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蛋价涨不动反跌!旺季不旺背后藏着哪些玄机?
时间:2025-09-29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节前蛋价上行乏力,终端市场遇冷信号频发
(一)备货潮提前消退,需求端由强转弱
临近国庆,本应是鸡蛋需求旺季,然而市场却提前“降温”。步入北京新发地市场,鸡蛋摊位前询价频次明显减少。商户王大姐面对库存无奈表示:“上周日销量可达300箱,如今却不足200箱。中秋备货结束后,国庆前基本无人囤蛋。”曾经熙熙攘攘的摊位如今略显冷清,王大姐只能不时整理鸡蛋,期待顾客光临。
数据亦证实了这一变化:Mysteel监测显示,本周全国五大销区鸡蛋销量为7053.67吨,环比仅增长2.15%,同比却下降1.99%。随着月饼厂停工、商超促销结束,食品企业拿货量锐减40%,终端市场正式从“抢货”模式转变为“去库存”模式。河北某贸易商透露:“当前电商和农贸市场均在清库存,补货量不足旺季的三分之一,贸易商为规避风险,宁愿少盈利也不愿囤货赌行情。”在这场供需博弈中,需求端疲态尽显,蛋价上涨动力被大幅削弱。
(二)家庭消费难以接力,淡季特征超出预期
传统旺季中,家庭消费本应承接节日备货需求,但今年因气温异常和替代品冲击,表现较为低迷。南方多地9月平均气温较常年高出3℃,居民饮食更偏向清淡,鸡蛋采购量下降15%;同时,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全国均价17元/公斤),进一步分流了鸡蛋消费。某社区超市数据显示,鸡蛋日均销量环比下降8%,而猪肉销量同期上涨12%,“菜蛋肉”替代效应显著。在本应热闹的鸡蛋销售旺季,家庭消费的“熄火”使市场形势雪上加霜,蛋价逆势上涨难度极大。
二、供应端“三高”压制:存栏高、产蛋高、库存高
(一)老鸡延迟出栏,存栏量创三年新高
在供应端,蛋鸡存栏量居高不下,成为制约蛋价的关键因素。全国10个重点产区监测数据显示,老母鸡平均出栏日龄达499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11天,这意味着老鸡超期服役近2个月。山东某养殖场主表示:“上半年蛋价有所上涨,虽目前有所下跌,但淘汰鸡价格仍处于高位,为13元/公斤,较之前有明显改善,故而考虑再饲养一段时间,观望节后行情。”受利益驱动,许多养殖户持有相同想法,这种观望情绪致使存栏量持续攀升。今年3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12.42亿只,创下2022年以来的新高。尽管近期新开产蛋鸡数量略有减少,但考虑到前期较高的存栏基数,整体供应仍过剩10%-15%。市场上鸡蛋供应充足甚至过剩,蛋价上涨面临巨大压力。
(二)产蛋率回升与冷库蛋“堰塞湖”,现货压力急剧增加
除存栏量高外,产蛋率回升和冷库蛋库存高企也使现货市场压力倍增。随着天气转凉,蛋鸡产蛋率从夏季低点85%迅速回升至92%,大码蛋占比突破60%。然而,由于需求疲弱,屠宰场和食品厂拒收率达15%。某食品厂负责人称:“当前市场需求不佳,我们的订单量大幅减少,收购过多鸡蛋难以销售,只能拒收一部分。”更为严峻的是冷库库存高企,截至9月18日,全国冷库蛋库存17.0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万吨。河南、江苏等地冷库正以低于鲜蛋15%的价格抛售库存,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某期货分析师指出:“冷库蛋成本价在3.5元/斤,如今以3.2元/斤出售已属止损行为,现货市场难以承受如此压力。”在产蛋率回升和冷库蛋的双重冲击下,现货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愈发严重,蛋价下跌趋势难以逆转。
三、历史规律显现:节前下跌已成定局,反弹力度较为有限
(一)近五年节前走势:跌多涨少,平均跌幅5%
回顾过去五年国庆前的蛋价走势,规律较为明显:节前下跌是大概率事件。从2018年至2023年,除2021年因河南等地遭遇极端暴雨天气,运输受阻导致蛋价短暂上涨外,其余年份蛋价均呈下跌态势,平均跌幅达到4.8%。以2022年为例,节前一周蛋价从4.8元/斤迅速跌至4.5元/斤,节后更是一路下滑至4.2元/斤,养殖户普遍亏损15%,不少小型养殖场因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
今年市场悲观情绪更为浓厚。钢联数据显示,贸易商补货周期从往年的15天大幅缩短至7天,库存周转天数减少了40%。“快进快出、绝不囤货”已成为行业共识,市场参与者均谨慎规避风险,避免因高价库存被套牢。某大型蛋品贸易公司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稳定性差,囤货风险巨大,一旦价格下跌,损失惨重,只能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卖多少进多少。”在这种谨慎的市场氛围下,蛋价节前逆势上涨难度极大。
(二)供需失衡加剧,短期难现利好支撑
