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腰斩、负债3720亿!上市猪企换帅潮背后的产能突围战
时间:2025-10-04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猪价大幅下跌30%!行业陷入“冰火两重天”困局
(一)价格剧烈波动,养殖端承受巨大压力
“猪周期”的剧烈波动,使生猪养殖行业再次处于关键转折点。9月第3周,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急剧下降,平均价格降至13.85元/公斤,与6月高点相比大幅下跌18%。这一价格走势对养殖户造成沉重打击。与此同时,生猪期货加权指数也创下年内新低,市场弥漫着浓厚的悲观情绪。
价格持续下跌,给养殖企业带来日益沉重的资金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22家上市猪企负债合计达3720.47亿元,整体负债率为57.77%。其中,天域生物、新五丰和金新农3家企业负债率超过70%,财务状况严峻。部分企业短期负债规模达到现金储备的32倍,资金链断裂风险极高,整个行业运营如履薄冰。
(二)盈利周期逆转:从“15个月持续盈利”到“周均亏损200元/头”
回顾过往,生猪养殖行业曾经历一段繁荣的“黄金时期”。从2024年5月至2025年7月,生猪养殖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前7个月出栏生猪头均盈利108元。彼时,养殖户收获颇丰,行业呈现繁荣景象。然而,进入9月,市场形势突变,自繁自养周均亏损24.44元/头,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更是扩大至199.31元/头。短短一个月,行业从盈利高峰跌入亏损谷底,超过65%的养殖户陷入亏损,曾经的繁荣迅速消逝,行业陷入“周均亏200元/头”的艰难境地。
二、上市猪企“换帅潮”:压力之下的战略重构
(一)核心高管密集变动,释放转型信号
在猪价持续低迷、行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多家上市猪企出现“换帅潮”,核心高管密集更迭,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天邦食品副总裁严小明,在公司预重整阶段发挥关键作用,于9月19日因个人家庭原因辞职。严小明在天邦食品任职多年,凭借丰富经验和卓越能力,对公司发展贡献显著。他的离职给公司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天邦食品此前已连续两年亏损,负债率达68.7%,正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严小明离任后,市场对公司战略执行的连续性表示担忧,公司后续如何应对变化、重新布局战略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
天域生物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史东伟因个人规划退休离任,实控人罗卫国通过定增4.65亿元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股。这一变动源于天域生物连续五年亏损、负债率高达75.91%的艰难处境。在此困境下,公司同步淘汰高负债低效产能,试图通过一系列变革实现业绩逆转。
神农集团聘任具有投行背景的闫瑾出任财务总监,发力资本运作领域。闫瑾丰富的财务和投行经验,被视为公司破解资金困局的关键。上半年,神农集团流动比率仅为0.82,短期偿债压力巨大,此次人事变动彰显公司强化资本运作、缓解现金流压力的决心。
(二)换帅背后的深层逻辑:从“规模扩张”到“效率优先”
头部企业的换帅潮并非简单的人事变动,背后蕴含深刻的战略调整逻辑。在猪价高企、市场前景良好时期,各大猪企将战略重点置于规模扩张,不断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市场供需关系改变,猪价持续下跌,这种粗放式规模扩张模式弊端渐显,企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和市场风险。
如今,在行业困境下,猪企深刻反思,将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优先”。换帅成为实现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手段。新上任管理者通常具备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管理理念,能够带领企业在降本增效、产能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能繁母猪存栏从年初的362万头降至343万头,计划年底再减13万头,主动调减产能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公司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升养殖效率,有效控制成本。天康生物在副总经理郑东生离任后,加速淘汰PSY低于20头的低效母猪,致力于将育种效率提升15%,通过优化猪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这些举措表明,猪企已认识到,当前市场环境下,单纯规模扩张不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换帅潮是猪企在战略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应对,也是寻求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国家多维调控启动:100万头产能去化倒计时
(一)政策组合拳直击“产能堰塞湖”
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行、行业深陷困境之际,国家迅速采取行动,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多维调控措施,直击产能过剩核心问题,旨在稳定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储备收储作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再次发挥关键作用。9月23日,1.5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行动启动,此次收储针对国产II号、IV号分割冻猪瘦肉,通过北京华商储备商品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交易系统,以300吨/标的进行竞价交易。这一举措向市场传递明确政策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支撑低迷猪价,给养殖户带来希望。
除储备收储外,产能调控成为此次调控行动的关键着力点。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牧原、温氏等25家头部猪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并要求头部企业年底前率先减产100万头。为确保目标实现,配套出台财政补贴与金融惩戒措施。对积极响应、主动调减产能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缓解资金压力;对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企业采取金融惩戒措施,限制信贷额度,提高融资成本。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地方积极响应,协同推进。河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迅速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400万头压减至370万头,展现坚定决心和行动力。同时,河南省每周发布价格预警信息,为养殖户提供市场动态,引导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主动“降体重、避压栏”。数据显示,7月河南省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12.3%,充分体现地方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二)技术赋能下的调控升级
在产能调控过程中,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推出的“PSY提升计划”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该计划要求规模场将PSY提升至25头以上,通过提升母猪繁殖效率实现生猪产能优化。这一计划不仅有助于提高生猪产量,还能降低养殖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广泛应用。AI疫病监测系统为生猪养殖带来变革。通过实时监测生猪体温、进食量、运动量等关键数据以及猪舍环境,该系统能及时发现疫病早期迹象,提前预警,为养殖户争取防控时间。统计显示,使用AI疫病监测系统后,生猪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大大降低养殖户损失。
智能化养殖设备的普及也为产能调控提供有力支持。自动喂料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设备实现养殖过程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这些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为生猪提供适宜生长环境,促进生猪健康生长,提高生猪品质和产量。
