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创年内新低:供应过剩下的市场博弈与周期拐点何时到来?
时间:2025-10-14
来源:肉类食品网
一、价格走势:旺季不旺,国产与进口猪肉呈现显著分化态势
在2025年本应具备“金九银十”消费热度的时段,猪肉市场展现出差异化的价格走势,国产猪肉与进口猪肉价格表现大相径庭。
(一)国产猪肉价格深度下跌,创下2025年价格低谷
截至2025年9月16日,国内瘦肉型白条猪肉均价大幅下滑,降至16.82元/公斤,年内首次跌破17元/公斤关键价位,较月初下降5.37%,同比去年跌幅达33.29%。生猪(外三元)均价同样下跌至13.20元/公斤,同比大幅下跌31.61%。在广西等产区,价格甚至跌破6元/斤,养殖端全面陷入亏损状态,自繁自养养殖户每养殖一头猪,亏损超过150元。这种价格的深度下跌,使整个养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从数据趋势分析,自2025年以来,猪肉价格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下行趋势。年初时,市场对猪肉价格仍存一定预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预期逐渐落空。进入9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开学季”和“中元节”备货潮,并未对猪肉价格形成实质性支撑。备货结束后,价格加速下跌,不断刷新年内新低。这种价格走势,引发养殖户的忧虑,也使市场各方对后续行情充满担忧。
(二)进口猪肉短期冲高后回落,市场分化特征明显
与国产猪肉价格持续低迷不同,进口猪肉在9月呈现先扬后抑的行情。受欧盟反倾销措施影响,9月上旬进口肋排价格从32050元/吨迅速攀升至35650元/吨,单日最高涨幅达4000元/吨,涨幅在猪肉市场较为罕见。不仅肋排价格上涨,猪头、猪脚等副产品价格也同步上扬。
但好景不长,到了中旬,随着国内需求疲软状况逐渐显现,进口肉价开始出现回调。而国产冻品价格因供应充足,未受进口肉价上涨影响,保持稳定。由此形成“进口涨、国产稳”的市场分化格局,消费者在市场中能明显感知进口猪肉价格波动较大,而国产猪肉价格相对稳定但处于低位。这一现象背后,是国内外猪肉市场供需关系、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增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猪肉市场走势判断的难度。
二、三大核心因素主导价格下行
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供应、需求、政策与事件这三大核心因素,主导着2025年猪肉价格的下行走势,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猪肉市场格局变得复杂多变。
(一)供应过剩:产能高位运行,头部企业加速出栏从供应端来看,当前猪肉市场呈现典型的“供过于求”状态。能繁母猪存栏量超量、养殖效率大幅提升以及规模企业的出栏放量,这三个关键因素叠加,导致市场上猪肉供应持续增加,对价格形成巨大下行压力。
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源头,其存栏量直接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的供应量。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推算,从母猪受孕到仔猪育肥出栏,大约需要10个月左右。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初,市场仍处于产能集中释放期,大量生猪将涌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局面。
养殖效率的提升,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猪肉的供给量。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018年的18头大幅提升至24头,一些头部企业更是高达28-29头。这意味着在同等存栏量情况下,生猪供给能力提升了33%。
规模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其出栏放量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冲击不容小觑。2025年8月,20家头部猪企合计出栏1684.38万头,其中18家同比正增长。而到了9月,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的出栏量环比再次增长4%-6%。这些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不断扩大产能,加速出栏,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当这些企业集中出栏时,市场上猪肉供应量瞬间增加,而需求却未相应增长,价格自然被压低。
(二)需求疲软:消费淡季叠加替代分流,终端承接力不足
在需求端,当前猪肉市场面临季节性消费低迷和替代蛋白分流需求的双重困境,终端市场承接能力明显不足。
季节性因素对猪肉消费影响显著。在开学季和中元节备货结束后,市场进入传统消费淡季。此时,高温天气持续,抑制了家庭烹饪对猪肉的需求,餐饮行业的猪肉采购量也大幅减少。家庭在炎热天气下,做饭频率和食量降低,对猪肉这种易变质、烹饪相对复杂的食材需求自然减少;餐饮行业中,消费者在高温天气下更倾向于选择清淡、凉爽的食物,猪肉菜品点单率下降。据统计,9月猪肉消费占比降至57.9%,较2010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直观反映出季节性消费低迷对猪肉市场的冲击。
鸡肉、牛羊肉等替代蛋白价格低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猪肉的消费需求。2025年,鸡肉均价同比下跌15%,价格优势明显,吸引大量消费者。普通家庭在采购肉类时,价格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当鸡肉价格更低时,很多消费者会选择购买鸡肉替代猪肉,以降低生活成本。据估算,这种价格差异大约分流了20%的猪肉消费。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不足,市场上“买涨不买跌”心态蔓延。消费者看到猪肉价格持续下跌时,会预期价格还会继续下降,从而减少当前购买量,等待更低价格。这种消费心理进一步抑制了猪肉需求,导致白条肉走货量同比下降12%,市场上猪肉销售难度增加。
(三)政策与事件冲击:反倾销短期提振进口,国产市场未受惠政策
