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淡季下跌探底,双节收储能否点燃回暖信号?
时间:2025-09-24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猪价震荡下行:供需失衡下的周期调整
(一)供给端产能集中释放,短期压力凸显
在猪肉市场中,供给端的变动对市场影响重大。回顾以往,上一年度较高的猪价极大地激发了养猪行业的积极性,养殖户热情高涨,母猪存栏量持续扩张。截至2025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3万头,处于高位水平,为未来生猪供应奠定了高产基础。与此同时,养猪技术不断进步,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数增至24头,进一步充实了生猪供应的后备力量。
从实际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8%,预示着后续将有更多仔猪成长为出栏生猪,市场猪肉供应量将相应增加。此外,生猪出栏体重同步上升,9月标猪出栏均重突破120公斤。这一变化不容忽视,更重的出栏体重意味着每头生猪可提供更多猪肉,猪肉供给量环比增加12%。
市场动态方面,曾经盛行的二次育肥和压栏行为逐渐减少。养殖户不再大量囤积生猪等待价格上涨,转而倾向于集中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短期内迅速增加。以9月为例,规模场日均出栏量达22.93万头,较月初增长8.93%。市场猪肉供给大幅增加,而需求未能同步增长,进而出现“量增价跌”的局面,猪价面临巨大下行压力。
(二)需求端淡季特征显著,消费提振乏力
需求端方面,夏季高温对猪肉消费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炎热天气致使人们食欲下降,对肉类需求减少,猪肉消费亦受影响。7-8月白条肉日均销量同比下降15%,直观反映出消费市场的冷淡态势。尽管学校开学以及餐饮行业复苏带来一定阶段性改善,但整体效果有限。截至9月中旬,全国白条肉批发价为19.24元/公斤,较8月高点回落9.03%,表明市场需求依旧疲软,“旺季不旺”特征显著。
即便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市场需求状况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屠企开工率虽提升至27.25%,但屠宰端亏损不断扩大,已达36.5元/头。这使得购销双方博弈加剧,屠宰企业因亏损不敢大量采购生猪,养殖户则期望在节日前获得理想售价,双方僵持不下。在此情形下,需求增量难以抵消供应压力,猪价持续低位徘徊,难以大幅上涨。
二、政策托市组合拳:收储发力稳定市场预期
(一)两周内二次收储,释放强烈稳价信号
面对猪价持续下跌,国家迅速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冻猪肉收储政策成为稳定市场的关键手段。8月25日,在猪价严峻下跌形势下,国家果断启动1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向市场传递出政府稳定猪价的坚定决心。时隔不到一个月,9月19日,国家再度加大收储力度,启动1.5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工作,单次收储规模创年内新高。这一密集收储行动,是对市场的强力干预,充分彰显国家稳定生猪市场的迫切需求和坚定信念。
这两次收储行动主要针对猪粮比价跌破6:1的预警区间。9月中旬,全国平均猪粮比价降至5.8:1,意味着养殖户每售出一头猪,收入难以覆盖养殖成本,亏损严重。国家通过集中采购冻猪肉,有效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缓解供过于求局面,对冲市场恐慌情绪。历史数据显示,收储政策效果显著,通常可带动生猪价格短期内反弹3%-5%,为市场带来积极变化。收储政策还能打破“越跌越卖”的负反馈循环,稳定养殖户信心,避免其因恐慌盲目抛售生猪,加剧市场混乱。
(二)产能调控长效机制同步推进
除短期收储政策外,国家着眼于中长期供需结构优化,推进产能调控长效机制建设。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引导调减100万头低效能繁母猪,通过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母猪,提升整个养殖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至3950万头的合理区间。这一举措如同对养殖行业进行“精准瘦身”,去除多余、低效产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为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国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避免养殖户在市场波动时盲目跟风扩大养殖规模,导致市场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通过政策组合拳,既能在短期内稳定猪价,又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避免生猪产业陷入“大涨大跌”的恶性循环,实现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体现国家对生猪产业的高度重视,为养殖户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安心从事养殖生产。
三、双节消费窗口期:短期博弈与中期回暖契机
(一)节日效应催生阶段性需求小高峰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猪肉市场迎来关键消费窗口期。市场数据显示,节日效应已逐步显现,对猪肉需求产生显著提振。中秋前一周,屠企白条走货量周环比增加18%,直观反映出市场对猪肉需求的快速增长。南方地区作为重要猪肉消费市场,腌腊消费提前启动,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在广东、四川等地,批发市场备货量大幅提升,环比增加25%,各类猪肉产品交易活跃。
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叠加婚庆、聚餐等多种消费场景,预计双节期间肉类消费总量将同比增长10%。这一增长幅度体现了节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反映出消费者在节假日对肉类食品的旺盛需求。在这一需求推动下,白条肉日均成交量有望突破30万吨,创近期新高。庞大的需求量将在短期内对猪肉价格形成有力支撑,猪价有望在双节期间止跌企稳,甚至出现一定程度反弹。
(二)供需博弈下的价格运行区间收窄
尽管当前猪肉市场短期供应压力仍存,但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预示价格下行空间逐渐收窄。二次育肥主体在猪价下跌后,逢低补栏积极性明显提升。他们认为,随着四季度消费旺季到来,猪价有望反弹,此时补栏可在未来获取更高收益。9月底标肥价差缩窄至0.8元/公斤,表明市场对肥猪和标猪的需求差异逐渐缩小,肥猪价格相对优势减弱。部分地区出现50公斤以下仔猪抢购现象,进一步反映出市场对未来猪价的乐观预期,养殖户纷纷提前布局,把握下一轮价格上涨机会。