技术赋能下的调控升级,使产能调控从单纯数量调整转向注重质量优化。通过提升PSY水平、降低生猪死亡率,实现从“量的调控”到“质的优化”转变,为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企业破局路径:从“被动承压”到“主动变革”
在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养殖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中也蕴含机遇,众多企业积极调整策略,从产能、成本和资本等多维度发力,寻求破局之道,实现从“被动承压”到“主动变革”的转变。
(一)产能收缩:以“瘦身”换“生存空间”
产能收缩成为众多企业的首要策略。牧原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130公斤压减至119公斤,温氏也同步将出栏均重降至120公斤。这一举措体现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全国生猪宰前均重数据显示,8月降至128.3公斤,较6月减少2.6公斤。虽看似差距不大,但按行业生产规模计算,相当于每月减少20万吨猪肉供给。这一变化有效缓解短期供需矛盾,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
(二)降本增效:构建“成本护城河”
除产能收缩外,降本增效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育种方面,牧原取得重大突破,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平均达到29头,优秀场区超过35头,断奶仔猪成本降至350元/头,较行业平均水平低20%。这得益于牧原多年在育种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通过精准基因筛选和科学养殖管理,大幅提升母猪繁殖效率。
在饲料革新领域,海大集团走在行业前列,大力推广杂粕替代技术,成功将豆粕用量减少30%。同时,配合智能喂料系统应用,实现饲料精准投喂,料肉比降至2.8:1,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该技术减少对传统豆粕原料依赖,降低成本波动风险,提高饲料利用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新希望在管理提效方面成效显著,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对生猪养殖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这不仅提高养殖过程透明度,增强消费者对产品信任,还将生猪死亡率从8%降至4%,单头养殖人工成本下降15%。通过精细化管理,新希望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有效控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资本运作:破解“资金链死结”
面对资金链紧张困境,企业积极探索资本运作,力求破解难题。天域生物通过实控人定增注入4.65亿元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缓解资金压力,为后续战略布局提供资金保障。
神农集团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将优质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一创新融资模式为企业发展开辟新资金来源,增强资金流动性。
部分企业通过清退高成本租赁猪场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负债水平。统计显示,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较Q1下降3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资金链状况改善,财务风险降低。
五、未来展望:短期阵痛与长期重构
(一)短期:3.0元/斤保卫战与消费博弈
展望未来,生猪市场短期内仍面临严峻挑战。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可能为低迷市场带来一定提振,猪价有望在传统消费旺季出现季节性反弹,预计回升至14-14.5元/公斤。但这只是短暂缓解,难以根本改变市场颓势。从供应端看,2025年2-7月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9.3%。按生猪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到2026年1月,生猪出栏量将大幅增加12%,市场供应过剩局面将加剧。
在此情况下,猪价可能陷入“供给过剩-价格下跌-加速出栏”的恶性循环。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加速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价格进一步下跌,进而使养殖户亏损加剧,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为避免这种情况,养殖户需保持理性,合理判断市场形势,调整出栏节奏,避免盲目跟风。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周期拐点
从中长期看,产能去化的程度和速度将是决定猪周期拐点的关键因素。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5年底成功降至3950万头,到2026年二季度,生猪供给压力将有效缓解,猪价有望回升至15-16元/公斤,行业逐步回归盈利区间。在此过程中,规模企业凭借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在产能去化中占据主动,能够灵活调整产能,优化养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若产能去化不及预期,行业可能面临更深度调整和出清。中小散户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冲击下,存栏占比可能从目前的32%进一步降至25%。这将导致市场格局重大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三)产业升级:从“周期博弈”到“价值竞争”
面对市场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单纯“周期博弈”难以立足,必须向“价值竞争”转型,通过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头部企业加大在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领域布局,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牧原股份屠宰产能达到5000万头/年,通过养殖与屠宰环节紧密结合,实现产品快速流通和价值最大化。温氏股份建成10万吨级冷库,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猪肉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有效降低损耗。
通过这些举措,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毛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实现从养殖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在此过程中,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加强质量控制、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从“周期博弈”到“价值竞争”的转变。
中小养殖户也积极寻求转型,通过“公司+农户”合作模式融入产业链。这种模式发挥公司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利用农户养殖经验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农户按公司标准和要求养殖,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饲料供应、市场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有效降低中小养殖户市场风险,统计显示,该模式可帮助中小养殖户降低60%的市场风险。
结语:猪周期“变形记”,谁能穿越寒冬?
当猪价跌破成本线,3720亿负债重压之下,生猪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效率提升”的深刻变革。换帅潮是行业压力下的战略调整,产能调控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构优化,而企业降本增效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对于养殖户而言,摒弃“赌行情”的做法,重视“技术+合规”,才能在100万头能繁母猪去化浪潮中,把握“猪周期”反转机遇。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积极参与产业变革的参与者,才能在“后猪周期”时代取得成功。(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上市公司公告、卓创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