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价旺季“哑火”:3.65元/斤暂稳背后,3元/斤警报已拉响
时间:2025-09-26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中秋备货“昙花一现”:蛋价冲高乏力,旺季不旺成定局
在鸡蛋市场中,每年中秋均为蛋价波动的关键节点。然而,2025年中秋期间的市场表现却与预期大相径庭,呈现出“旺季不旺”的特殊态势,蛋价走势复杂难辨。以下将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现货期货“冰火两重天”
根据9月22日数据,全国主产区蛋价为3.65元/斤,主销区蛋价为3.61元/斤,较中秋前高点回落0.2元/斤,仅略高于2020年同期的历史低位。期货市场表现更为悲观,主力合约2511收盘价格为3075元/500kg,较8月高点下跌10%,持仓量减少2.2万手,这反映出市场对远期供应过剩的担忧正在加剧。
从现货市场角度来看,这样的价格表现并不理想。在主产区,养殖户面对手中的鸡蛋,颇感无奈。原本预期中秋备货能够推动蛋价大幅上涨,但实际情况却是价格早早见顶,随后便开始下行。河南某大型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李先生表示:“往年中秋前,蛋价能够涨至4元以上,今年却一直在3.8元左右徘徊,目前还出现了下跌,市场行情难以捉摸。”
主销区市场反应同样平淡。北京新发地市场的鸡蛋批发商王老板称:“市场上鸡蛋供应充足,但需求未达预期,价格难以提升,库存压力较大,目前应对策略有限。”期货市场方面,主力合约2511自8月达到高点后,价格持续下行,持仓量不断减少,这表明投资者对未来鸡蛋市场信心不足,大量资金选择离场观望。现货与期货市场的这种巨大反差,深刻体现了当前鸡蛋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
(二)备货周期“短平快”,节日效应边际递减
与往年相比,2025年中秋备货期缩短了15天,食品厂采购量同比下降20%。某华北贸易商表示:“往年提前20天进行囤货,今年仅敢囤3天的量,冷库蛋库存高,鲜蛋周转缓慢,担心库存积压。”终端市场呈现出“量增价滞”的现象,北京新发地日均走货量增加5%,但批发价反而下跌1.2%,这显示消费者对高价蛋的接受程度降低。
从备货周期来看,今年变化显著。山东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负责人赵女士称:“以往为保障中秋期间的生产,会提前大量采购鸡蛋,今年不敢多囤,冷库蛋市场混乱,鲜蛋价格波动较大,只能随用随买,以降低库存风险。”许多食品厂都采取了类似的谨慎策略,导致备货期大幅缩短,对蛋价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在终端市场,尽管鸡蛋走货量有所增加,但价格并未同步上涨。上海一家大型超市的鸡蛋销售区人流不断,销量看似可观,但超市负责人陈经理表示:“虽然购买鸡蛋的人数增多,但价格始终无法提升,促销活动力度也受限,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这表明消费者对鸡蛋价格敏感度较高,高价蛋难以被市场接受,节日效应的边际递减趋势日益明显。
二、供应端“三高”压顶:存栏、冷库、补栏齐发力
鸡蛋市场的低迷表现,根源在于供应端面临的多重压力。存栏量持续处于高位、冷库蛋积压严重以及养殖端补栏热情高涨,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当前鸡蛋市场供应过剩的严峻局面,也使得蛋价回升困难重重。
(一)13亿只存栏创五年新高,产能去化举步维艰
Mysteel数据显示,9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13亿只,连续12个月高于12.5亿只的均衡线。5月补栏的4000万羽鸡苗已进入开产期,日均新增产量超过1000吨。江苏某大型蛋鸡养殖场的负责人张经理表示:“今年鸡苗补栏量较大,目前这些鸡已开始下蛋,每天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不少,但市场无法消化如此多的鸡蛋,价格自然难以提升。”
在淘汰鸡市场,屠宰场与养殖户陷入“囚徒困境”。屠宰场因终端走货不畅而压价,养殖户惜售情绪增强,450日龄以上老鸡占比仅为15%,去化速度较正常年份慢30%。河南某屠宰企业的负责人赵先生称:“市场上鸡肉销量不佳,库存积压严重,只能压低淘鸡价格,但养殖户不愿出售,经营难度较大。”养殖户也有自身考量,山东养殖户王大叔表示:“目前卖鸡无利可图,再观望一段时间,或许价格还能上涨。”这种僵持局面致使产能去化困难,蛋鸡存栏量居高不下,给鸡蛋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供应压力。
