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猪价“旺季不旺”探底之谜:亏损扩大下的拐点还有多远?

时间:2025-10-18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双节过后猪价再创新低:亏损潮席卷养殖端
 
  国庆与中秋双节时期,本应是猪肉消费的旺季,然而国内生猪市场却呈现出“旺季不旺”的异常行情。截至10月10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出栏均价降至11.69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跌34.72%,且已连续3个月低于多数养殖主体13-14元/公斤的成本线。期货市场亦同步承受压力,生猪主力合约跌破11320元/吨,刷新上市以来的最低纪录。从养殖效益分析,行业已全面陷入亏损状态: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生猪亏损达135.62元,外购仔猪育肥模式亏损更是高达295.65元。贵州、河南等地的中小散户表示“卖一头亏一头”,部分养殖户为降低损失被迫提前出栏,甚至出现了“5元时代”的恐慌性抛售现象。
 
  二、供需失衡主导价格崩塌: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绞杀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形成“踩踏效应”
 
  能繁母猪存栏高位运行:截至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依据6-10个月的产能传导周期,四季度生猪供应将进入集中释放阶段。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9月生猪销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0%,但因价格暴跌,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5%-23%,“量增价跌”的困境显著。
 
  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双节期间积压的500万头待出栏生猪在节后集中进入市场,加之气温转凉后生猪增重加快,出栏均重突破120公斤/头,进一步增大了市场供应压力。某平台数据显示,9月生猪屠宰量环比增长8%,但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28%,库存消化较为缓慢。
 
  (二)需求端:消费回暖不及预期,替代品分流显著
 
  终端消费“旺季哑火”:受南方高温、北方降雨的影响,双节期间猪肉消费同比下降8%,商超白条肉销量环比减少12%。节后餐饮、团膳需求惯性回落,终端走货速度放缓30%,多地屠宰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策略。
 
  禽肉等替代品抢占市场:猪肉与白羽肉鸡价差缩小至1.6:1,家庭及食堂采购更倾向于价格较低的禽肉。2025年1-8月禽肉消费占比提升至45%,进一步压缩了猪肉的需求空间。
 
  三、拐点何时到来?产能去化与政策托底的双重博弈
 
  (一)短期:磨底震荡难改,腌腊季或成“救命稻草”
 
  某平台分析师指出,当前供强需弱的基本面在短期内难以扭转,生猪市场已进入“磨底期”。尽管11月南方腌腊需求启动后,猪价或反弹至12-13元/公斤,但四季度生猪供应同比增加10%,反弹幅度将受到限制。某平台范晴晴提醒,若养殖端抗价情绪升温导致压栏情况加剧,可能引发“降价出栏-价格下跌”的负循环,需警惕二次探底风险。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进度决定周期拐点
 
  政策倒逼加速出清:农业农村部要求25家头部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9月以来淘汰母猪价格环比下跌15%,表明产能去化已启动。但截至8月,能繁母猪存栏仅环比下降0.1%,规模化企业去产能速度未达预期,市场仍需3-5个月的深度调整。
 
  成本支撑与市场出清: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将成本控制在11-12元/公斤,而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14元/公斤以上,持续亏损可能促使中小散户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盘古智库江瀚认为,当能繁母猪存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并进入绿色区间(3900万头以下)时,2026年下半年猪价或迎来阶段性拐点。
 
  四、养殖端如何破局?短期抗压与长期转型并重
 
  短期策略:养殖户可通过参与“公司+农户”订单模式降低风险,利用期货工具锁定饲料成本;屠宰企业可加大分割品加工(如预制菜原料),提升附加值10%-15%。
 
  长期布局:规模化企业应加速淘汰低效母猪,优化育种结构;中小散户可转向特色养殖(如地方品种)或对接高端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政策层面,国家已启动5次冻猪肉收储,10月10日再次收储1.5万吨,短期对市场信心起到托底作用。
 
  结语:在周期底部寻找转型机遇
 
  当前猪价的持续低迷,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调整,也是产业升级的倒逼机遇。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或恐慌出栏均非合理策略,唯有降本增效、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对于行业而言,需以政策引导加速去化,推动生猪产业从“量增价跌”走向“质升价稳”。尽管短期磨底过程较为煎熬,但产能出清后的市场,终将迎来新一轮周期的曙光。(数据支持:搜猪网等)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