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产量创新高,进口量暴跌93%!透视中国养殖业的变与忧
时间:2025-09-30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饲料产销双旺:产能高位运行的背后逻辑
(一)产量连续8个月创历史新高
进入2025年,中国饲料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25年1-8月,全国饲料产量累计达2.16亿吨,同比增长6.7%,此数据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8月单月饲料产量为2936万吨,环比增长3.7%,呈稳健上升趋势。从品种结构看,禽畜饲料占比超70%,为行业主要构成部分。其中,生猪饲料因生猪存栏量持续高位,需求保持刚性。大量生猪的养殖,对饲料形成持续稳定的需求,奠定了生猪饲料市场的基础。肉禽饲料虽受产能过剩影响,增速有所收窄,但总体仍保持增长,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局面。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对这一增长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主要有两大驱动因素。其一,生猪、蛋鸡存栏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5%和3.2%,庞大的养殖规模直接拉动了饲料需求。其二,饲料企业通过配方优化扩大产能利用率。例如,采用小麦替代玉米策略,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在保障禽畜营养需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二)原料结构深度调整
在饲料产量增长的同时,原料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饲料原料中,玉米用量占比降至32.9%,豆粕占比14.3%,与2023年相比,分别下降5.6和3.8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体现了行业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应对。
小麦、稻谷等替代谷物的使用量同比增长12%,在河南、山东等地,小麦饲用比例高达40%,有效缓解了玉米供应压力。这一调整一方面得益于国内粮食丰收,2024年小麦增产3.2%,为替代谷物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饲料企业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主动举措。面对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波动,企业通过调整原料结构,降低对玉米的依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二、进口量断崖式下跌:从“依赖海外”到“自给自足”
(一)谷物进口锐减背后的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2025年1-8月,中国饲料粮进口量变化显著。玉米进口量暴跌93%,累计进口88万吨,与2024年同期相比减少1168万吨,创下近10年最低纪录。国内玉米增产是重要原因,2025年预计产量达2.8亿吨,增强了国内玉米市场的供应能力。同时,饲料配方调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替代原料的广泛应用,进口玉米在饲料中的占比已不足1%,降低了企业对进口玉米的依赖,进而影响了玉米进口量。
小麦进口量同样大幅下降,降幅达76%,累计进口252万吨,为2018年以来同期最低。海关数据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两大来源国的份额占比超98%。而国内小麦库存高企,达1.5亿吨,导致进口需求持续萎缩。市场供应充足,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对进口小麦的需求降低。
在谷物进口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大豆进口逆势增长4%,1-8月进口量达7331万吨。8月从巴西进口1049万吨,创下单月纪录。南美三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合计占比达92%,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地,美国进口量降至第四位。中国采取的“舍美求南”策略,是基于对供应链风险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既规避了北美供应链潜在风险,又充分利用了南美丰产机遇。
(二)进口结构变化的深层影响
饲料粮对外依存度的变化是衡量中国粮食安全和饲料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2023年的28%降至2025年的19%,这一变化增强了中国饲料价格的稳定性。尤其是玉米进口占比从15%骤降至0.8%,对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卓创资讯指出,若国际粮价波动10%,对国内饲料成本影响已从2022年的±8%收窄至±3%。这表明随着进口结构的优化和对外依存度的降低,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饲料成本的影响显著减弱,为养殖端抵御原料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强了养殖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养殖亏损加剧:产能去化为何“快产慢调”?
(一)全行业陷入深度亏损
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截至9月25日,行业亏损加剧,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亏损达34.71元。5000头以上规模场亏损53.99元,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更是高达307.23元/头,较上周扩大60元。
养殖户为减少损失采取“压栏惜售”策略,但这导致生猪出栏均重达到128.55公斤,创下历史新高,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涌益咨询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虽已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但降幅仅1.2%,远低于2018年非洲猪瘟时期月均5%的去化速度。当前行业产能去化速度缓慢,令人担忧行业未来发展。
(二)成本倒挂下的头部企业承压
在行业危机中,温氏、牧原等上市公司虽未受盖他病毒直接冲击,但也受到影响。饲料成本在其养殖成本中占比仍超60%,制约企业发展。以温氏为例,2025年上半年,生猪养殖成本为16.8元/公斤,而同期猪价仅15.2元/公斤,每卖出一头猪亏损160元,对企业造成较大打击。
为应对亏损,头部企业加速淘汰低效产能。牧原在第三季度淘汰母猪比例达8%,温氏关闭12个低效养殖场。然而,由于行业集中度提升,CR10已达35%,产能去化呈现“被动调整为主、主动出清不足”的特征。企业在去产能过程中存在犹豫,缺乏足够决心和行动力,延缓了行业复苏进程。
四、未来展望:在“稳供给”与“防风险”间寻找平衡
(一)饲料粮安全的长期底气
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中国已具备坚实基础。玉米、小麦自给率均超95%,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满足绝大部分需求,有效抵御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即便国际粮价波动,凭借充足的国内供应,也能保持市场稳定。
大豆供应模式正逐步转变为“国产高蛋白豆+南美稳定供应”的双轨制,将对外依存度成功控制在85%以下,较2023年的89%有明显下降。农业农村部开展的10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工作,预计2025年增产大豆200万吨,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种植技术推广,未来中国饲料粮安全保障将更加稳固。
(二)养殖端的破局关键
猪价回暖依赖产能实质性去化。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猪价的重要指标,目前为4280万头,若降至4100万头以下,结合春节前消费旺季因素,2026年Q1猪价或许能迎来阶段性反弹,为养殖户带来希望。
饲料企业在行业变革中积极寻求突围,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中粮饲料推出的“低豆粕妊娠母猪料”降低了15%的成本,同时将仔猪成活率提升5%,实现经济效益和养殖效益双赢。越来越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技术型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竞争力,为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力
为应对饲料粮市场挑战,国家启动2025年饲料粮调控计划,投放3000万吨临储玉米、1000万吨小麦,稳定原料供应。对进口大豆实施关税优惠,将南美联产国关税降至3%,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政策引导下,市场发挥自身调节作用。饲料企业通过优化配方、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对单一原料的依赖,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养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为养殖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为行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未来,持续加强政策与市场协同作用,是养殖业保持稳健发展的关键。
饲料产量的“逆势增长”与进口量的“理性收缩”,标志着中国养殖业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重构”。在饲料粮安全保障增强、产能去化路径逐渐清晰的背景下,行业阵痛期的每一次调整都在为下一轮周期积蓄力量。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的困境并非终点,而是迈向高效养殖的新起点。
饲料进口大减是否意味着国内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养殖亏损期,你认为散户还是龙头企业更难坚守?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