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猪价跌跌不休,中央收储能否托底?生猪市场三大核心矛盾解析

时间:2025-10-12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生猪市场现状:价格大幅下跌,供需失衡加剧
 
  (一)价格走势:从“年中反弹”至“旺季不旺”
 
  2025年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纪录片”。年初以来,价格持续下行。1-9月,全国生猪均价为15.1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10.9%。这一数据深刻反映出养殖户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进入9月,市场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最后一周生猪价格暴跌至13.27元/公斤,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低纪录,与年初相比,累计跌幅达19.9%,价格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边下行态势。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生猪市场的“晴雨表”,9月白条猪批发加权平均价降至16.46元/公斤,与8月相比下降2.43%,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29.36%。同时,日均上市量不降反升,达到1895.13头,较8月增加9.24%,同比增长9.65%,市场呈现出典型的“量增价跌”过剩局面。
 
  期货市场同样未能幸免。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511主力合约,9月30日收报12355点,相较于8月25日收盘价13910点,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下跌11.18%。10月9日节后首日,更是大幅跳水,单日跌幅达6.15%,市场悲观情绪弥漫,笼罩整个生猪行业。
 
  (二)供需数据:供给“堰塞湖”与需求“淡季化”
 
  从供给端来看,当前生猪市场呈现出“堰塞湖”状态。1-8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飙升至24870万头,同比增长17.4%,仅8月单月屠宰量就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持续高于上年同期,意味着后续生猪供应将持续增加,产能释放周期不断拉长。此外,7月以来,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前期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现象减少,市场生猪供应充足。9月部分养殖主体出现恐慌性出栏,进一步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需求端则陷入“淡季化”困境。7-8月处于传统消费淡季,高温天气抑制了居民食欲,家庭猪肉采购量减少,餐饮行业也受到影响,需求双双下滑。与此同时,禽肉、水产等猪肉蛋白替代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进一步压缩了猪肉市场空间。即便进入9月,需求仍未明显回暖,“旺季不旺”成为今年生猪市场需求端的显著特征。
 
  二、核心矛盾解析:三重压力下的行业“寒冬”
 
  (一)供给过剩:产能去化缓慢与集中出栏共振
 
  生猪市场供给端深陷“产能泥潭”。截至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虽从峰值有所下滑,但仍高达4042万头,远超40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红线。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供应仍将保持高位。
 
  前期养殖户压栏惜售、二次育肥的生猪,如今集中出栏,如同水库开闸泄洪。规模养殖场为回笼资金、降低风险,采取“减重出栏”策略,出栏体重从125公斤降至115公斤,导致生猪供应短期内暴增。北京新发地市场相关人士指出:“压栏猪与正常出栏猪扎堆上市,市场猪肉供应严重过剩,价格受到严重压制,养殖户面临巨大压力。”这种供给过剩局面不仅对当前市场价格形成重压,还为后续行情埋下隐患,高库存压力成为行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二)需求疲软:消费升级与成本压制双重挤压
 
  在需求端,猪肉消费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肉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高蛋白、低脂肪的禽肉、牛肉受到更多青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猪肉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60%下滑至2025年的55%,消费者肉类选择更加多元化,猪肉市场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居民购买力。生猪价格下跌传导至终端,9月猪肉零售均价降至25.97元/公斤,同比下跌4.8%,但消费者购买热情并未明显提升。这反映出居民消费更加谨慎。饲料企业数据也印证了需求疲软,9月猪饲料产量同比下降8%,低蛋白日粮的推广进一步抑制了豆粕等原料需求,市场陷入“价格跌-需求弱-预期差”的负向循环,需求端持续低迷。
 
  (三)成本倒挂:养殖利润逼近盈亏线
 
  成本与利润在猪价下跌过程中严重失衡。以猪粮比为衡量指标,9月17日,猪粮比降至5.8:1,跌破6:1的三级预警线,市场形势严峻。中小散户首当其冲,陷入亏损困境,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利润从8月的50元急剧缩水至10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亏损。
 
  规模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成本管控优势,勉强维持微利状态,但也面临较大压力。饲料原料价格,如玉米、豆粕,持续高位运行,防疫成本因疾病风险增加而上升,不断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整个行业面临“成本寒冬”,降本增效成为行业从业者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政策组合拳:收储托底与产能调控双线发力
 
