,在口感、营养等方面与普通鸡蛋并无明显差异时,对这些依靠认证标签抬高价格的鸡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行业也因此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一系列事件,促使我们反思,过度依赖认证标签的发展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支撑蛋鸡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品牌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探索品牌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日本的“伊势卵”品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伊势卵”品牌历史悠久,自创立以来,始终将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核心。在鸡种培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科研攻关,培育出最适合生产高品质鸡蛋的鸡种;在饲料配方上,精心研发,确保蛋鸡摄入均衡营养,从而产出高品质鸡蛋;采用智能养殖技术,对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精准控制,为蛋鸡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建立全程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扫描鸡蛋上的追溯码,即可详细了解鸡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通过这一系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伊势卵”将“安全”理念融入鸡蛋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在国内,一些头部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径。圣迪乐村作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不断加大在品质管控方面的投入。自建10万级洁净车间,在该车间内,空气净化程度极高,尘埃粒子数和微生物含量都被严格控制在极低水平,为鸡蛋的生产提供了近乎无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鸡蛋从鸡舍产出后,能够迅速进入严格的杀菌和品质检测流程,实现了“0抗生素+0沙门氏菌”的高品质内生标准,确保每一枚鸡蛋都达到了极高的品质要求。
 
  黄天鹅则另辟蹊径,通过推出“透明工厂”直播活动,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地看到鸡蛋的生产过程。从蛋鸡的养殖环境,到鸡蛋的采集、清洗、杀菌、包装等每一个环节,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直播画面看得清清楚楚。这种可视化的信任构建方式,有效地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为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当认证退烧,行业需要一场“价值重建”
 
  鸡蛋认证乱象,本质是行业对消费者信任的透支。当“可生食”“无抗”等标签在监管风暴中褪去光环,留下的是对产业底层逻辑的审视——安全不应是营销工具,而应是准入门槛;品牌化不应依赖认证背书,而需扎根品质土壤。或许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什么时候超市里不再需要‘可生食’标签,什么时候中国蛋鸡行业才算真正成熟。”这一天的到来,需要企业摒弃捷径思维,在养殖技术、品控体系、产业链协同上苦练内功,更需要监管层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让“安全”回归本质,让品牌真正成为品质的代名词。毕竟,消费者所需求的,从来不是一张认证标签,而是一枚让人放心的鸡蛋。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