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不旺!2025年国庆后鸡蛋市场三大趋势与养殖户破局指南
时间:2025-10-04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节前蛋价稳中有跌,红粉价差暗藏调整压力
(一)全国均价逼近成本线,南北价差持续收窄
9月29日,蛋价波动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当日数据显示,全国鸡蛋产区均价为3.38元/斤,较前一日下降0.04元,这一价格下滑趋势表明养殖户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销区均价为3.60元/斤,同样呈回落态势,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从地域分布来看,华北低价区石家庄鸡蛋价格为3.38元/斤,华东高价区青岛则达到3.90元/斤,两者价差缩至0.5元以内,创下近半年最小差值。这种价差急剧缩小的现象,意味着市场价格逐渐趋于平衡,同时也彰显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
红蛋主流价格稳定在3.5-3.7元/斤区间。然而,粉蛋市场形势严峻,由于湖南、湖北等产区库存压力较大,局部价格甚至降至3.3元/斤。这种价格差异致使粉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形成“粉蛋拖累红蛋”的被动调整格局。从市场动态角度分析,粉蛋价格下滑如同在拔河比赛中力量不足的一方,逐渐被拉向低价一端,进而影响红蛋价格走势,导致整个鸡蛋市场价格重心下移。
(二)冷库蛋集中出库,流通环节库存高企
冷库蛋集中出库给本就脆弱的鸡蛋市场带来更大冲击。截至9月25日,全国冷库蛋库存达17.0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万吨。这一庞大库存数字对市场形成较大压力。河南、江苏等地冷库以低于鲜蛋15%的价格抛售货物,使得市场鸡蛋价格进一步承压。山东某贸易商表示:“冷库蛋成本价多在3.5元/斤,如今3.2元/斤甩卖已是止损操作,直接拉低市场预期。”这种低价抛售行为不仅扰乱市场正常价格秩序,也使养殖户和贸易商对未来市场走势充满担忧。
与此同时,蛋鸡存栏结构不利于市场价格稳定。450日龄以上老鸡占比15%,这些老鸡产蛋效率相对较低,却占用养殖资源。随着天气转凉,蛋鸡产蛋率回升至92%,大码蛋占比突破60%。这表明市场鸡蛋供应量不断增加,而需求未相应增长,现货市场面临“新蛋+老蛋+库存蛋”三重供应压力。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鸡蛋价格下跌趋势难以避免。
二、供需失衡加剧:存栏13亿羽历史高位vs需求淡季收缩
(一)供应端“三高”压制:存栏高、产蛋高、淘汰慢
供应端方面,蛋鸡存栏量居高不下成为制约蛋价的关键因素。蛋先生工作室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在产蛋鸡存栏量达13亿羽,仅次于2020年同期,形成近十年第二高存栏水平。老鸡平均出栏日龄达499天,超期服役近2个月,山东、河南部分养殖场450日龄以上老鸡占比达20%,导致产能去化速度较正常水平减慢30%。山东某养殖场主称:“上半年蛋价有所上涨,虽目前有所下跌,但淘汰鸡价格仍处于高位,为13元/公斤,较之前有明显改善,故而考虑再饲养一段时间,观望节后行情。”受利益驱动,众多养殖户持有相同想法,这种观望情绪导致存栏量持续攀升。
同时,天气转凉促使产蛋率从夏季85%回升至92%,日均增蛋量超2000吨,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局面。大码蛋占比突破60%,但由于需求疲弱,屠宰场和食品厂拒收率达15%。某食品厂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需求不佳,我们的订单量大幅减少,收购过多鸡蛋难以销售,只能拒收一部分。”更为严峻的是冷库库存高企,截至9月18日,全国冷库蛋库存17.0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万吨。河南、江苏等地冷库正以低于鲜蛋15%的价格抛售库存,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某期货分析师指出:“冷库蛋成本价在3.5元/斤,如今以3.2元/斤出售已属止损行为,现货市场难以承受如此压力。”在产蛋率回升和冷库蛋双重冲击下,现货市场供过于求局面愈发严重,蛋价下跌趋势难以逆转。
(二)需求端“旺季不旺”:备货周期缩短+替代效应显著
需求端表现同样不尽人意,呈现“旺季不旺”特征。中秋备货期较往年缩短10天,食品企业采购量同比减少20%,华北地区月饼厂停工后,终端补货量不足旺季三分之一。家庭消费受猪肉低价(全国均价17元/公斤)冲击,南方多地鸡蛋销量环比下降15%。北京新发地市场商户表示:“节前一周销量不足200箱,较去年同期下降30%,国庆后预计进入‘每周补货一次’的淡季模式。”
传统旺季中,家庭消费本应承接节日备货需求,但今年因气温异常和替代品冲击,表现较为低迷。南方多地9月平均气温较常年高出3℃,居民饮食更偏向清淡,鸡蛋采购量下降15%;同时,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进一步分流鸡蛋消费。某社区超市数据显示,鸡蛋日均销量环比下降8%,而猪肉销量同期上涨12%,“菜蛋肉”替代效应显著。在本应是鸡蛋销售旺季的时期,家庭消费的低迷使市场形势更为严峻,蛋价逆势上涨难度极大。
三、节后走势展望:阶梯式下跌难避免,三大节点需警惕
(一)短期:低价区或现小幅反弹,高价区持续承压
10月上旬,市场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东北、华北等低价区,鸡蛋价格目前处于3.3-3.5元/斤区间。由于前期库存逐步消化,该区域蛋价可能出现0.1-0.2元/斤的技术性反弹。从市场供需关系动态调整角度看,这类似于弹簧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的回弹过程。然而,这种反弹面临较大困难,冷库蛋抛货和南方粉蛋低价倾销对价格反弹空间形成限制。冷库蛋凭借成本优势大量涌入市场,加剧市场竞争;南方粉蛋低价策略使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价格亲民产品,给东北、华北地区鸡蛋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反观华南、华东等高价区,鸡蛋价格目前在3.8-4.0元/斤区间。由于消费断层问题,预计这些地区蛋价将维持“稳3跌0.1”的弱平衡状态。在该区间内,价格可能存在微小波动,但整体趋势不会有显著改变。部分地区甚至可能因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不足,价格向3.6元/斤靠拢。这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小石子,虽会泛起涟漪,但很快恢复平静,短期内市场供需关系难以发生实质性改变。