(二)50%冷库蛋成“堰塞湖”,11月或迎集中出库潮
中秋过后,仍有50%-60%的冷库蛋未得到消化,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产区。某仓储企业透露:“存储成本达到0.15元/斤,当前现货价仅为3.6元,出库即面临亏损,只能寄希望于11月双11电商促销,但预计最多消化30%,剩余部分将直接冲击春节前鲜蛋市场。”山东某冷库的负责人李先生面对堆积如山的冷库蛋,面露忧虑:“这些蛋若不能及时售出,损失将十分惨重,但当前市场行情不佳,无人愿意接手。”
冷库蛋的大量积压,不仅占用了大量仓储资源,也给市场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一旦这些冷库蛋在11月集中出库,将对鲜蛋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导致蛋价继续下跌。对于养殖户和贸易商而言,冷库蛋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市场危机,使其经营面临更大风险。
(三)养殖端补栏“停不下来”,产能过剩周期延长
尽管蛋价低迷,5月鸡苗补栏量仍达到4500万羽,较盈亏平衡点高出15%。规模化企业凭借资金优势进行逆周期扩张,某上市猪企旗下蛋鸡场存栏量同比增长25%,称“亏得起,就怕错过下一轮周期”。这种集体博弈行为导致行业产能去化时间至少推迟2个月。河北某规模化蛋鸡养殖企业的负责人孙总表示:“虽然当前蛋价较低,但我们具备资金实力,借此机会扩大规模,待市场行情好转,便能抢占先机。”
然而,这种逆周期扩张行为无疑加剧了市场产能过剩。众多企业想法一致,纷纷加大补栏力度,导致鸡苗市场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养殖端的补栏热情。这种恶性循环使产能过剩局面愈发严峻,蛋价短期内难以回升。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产能去化困难,蛋价持续低迷,养殖户和企业都在艰难支撑,等待市场转机。
三、需求端“三重困境”:消费、替代、成本齐压制
在鸡蛋市场供应端压力较大的同时,需求端也面临诸多困境。消费市场热度减退、食品工业需求大幅下滑以及成本支撑不稳定,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对鸡蛋需求形成强大压制,使得鸡蛋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愈发严重。
(一)传统消费旺季“退热”,家庭采购量降10%
农贸市场监测数据表明,9月家庭周均购蛋量为1.2公斤,较去年同期减少0.15公斤。江苏南京某社区农贸市场的鸡蛋摊主陈阿姨称:“今年鸡蛋销售情况不佳,以往中秋前后,居民会多购买一些鸡蛋储备,今年购买人数明显减少,多数人仅购买少量,满足几天食用即可。”某社区超市经理分析:“蔬菜价格下跌15%,猪肉价格为13.8元/公斤,处于低位运行,鸡蛋性价比优势不再,消费者更倾向于‘菜蛋搭配’,而非单一囤蛋。”上海一家社区超市的鸡蛋销售区工作人员也证实:“近期蔬菜价格较低,许多顾客购买蔬菜时顺便购买几个鸡蛋,不像以往会专门大量采购鸡蛋。”
(二)食品工业需求“腰斩”,月饼厂提前10天停收
往年中秋前一个月,月饼厂日耗蛋量可达2万吨,2025年因烘焙市场萎缩,高峰期日耗仅1.2万吨,且9月15日已基本停止收蛋,较常年提前10天。广东某食品厂负责人透露:“豆沙、莲蓉馅料占比提升,蛋液使用量下降30%,鸡蛋在烘焙原料中的地位被替代。”广东某大型月饼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李先生无奈表示:“如今消费者愈发注重健康,对低糖、低脂月饼的需求增加,我们只能调整馅料配方,减少鸡蛋使用量,这导致我们对鸡蛋的采购量大幅下降。”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豆沙、莲蓉馅料在月饼市场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45%。这一变化趋势使得蛋液在烘焙原料中的地位逐渐被替代,进一步压缩了鸡蛋在食品工业领域的需求空间。许多食品厂纷纷调整生产策略,减少对鸡蛋的依赖,转而寻求其他替代品,这给鸡蛋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成本支撑“虚胖”,养殖利润昙花一现
豆粕价格从4100元/吨回落至3050元/吨,饲料成本降至3.05元/斤,短暂支撑养殖利润转正(0.2元/斤)。但中小散户仍处于盈亏线边缘,称“设备折旧、人工成本占比高,蛋价低于3.5元就会亏损,目前主要依靠淘汰老鸡赚取差价”。河南某小型蛋鸡养殖场的养殖户王大叔表示:“虽然目前豆粕价格下降,养殖成本有所降低,但其他成本依然较高,设备需要折旧,人工费用也不能减少,蛋价不高就难以盈利,只能靠卖淘汰鸡勉强维持。”
