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跌回三年前!旺季不旺背后的供需困局如何破?
时间:2025-09-28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猪价创三年新低,行业陷入“寒冬”
(一)价格持续探底,亏损面扩大
截至2025年9月25日,全国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已降至12.5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超30%,创下2022年4月以来近三年多的最低水平。在部分低价区域,生猪价格形势更为严峻,已跌破12元/公斤,换算后每斤价格逼近6元,几近生猪养殖成本线。在此价格水平下,整个行业亏损面迅速扩大。据专业测算,当前外购仔猪育肥亏损已超200元/头,自繁自养头均利润仅余10-20元,众多中小散户和规模养殖场已切实陷入亏损境地。
(二)“旺季不旺”成市场关键词
依据过往市场规律,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应是猪肉消费旺季,然而今年生猪市场却呈现“量增价跌”的反常态势。在批发市场,白条猪走货情况极不理想,大量白条猪积压滞销。屠宰企业开工率持续低迷,多地屠宰厂因亏损问题不得不缩减产能。数据显示,9月中旬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仅31.89%,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冻品库存高企至17.56%。如此高的冻品库存进一步压缩了鲜肉价格的反弹空间,整个市场弥漫着低迷氛围。
二、供需失衡:价格下跌的核心驱动力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压力集中释放
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截至2025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产能去化进程迟缓。尽管自7月起,能繁母猪存栏出现环比微降趋势,但前期高存栏对应的生猪产能正处于集中释放期。按照正常生猪生长周期推算,当前市场上出栏的生猪正是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时孕育的猪崽。进入9月,市场上适重猪源充足,加之集团化养殖企业出栏计划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例如,部分大型养殖企业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在9月加大了生猪出栏量,致使市场上生猪供应骤然增多。
大体重猪源集中出栏亦是供应端的重要问题。前期压栏的大猪和二次育肥猪在价格持续下跌背景下加速出栏。8月,生猪出栏均重一度达123.46公斤,创年内新高。大猪集中上市导致市场短期内供应过剩。通常,市场对标猪和肥猪的需求存在一定比例关系,而大猪大量出栏打破了这一平衡,标肥价差缩窄至-0.45元/公斤。在此情形下,养殖端恐慌性出栏情绪蔓延,众多养殖户担忧猪价继续下跌造成更大损失,纷纷选择尽快将生猪卖出,进而形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打压了猪价。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难撑价格
节日备货效果未达预期。尽管临近中秋、国庆双节,按常理居民及餐饮行业对猪肉采购量应大幅增加,但实际并非如此。数据显示,9月前三周全国猪肉批发市场成交量环比仅增长2.3%,而2024年同期增幅达8.5%。这一对比充分表明今年节日备货对猪肉消费的提振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温天气抑制了家庭烹饪需求,许多家庭在炎热天气里更倾向选择清淡、简单饮食,对需烹饪加工的猪肉食材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居民饮食结构不断调整,随着健康意识提升,人们对肉类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牛肉、羊肉、鸡肉等其他肉类及各类素食产品逐渐占据部分原本属于猪肉的市场份额。
屠宰企业被动减量。由于白条猪肉销售不畅,屠宰企业普遍采取以销定产策略,开工率维持在低位。部分屠宰厂为减少亏损,采取“逢低收购、限量屠宰”策略,这直接导致生猪收购价格持续承压。9月中旬,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周环比下跌0.8%,同比跌幅达34.8%,屠宰环节利润空间被压缩至-36.5元/头。这意味着屠宰企业每屠宰一头猪,非但无法盈利,还需亏损36.5元。在如此亏损压力下,屠宰企业只能减少屠宰量,进一步减少对生猪的需求,使得生猪价格缺乏上涨动力。
三、政策与市场博弈:短期托底难改长期格局
(一)国家收储启动,稳定市场情绪
面对猪价深度下跌,国家于8月25日、9月19日先后启动两轮中央冻猪肉收储,累计收储1.5万吨分割肉。按照一头猪平均产肉50公斤计算,这相当于减少约30万头生猪短期供应。此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恐慌性出栏,传递出政策托底信号,推动生猪价格短期止跌企稳。8月25日收储消息发布后,生猪期货主力合约2401价格当日涨幅达2.5%,现货价格也在短期内止跌,部分地区猪价出现0.2-0.3元/公斤的反弹。
不过,收储政策影响更多体现在短期和心理层面。从收储量来看,1.5万吨冻猪肉收储规模相较于全国庞大的生猪出栏量占比较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供需失衡局面。并且,收储的猪肉最终仍会进入市场流通,只是时间节点有所改变。一旦收储结束,市场供应压力可能再次显现,猪价依然面临下行压力。
(二)产能调控加码,长期拐点未至
农业农村部多次强调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政策,要求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控制肥猪出栏体重,遏制新增产能。为响应政策,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已开始行动,如牧原集团,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年初的362万头降至目前的343万头,减少了19万头,计划年底进一步降至330万头。据了解,整个行业也在积极调减产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7月已减少约10万头。
然而,产能去化受生猪生长周期制约,当前存栏的中小猪只仍在持续育肥,预计未来3个月生猪出栏量仍将维持高位。机构预测,若能繁母猪存栏按计划调减至3950万头,2026年中期生猪供应压力或现缓解。因为从能繁母猪受孕到生猪出栏,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时间,所以即便现在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下降,其对生猪出栏量的影响也要在几个月之后才会逐步显现。在此之前,市场上生猪供应依然较为充足,猪价想要大幅上涨难度较大。
四、后市展望:弱势震荡中等待转机
(一)短期:反弹空间有限,10月或现“6元”关口
预计短期内猪价仍将在低位徘徊,10月行情走势较为关键。随着规模场出栏压力集中释放,月内低点可能跌破6元/斤。规模场为完成年度出栏计划,会在10月加大出栏量,使得市场上生猪供应进一步增加。尽管二次育肥户或逢低入场,形成一定支撑。二次育肥户看到猪价下跌到一定程度,认为有盈利空间,会买入生猪进行二次育肥,从而减少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但冻品库存高企、消费提振乏力等因素制约反弹空间。目前冻品库存仍处于高位,大量冻肉随时可能流入市场,增加市场供应;而消费方面,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增长,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复的,餐饮行业复苏也需要时间。10月月均价或在12.5-12.7元/公斤区间弱势震荡,整体来看,猪价在短期内想要走出低谷难度较大。
(二)中长期:产能深度调整,行业迈向“效率竞争”
长期来看,猪价回暖需依赖供应端实质性去化与消费需求持续恢复。随着政策倒逼低效产能加速退出,行业竞争核心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控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低于20头的养殖户面临更大淘汰压力,因为这类养殖户生产效率较低,在成本控制上处于劣势。预计2026年中期后,生猪出栏量有望迎来拐点,猪价逐步进入“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调减,生猪供应将逐渐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当供应和需求达到相对平衡时,猪价将趋于稳定,养殖户也将迎来相对稳定的盈利期,整个生猪养殖行业也将进入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结语:穿越周期迷雾,产业升级正当时
当前猪价的深度调整,既是猪周期自我修复的必然过程,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契机。对于养殖户而言,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避免盲目压栏或恐慌出栏,聚焦提升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学养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提高母猪繁殖性能、降低料肉比,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政策层面,应持续完善产能调控机制,强化市场预期管理,不仅要在价格异常波动时及时出手稳定市场,更要从长远角度引导产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唯有经历产能出清与效率重构,生猪产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迎来更健康的发展阶段,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和行业的可持续盈利。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