与事件因素对猪肉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欧盟反倾销措施是其中典型一例。
欧盟反倾销措施对进口猪肉市场产生短期冲击。自2025年9月10日起,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征收保证金,倾销幅度在15.6%-62.4%。这一措施直接推高了进口猪肉成本,使得进口肋排价格在9月上旬从32050元/吨迅速涨至35650元/吨。但在国内,由于生猪供应充裕,国产市场并未受到进口肉价上涨的影响。国内市场猪肉供应充足,消费者选择空间大,即使进口猪肉价格上涨,也可选择购买国产猪肉,因此进口肉价上涨未能传导至国产市场。
冻品贸易商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因预期进口收缩而选择“封盘观望”,但由于终端需求疲软,市场成交清淡。他们原本认为反倾销措施会减少进口猪肉供应,从而带动国产猪肉价格上涨,所以选择观望,等待价格上涨后再进行交易。然而,终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即使贸易商封盘,市场上猪肉也难以销售出去,导致市场成交清淡。这一政策利好仅停留在情绪面,并未实质改善国产猪肉的供需格局,国产猪肉价格依然在低位徘徊,未能从反倾销政策中受益。
三、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中期震荡、长期静待产能去化
展望猪肉市场未来走势,虽存在不确定性,但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仍能把握一些市场变化脉络。这不仅关系到养殖户收益、消费者“菜篮子”,也对整个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短期(10月):供强需弱延续,价格或再探新低
在接下来的10月,猪肉市场供强需弱格局仍将延续,价格走势不容乐观,存在再探新低风险。从供应端来看,能繁母猪的高存栏量以及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的增加,使得生猪供给充裕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这些新生仔猪经过一段时间育肥,将在10月集中进入市场,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压力。据统计,按照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生长周期推算,10月生猪出栏量预计将环比增长3-5%,无疑会给本就疲软的市场带来更大冲击。
而需求端,随着国庆、中秋双节结束,下游消费迅速回归平淡。双节期间,市场对猪肉需求虽有所增加,但这种增长更多是短期、季节性的。节后,家庭消费回归常态,餐饮行业采购量大幅减少,市场对猪肉需求明显减弱。屠宰企业开工率也会随之下降,预计将从双节期间的35%回落至30%以下。开工率下降意味着屠宰企业对生猪采购量减少,将进一步压低猪价。在这种供强需弱形势下,猪价仍将呈下行趋势,行业继续处于艰难的“摸底阶段”,生猪价格不排除会阶段性跌破13元/公斤,养殖端亏损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中期(11月-冬至):季节性回暖带动触底反弹,空间有限
进入11月,随着气温逐渐转凉,市场将迎来季节性消费回暖,这或许能为低迷猪价带来转机,推动猪价触底反弹,但反弹空间预计有限。从11月开始,南方地区将逐步进入腌腊季,这是猪肉消费传统旺季。腌腊季期间,家庭和食品加工企业对猪肉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尤其是对大猪的需求。大猪出肉率高,肉质更适合制作腊肉、香肠等腌腊制品,所以在腌腊季,大猪市场需求会阶段性紧俏。这将促使部分二次育肥户进场,他们会购买小猪进行育肥,待价格上涨后再出售,以获取利润。二次育肥户的进场会增加市场对仔猪和生猪的需求,从而推动猪价回升。
但在供应过剩大背景下,这种反弹幅度会受到限制。尽管有季节性消费支撑,但市场上生猪供应量依然充足,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水平,前期积压的库存也需要时间消化。这些因素都会制约猪价上涨空间。预计在这一阶段,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14-15元/公斤,白条猪肉均价或达18-19元/公斤。不过,猪价波动幅度会受到养殖企业出栏节奏显著影响。如果养殖企业为追求利润,在这一时期集中出栏,那么猪价反弹幅度将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养殖企业适当控制出栏量,猪价反弹则可能更为明显。
(三)长期(2026年及以后):产能调控政策见效,行业迎结构性拐点
从长期来看,随着产能调控政策逐步落实,猪肉市场供需格局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行业将迎来结构性拐点。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2026年能繁母猪目标存栏量为3900万头,这一目标设定旨在通过控制能繁母猪数量,调节未来生猪供应量。若这一目标能够严格执行,按照生猪生长周期,2026年下半年商品猪出栏量将逐步下滑。因为能繁母猪数量减少,意味着未来出生的仔猪数量也会相应减少,经过一段时间育肥,进入市场的生猪数量自然会下降。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淘汰低产母猪,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中小散户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在面对持续亏损时,也会逐渐退出市场。这些因素都将促使产能逐步去化。产能去化传导至价格端需要一定时间,大约10个月左右。预计2026年三季度后,猪价有望进入修复周期,行业将从当前的“量增价跌”困境转向“量稳价升”的良性发展轨道。这不仅有利于养殖企业恢复盈利,也能使市场价格更加稳定,保障消费者利益。
四、行业启示:穿越周期迷雾,转型正当时
面对当前猪肉市场复杂多变形势,无论是养殖户、企业还是政策制定者,都需积极探寻应对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需从自身角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共同推动猪肉市场走出困境,迎来新发展机遇。
(一)养殖户:控体重、稳出栏,避免恐慌性抛售