(二)中期:11月迎第二波淡季,破3风险加剧
若10月淘汰鸡量未达存栏9%(即周均淘汰不足1200万只),存栏量或攀升至13.5亿羽,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叠加11月传统消费淡季到来,蛋价可能面临更大挑战,有下探至3.0-3.2元/斤的风险。河南、湖北等产蛋大省作为鸡蛋供应重要区域,可能出现“蛋价跌穿饲料成本(3.0元/斤)”的极端情况。这对养殖户而言,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亏损。在此情况下,中小散户可能被迫加速淘汰老鸡以减少损失。从成本控制和市场应对角度看,这类似于暴风雨中船只减轻载重以避免沉没,养殖户需通过淘汰老鸡降低成本维持生存。
(三)长期:春节前能否逆袭?产能去化是关键
据卓创资讯分析,若12月存栏量降至12.5亿羽以下,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叠加春节前食品厂备货需求增加,蛋价有望迎来反弹,价格可能回升至3.8-4.0元/斤。但如果去产能缓慢,即使进入消费旺季,市场鸡蛋供应过剩局面仍无法改善,价格中枢也难以超过3.5元/斤。历史经验表明,2020年同期存栏12.8亿羽时,春节前蛋价达4.2元/斤,而2025年消费降级或使峰值缩水10%-15%。这表明市场变化不仅受供应和需求影响,还与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当前消费降级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鸡蛋需求可能受到一定抑制,给春节前蛋价走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给养殖户的三个实操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市场形势,养殖户需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应对挑战、降低风险。以下三条建议具有较高实操性,可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450日龄以上老鸡“逢高淘汰”:当前淘汰鸡价格存在波动,红鸡棚前均价为4.63元/斤,粉鸡棚前均价为3.95元/斤。但市场形势多变,若淘汰鸡价格跌至4.5元/斤以下,养殖户应果断加速出栏。进入10月后,蛋价可能持续下跌,淘汰鸡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若养殖户此时仍持有大量老鸡,将面临蛋价和淘鸡价格双跌的双重损失。从市场风险控制角度看,这类似于股市中股票价格下跌趋势明显时及时抛售以避免更大损失。养殖户应审时度势,在价格合适时淘汰老鸡,减少损失。
控制补栏节奏:从市场数据来看,2025年鸡苗销量同比增长5%,预示6个月后新开产蛋鸡将达到1.2亿羽。如此庞大新增产能将给市场带来更大供应压力。因此,养殖户应暂停大规模补栏,优先优化存栏结构。将400日龄以下蛋鸡占比保持在80%以上,可提高鸡群整体产蛋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合理控制存栏数量,避免盲目跟风扩大养殖规模,防止市场供应过剩情况进一步加剧。在市场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稳健养殖策略是保障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对接深加工企业:为缓解鲜蛋市场销售压力,养殖户可积极与本地蛋糕厂、蛋液加工厂等深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通过这种方式,可将大码蛋、裂纹蛋等不符合鲜蛋销售标准的鸡蛋转化为工业原料,既减少对鲜蛋市场的冲击,又开拓新销售渠道。而且,与深加工企业合作每斤鸡蛋可实现0.1-0.2元的溢价。这对提高养殖户收入、缓解市场压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多元化销售渠道和合作模式是养殖户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手段。
结语:穿越周期的关键——从“赌行情”到“控产能”
2025年国庆前后蛋价低迷,本质是2023-2024年补栏过热导致的“产能还债”。据蛋先生工作室数据,2023-2024年鸡苗补栏量同比增长8%,直接致使2025年在产蛋鸡存栏量达13亿羽,创近十年第二高位。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盲目性,养殖户在蛋价上涨后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却未充分考虑市场供需关系和未来变化。这种“追涨杀跌”行为导致市场产能过剩、蛋价下跌,最终损害养殖户利益。
对养殖户而言,与其期待节日行情反转,不如借此次调整加速去产能:淘汰低效老鸡、控制新增产能、拓展多元销售渠道。从Mysteel农产品数据来看,450日龄以上老鸡产蛋率较正常水平低15%,但饲养成本却占总成本的20%。这表明老鸡养殖效率低下,不仅无法为养殖户带来收益,还增加成本。因此,淘汰这些低效老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举措。
市场规律表明,鸡蛋价格真正拐点永远出现在存栏量实质性下降之后,这既是行业“阵痛期”,也是优质产能“洗牌机遇期”。据卓创资讯监测,2020年去产能周期中,存栏量从13.2亿羽降至11.8亿羽,降幅达10.6%,随后蛋价触底反弹,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这表明只有当市场鸡蛋供应量减少、供需关系改善,蛋价才有可能回升。在此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养殖策略、淘汰低效产能、提高养殖效率的养殖户,将有机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来新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