机构预测,双节前后生猪价格将在24-26元/公斤区间震荡。这一价格区间相较于前期下跌趋势,跌幅收窄60%,显示市场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虽然短期内猪价难以大幅上涨,但随着双节需求释放以及供应压力缓解,猪价有望在该区间保持相对稳定,为后续价格回升奠定基础。这种价格稳定对养殖户和市场意义重大,既能稳定养殖户信心,避免过度恐慌抛售,又能为市场提供稳定预期,促进猪肉市场健康发展。
四、养殖场户破局之道:理性应对周期波动
(一)优化出栏节奏,避免情绪性操作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生猪市场环境下,养殖场户若要在价格波动中保持稳定经营,合理安排出栏节奏至关重要。当务之急,体重在110-120公斤的适重猪应把握时机,顺势出栏。过度压栏会延长生猪饲养周期,大幅增加饲料成本。据专业测算,每延迟10天出栏,单头生猪成本增加30-50元。在猪价低迷时期,这无疑会压缩养殖场户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亏损。
对于50公斤以下的仔猪,因其生长潜力有限,继续饲养难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还会占用宝贵养殖资源。及时淘汰这些仔猪,既能减少饲料浪费,又能降低养殖密度,为其他更具潜力的生猪提供良好生长环境。同理,生产性能低下(PSY低于20头)的低效母猪也应果断淘汰。这些母猪繁殖效率低,消耗大量饲料和养殖成本,及时清理可优化母猪群体结构,提升整个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精准的出栏和淘汰策略,养殖场户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避免因盲目压栏或拖延出栏造成经济损失,确保在市场波动中维持稳定经营状态。
(二)全链条降本增效,强化风险抵御
在成本控制方面,低蛋白日粮技术成为养殖场户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科学调整饲料配方,在不影响生猪生长性能的前提下,最多可减少15%的豆粕等高价蛋白原料用量。这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减少了氮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部分养殖场户积极探索利用玉米替代物,如小麦、高粱、大麦等。这些替代物价格更具优势,合理搭配可满足生猪营养需求。广东一家规模化猪场通过使用小麦替代部分玉米,每月饲料成本降低10万元,大幅提升猪场盈利能力。
先进的环控设备也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智能温控系统可根据外界环境和生猪生长需求,精准调节猪舍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热应激损耗,将生猪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夏季高温时,智能环控系统通过水帘降温、风机通风等措施,为生猪创造舒适生长环境,有效减少因热应激导致的生长缓慢、疾病增加等问题,提高养殖效益。部分养殖场引入自动化饲喂设备,实现精准投喂,减少饲料浪费,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
此外,养殖场户应学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生猪期货市场的发展为养殖户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卖出看涨期权,养殖场户可锁定部分产能收益,即便未来猪价下跌,也能保障一定利润空间。2024年,某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成功锁定50%的出栏生猪价格,在猪价下跌情况下仍保持稳定盈利。这种金融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养殖场户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为生产经营提供更稳定预期,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五、周期筑底回暖可期:政策与市场协同重塑平衡
展望未来,生猪市场处于关键转折点,“产能去化+消费提振+政策托市”三股力量汇聚,共同推动市场格局重塑。随着四季度来临,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进入实质性调减阶段,这是积极信号,预示市场产能结构正逐步优化。加之春节前腌腊消费旺季到来,市场对猪肉需求将迎来高峰,供需格局有望从当前“略过剩”状态逐步转向更健康的“紧平衡”状态。
回顾历史,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时,猪价往往进入趋势性回升通道。按照当前市场走势和产能调整节奏推算,预计2026年一季度,生猪市场将迎来盈利修复重要窗口,这对整个生猪产业链而言是充满希望的消息。
在市场周期调整关键时期,产业链各方需保持理性冷静,以“政策信号为锚、市场数据为纲”,在短期市场波动中坚守理性决策。养殖端应重点提升养殖效率,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市场价格波动时,不盲目跟风、不恐慌抛售,根据自身养殖成本和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出栏计划,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加工端应把握市场机遇,在猪价较低时积极进行低价收储,增加原料储备,为后续生产加工做好准备。通过合理库存管理和市场预判,在价格回升时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实现产品增值。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在市场调整期间,不仅能享受到价格相对亲民的猪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还能从稳定的市场供应中获得更多消费保障。
随着市场在周期性调整后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周期,整个生猪产业将迎来新机遇与挑战。在此过程中,产业链各方需共同努力,政府继续发挥有效政策引导作用,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企业和农户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通过协同合作实现生猪市场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