对于许多中小散户而言,设备折旧和人工成本是两项重要开支。在当前蛋价低迷的情况下,这些成本压力愈发突出。即便豆粕价格有所回落,短暂支撑养殖利润转正,但这种利润提升只是暂时的。一旦豆粕价格再次上涨,或者蛋价继续下跌,养殖户将再次陷入亏损困境,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养殖积极性和市场稳定性。
四、后市预测:3.0元/斤保卫战即将打响
在经历中秋备货的短暂刺激后,鸡蛋市场再次陷入低迷。对于后市走向,市场各方高度关注。从短期来看,国庆前蛋价可能出现“最后一跌”;从中长期来看,产能去化速度将决定蛋价筑底时长;整个行业也需从本轮“旺季不旺”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赌周期”转向“控产能”,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短期:国庆前或现“最后一跌”
随着节日效应完全消退,10月上旬需求将进入年内最低谷。此时,家庭采购量会进一步减少,中秋、国庆双节过后,人们对鸡蛋的储备需求已得到满足,短期内不会大量购买。餐饮行业也会因节日期间的集中消费进入调整期,对鸡蛋的采购量相应下降。再加上冷库蛋加速出库,业内预测蛋价可能跌破3.2元/斤,国庆假期前后恐下探至3.0元/斤,逼近2020年同期的历史低位。山东某冷库负责人已开始为冷库蛋出库发愁:“当前市场行情极差,这些冷库蛋若不尽快售出,损失将更大,但价格过低,无人愿意接手。”河南某鸡蛋批发市场的批发商也对蛋价下跌表示担忧:“近期蛋价持续下跌,库存较多,应对办法有限。”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速度决定筑底时长
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出,若10-11月淘鸡量不能达到1.2亿只(占存栏9%),春节前存栏量将升至13.5亿只,形成“供应过剩-价格下跌-惜淘加剧”的恶性循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大多处于观望状态,期望蛋价回升,这导致淘鸡量难以达到预期。乐观情况下,2026年Q1存栏回落至12亿只,蛋价方能回归3.8-4.0元/斤的合理区间。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养殖户共同努力,加快产能去化速度。江苏某规模化蛋鸡养殖场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明白当前产能过剩,但一下子淘汰大量鸡只,损失过大,还是希望市场能尽快好转。”这种心态在养殖户中较为普遍,也使得产能去化面临较大困难。
(三)行业警示:从“赌周期”到“控产能”
本轮“旺季不旺”给养殖端敲响了警钟。卓创资讯统计显示,2024年以来新建的规模化蛋鸡场中,30%因盲目扩产面临资金链压力。许多企业在前几年蛋价上涨行情下,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却未充分考虑市场供需变化。业内呼吁建立“存栏量-淘汰量-补栏量”动态平衡机制,避免重蹈2017年产能过剩的覆辙。2017年,由于产能过剩,蛋价大幅下跌,许多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如今,历史教训再次摆在眼前,行业需深刻反思,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市场稳定。河北某蛋鸡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应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避免盲目扩产,以保障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调控机制,实现产能合理控制,鸡蛋市场才能摆脱当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鸡蛋价格“挤泡沫”,谁在裸泳?
当3.65元/斤的蛋价稳定时,掩盖的是13亿只存栏带来的沉重压力;当期货市场提前预支下跌时,反映的是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对于养殖户而言,与其期待“节日救市”,不如加快老鸡淘汰、控制补栏节奏;对于消费者来说,短期蛋价难以上涨反而下跌,不妨趁低价储备优质蛋白。这场3.0元/斤的“保卫战”,终将考验整个行业,是被动去产能的剧痛,还是主动转型的重生?(数据支持:卓创资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