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被吃掉70亿只的白羽鸡,为啥长得快?专家澄清四大误区
时间:2025-09-25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9月24日,“中国每年吃掉约70亿只白羽鸡”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据央视新闻报道,白羽肉鸡凭借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成为我国餐桌肉类供应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关于它“长得太快”的争议从没停过:白羽鸡是不是打了激素?能放心吃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针对网上各种说法进行了解答。
白羽鸡 新华社图
关于白羽鸡,这些传言不可信
误区一:白羽鸡长得快是因为打了激素
朱毅:这是流传最广的误解。白羽鸡45天出笼的原因在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遗传选育技术,配合对应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精准饲料供给,以及洁净无疫病的生长环境。事实上,当前技术可实现37天甚至33天出笼。
现代白羽鸡品种本身生长效率、饲料转化率很高,平均不到两斤饲料就能转化出一斤鸡肉。使用激素不仅不必要,还会增加成本,且效果并不比优化饲料和育种更显著。而且,在中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养鸡时使用激素是明确违法的,有严格的监管和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误区二:白羽鸡是长着多只翅膀多条腿的“怪鸡”
朱毅:动物的肢体数量由基因决定,在胚胎发育早期就已固定。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出多肢鸡,在技术上极其复杂且成本高昂,完全不具备商业生产价值,消费者无需担心会买到此类“怪鸡”。即使有个别肉鸡有偶发先天畸形,只要符合检疫标准、没有其他疾病,食用是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的。
误区三:白羽鸡是“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朱毅:这混淆了“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两个概念。目前全球范围内用于大规模商业养殖的白羽鸡,几乎都是通过传统杂交选育方法培育,并未涉及转基因技术。即使未来有转基因禽类产品上市,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审批流程,确保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无害。
误区四:规模化养殖的鸡都不健康,吃了会生病
朱毅:现代化的养鸡场有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包括鸡舍环境控制(温度、湿度、通风)、饲料营养配比、疾病防控等,这些措施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鸡群的健康。养殖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疫苗和少量兽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但必须遵守国家规定,并有严格的休药期(即停药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屠宰),以确保鸡肉中的药物残留量远低于安全标准。
辽宁某肉鸡养殖场 新华社图
白羽鸡和土鸡,哪种更有营养?
“许多人觉得土鸡更好吃、更有营养,这主要体现在风味和口感上。”朱毅介绍,土鸡生长周期长达3~6个月,活动量大,风味更浓郁,肉质更紧实,适合炖、焖等烹饪方式;而白羽鸡肉质细嫩,脂肪含量低,适合快炒、煮汤。
在营养价值方面,朱毅表示,白羽鸡和土鸡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蛋白质含量相近,且都含有硒和B族维生素。白羽鸡的蛋白质、氨基酸等主要营养成分与土鸡差异极小,日常补充蛋白质无需纠结品种选择。
鸡肉这样吃,科学又安心
对于鸡肉的挑选和食用,朱毅建议关注以下三点:
看来源。尽量购买有品牌、有检验检疫证明的鸡肉产品。购买时认准“动物检疫”和“产品检验”两个证明,确保来源可靠。
看外观。新鲜的鸡肉颜色呈淡粉色或略带红色,肌肉有弹性,表皮光滑,没有异味。
彻底煮熟。无论是什么鸡肉,都应彻底煮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74℃以上)再食用,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
此外,朱毅提醒,食用鸡肉时无需复杂烹饪,可搭配蔬菜、菌菇,例如鸡胸肉炒芦笋、竹荪炖鸡汤,搭配杂粮饭或面条,通过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搭配,既能满足味蕾,又能保证营养摄入均衡。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