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在当前猪价低迷困境下,理性决策、科学养殖是应对危机的关键。猪价已跌破多数养殖户成本线,每养殖一头猪面临超过150元的亏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育肥猪出栏体重尤为重要。建议将育肥猪出栏体重控制在110-120公斤,因为随着体重增加,猪的料肉比会逐渐升高,养殖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当猪体重超过120公斤后,每增加1公斤体重,饲料成本可能会增加3-5元,这对于本就亏损的养殖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压栏还会增加疫病风险,一旦猪群感染疾病,损失将更加惨重。
养殖户应积极对接屠宰企业和加工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通过签订远期订单,养殖户可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和数量,有效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一些养殖户与屠宰企业签订了为期半年的订单,约定每月以固定价格供应一定数量的生猪,这使得他们在市场价格下跌时,依然能够按照合同价格销售生猪,避免了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在市场行情不稳定情况下,养殖户要保持冷静,避免恐慌性抛售。盲目跟风抛售只会进一步压低猪价,导致自身损失扩大。应根据自身养殖成本和市场预期,合理安排出栏计划,争取在价格相对合理时出栏,以减少亏损。
(二)企业端:降本增效,拓展高附加值渠道
对于企业来说,降本增效和拓展高附加值渠道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头部企业应加速智能化转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通过AI监测生猪健康状况,可及时发现疾病隐患,提前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生猪死亡率。据统计,采用AI监测技术后,生猪死亡率可降低8%-10%。精准投喂系统则能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确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一些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成本降低了12%以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企业还应积极布局电商、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渠道,拓宽销售路径。随着互联网发展,消费者购物习惯逐渐发生变化,线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企业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直播带货、线上预售等活动,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效率。一些企业在电商平台上推出“定制化猪肉套餐”,消费者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不同部位、不同品质的猪肉,这种个性化服务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以上。开发低温鲜肉、预制菜等产品,也能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低温鲜肉由于新鲜度高、口感好,价格往往比普通猪肉高出20%-30%;预制菜则满足了消费者快节奏生活需求,市场前景广阔。企业通过拓展这些高附加值渠道,能够在市场低迷情况下,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政策面:强化产能监测,完善市场托底机制
从政策层面来看,强化产能监测和完善市场托底机制是稳定猪肉市场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快冻猪肉收储节奏,在猪粮比低于6:1时,果断启动梯度收储,并且将单次收储量提升至10万吨以上。冻猪肉收储能够直接减少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缓解供应过剩压力,从而稳定猪价。当市场上猪肉供应过多、价格持续下跌时,政府通过收储冻猪肉,将部分猪肉储存起来,减少市场流通量,使市场供需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建立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体重等10项核心指标周度通报制度也至关重要。通过及时、准确地向市场公布这些关键指标,能够引导养殖户和企业理性决策,避免盲目扩产或减产。当养殖户了解到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时,就会适当减少补栏,避免未来生猪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从而稳定市场预期。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府应加强与养殖户、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猪价低迷时,给予养殖户一定补贴,帮助他们缓解资金压力;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只有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才能使猪肉市场逐步走出困境,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结语
2025年9月猪肉价格暴跌,是产能过剩周期的必然释放,也是行业加速出清的信号。短期来看,“旺季不旺”的低迷态势仍将持续;中期需等待腌腊季消费提振与产能去化的协同作用;长期则依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影响。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理性控制产能、积极降低成本、主动拓展市场,才能在这场周期困境中生存;而对于消费者,低价猪肉虽带来短期实惠,却也反映出产业深层调整的阵痛。猪肉市场的真正拐点,或许并非眼前的反弹,而是产能与需求重新匹配的未来。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