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当前市场供需失衡局面仍在加剧,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善。供应端,老鸡出栏量虽然环比增加2.05%,但新增开产蛋鸡增速更快,达到5%,这意味着市场上的鸡蛋供应将持续增加。某大型养殖场负责人透露:“我们场里新一批蛋鸡刚刚开产,每日可多产2000斤鸡蛋,但市场需求未能同步跟上,价格只能下行。”
需求端则陷入僵局,除家庭刚需和少量餐饮补货外,几乎无新增亮点。家庭消费因气温和猪肉价格影响持续低迷,而餐饮行业受经济环境制约,订单量普遍减少20%-30%,对鸡蛋采购也更为谨慎。某连锁餐饮企业采购经理表示:“当前我们严格控制成本,鸡蛋用量能省则省,积极寻找更低价的供应商,市场竞争极为激烈。”
期货市场也提前反映了这种悲观预期。鸡蛋主力2510合约跌破3200元/吨,较8月高点下跌12%,持仓量和成交量持续放大,显示市场对未来“供应过剩+需求断层”的担忧正在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蛋价想要突破下行趋势,除非出现重大供需结构调整,否则几乎难以实现。
四、后市展望:低价区或现小幅反弹,整体难改震荡下行态势
(一)养殖户:逢高淘鸡,避免盲目“赌行情”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市场形势不容乐观。蛋鸡养殖利润已被压缩至0.3元/斤,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在此情况下,建议养殖户,尤其是饲养500日龄以上老鸡的,尽快淘汰这批老鸡。随着时间推移,老鸡产蛋量逐渐下降,而饲养成本不会减少,若继续饲养,可能面临更大亏损。河北、山东等主产区的养殖户,应密切关注淘汰鸡价格拐点。当价格降至12元/公斤以下时,应加速淘汰老鸡,避免后期集中出栏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在补栏方面,应控制节奏,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避免盲目跟风扩大养殖规模,防止明年产能过剩加剧,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大压力。
(二)消费者:按需采购,警惕“低价陷阱”
节前蛋价低位运行,对消费者而言是购买鸡蛋的好时机。但需注意,不要因价格便宜而大量囤货,鸡蛋属易变质食品,囤货过多若不能及时食用,易造成浪费。购买鸡蛋时,要学会辨别冷库蛋。鲜蛋蛋壳通常较为光滑,蛋黄饱满且有弹性;冷库蛋因长时间储存,蛋壳会显得发乌,蛋黄也容易散开。若遇到价格低于3元/斤的低价蛋,一定要提高警惕,确认其储存时间和质量检测报告,避免购买到变质蛋,影响身体健康。
(三)短期走势:9月25日后或现跌后调整,反弹空间有限
从短期来看,预计9月25日至国庆假期期间,市场会出现一些变化。低价区,如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前期库存消化,蛋价可能会出现0.1-0.2元/斤的反弹。但这种反弹幅度非常有限,仅为当前价格的3%-5%,并且节后大概率会继续回落。这是因为虽然库存有所消化,但整体的供应压力仍然存在,市场上的鸡蛋数量依然较多,需求端又没有明显的改善,所以蛋价难以持续上涨。高价区,如广东、浙江等地,预计会维持在3.8-4.0元/斤的低位震荡。在10月中旬新季鸡蛋集中上市之前,这种局面很难改变。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的迹象,而供应又充足,所以蛋价会在这个区间内波动,等待新的市场变化。
结语:蛋价“旺季不旺”敲响产能过剩警钟
2025年国庆前的蛋价下跌并非偶然,而是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供需错配的集中体现。这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严峻挑战,也是整个鸡蛋产业链的一次深度调整。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蛋价“旺季不旺”是对2023-2024年补栏过热的一次“清算”。大量新增产能在2025年集中释放,恰逢需求端的阶段性断层,价格下跌难以避免。这也为行业敲响警钟:传统的“看天吃饭、追涨杀跌”模式已难以持续,精细化管理、科学补栏和市场预判,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对消费者而言,短期的低价蛋是难得的“福利”,但也要警惕低价背后的质量风险。冷库蛋、变质蛋在低价竞争下可能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权益。在享受低价的同时,也要学会辨别鸡蛋品质,保障自身健康。
养殖户则需认清现实,摒弃侥幸心理。与其等待节日行情反转,不如主动作为,优化存栏结构,淘汰低效产能,降低养殖成本。只有在危机中提前布局,才能在产能出清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场蛋价博弈中,没有永远的赢家,但顺应市场规律、提前布局的参与者,终将在周期轮回中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