  (一)冻猪肉收储:短期托市稳预期
 
  面对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国家果断采取收储措施。8月25日,在猪粮比持续低于6:1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1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对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一个月后,9月19日再次加码,启动1.5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累计收储3.5万吨冻猪肉,虽占全国月均消费量(约500万吨)的0.7%,但政策信号意义重大。
 
  回顾历史,2009年猪价持续低迷,6月5日启动收储后,生猪价格迅速企稳回升,一个月内涨幅达9.5%。2014年,在收储政策刺激下,猪价在4-6周内止跌企稳。本次收储通过减少市场流通量,为过剩猪肉供应提供了“泄洪口”,有效遏制了养殖主体的恐慌性出栏。在收储政策作用下,猪价从13元/公斤的低位小幅反弹至13.5元/公斤,为市场注入信心。
 
  (二)产能调控:构建“短中长期”政策体系产能调控
 
  作为稳定生猪市场的长效机制,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构建政策体系。
 
  短期来看,农业农村部积极行动,召开龙头企业座谈会,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行业巨头沟通,引导企业减少二次育肥行为,避免过度压栏。同时,鼓励企业适当降低出栏体重,将原本125公斤左右的出栏体重控制在115公斤左右,有效缓解了短期内市场生猪供应压力,促使市场回归理性。
 
  中期规划聚焦于能繁母猪存栏结构优化。推动低产能繁母猪淘汰成为关键任务,目标是调减存栏100万头。这一举措对未来生猪供给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淘汰低产母猪,提高养殖效率,从源头控制生猪供给量,避免产能过度扩张,为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长期布局上,不断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将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4000万头左右的合理区间,这是维持市场供需平衡的关键。配套财政补贴、保险政策同步推进,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给予资金支持,降低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带来的损失,稳定生猪产能,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后市展望:产能去化加速,四季度或迎“弱反弹”
 
  (一)短期:供需博弈下的震荡筑底
 
  随着10月到来,气温下降,南方地区腌腊需求逐渐增加,国庆、中秋双节叠加,消费端有望出现边际改善,市场对猪肉的采购热情可能回升。
 
  然而,供给端压力依然较大。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前期过剩产能对市场平衡构成威胁。尽管国家积极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但目前收储规模相对有限,难以短期内完全消化过剩供给。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猪价将在13-14元/公斤区间震荡。价格波动反映了供需双方的博弈,虽然需求增长提供一定支撑,但过剩产能严重制约反弹空间,短期内猪价大幅回升难度较大,市场仍在等待更明确的转机信号。
 
  (二)中期:产能去化决定周期拐点
 
  从中期视角来看,产能去化进程将决定生猪市场周期拐点。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按计划顺利调减,2026年二季度之后,生猪出栏量有望见顶回落。产能调整将促使市场供需关系逐渐平衡,随着供给减少,配合消费旺季到来,市场有望进入“供需紧平衡”新阶段,猪价将逐渐找到新的稳定支撑点。
 
  但市场存在不确定性,非洲猪瘟等疫病风险如同“黑天鹅”,可能打乱产能去化节奏。疫病爆发不仅会导致生猪存栏量波动,还会引发养殖户恐慌,加剧市场不稳定。因此,在产能去化过程中,疫病防控至关重要,只有做好防疫工作,才能确保产能去化按计划推进,为市场稳定复苏提供保障。
 
  (三)长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在长期发展中,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散户加速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占比从2024年的60%稳步提升至2025年的65%,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未来,行业发展将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提升质量。智能化养殖技术,如物联网监控、精准饲喂系统的应用,将使养殖过程更加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养殖理念将得到广泛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成为必然趋势,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品牌化经营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冷鲜肉、深加工产品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消费者对高品质、多样化猪肉产品的需求,将推动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例如,一些企业推出的“有机猪肉”“黑猪肉”等特色产品,凭借独特口感和品质获得市场认可。未来,品牌化经营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推动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结语:在“阵痛”中等待周期反转
 
  当前生猪市场的低迷,本质是产能过剩周期与消费转型期的叠加调整。中央冻猪肉收储为市场提供了一定稳定性,但根本转机在于产能去化的速度与深度。对于养殖户而言,需理性调整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对于行业而言,此次“寒冬”或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未来半年,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政策收储力度及消费复苏强度,将共同决定生猪市场能否迎来转机。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