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肉进出口逆势反转:量价背后的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产业突围
时间:2025-09-22
来源:肉类食品网
一、2025年1-7月数据解析:进口收缩与出口增长的双重态势
(一)进口量价双降:从“依赖”走向“平衡”
2025年1-7月,中国禽肉及杂碎进口量为49.3万吨,同比下降8.5%;进口额达14.7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1.7%,结束了连续5年的增长趋势。这一变化打破了进口持续增长的惯性,标志着中国禽肉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从品类细分来看,冻鸡爪、冻鸡翼等副产物进口占比达75%,但单价同比下降5.2%。该数据反映出国内餐饮消费复苏未达预期。以往,这些禽肉副产物在餐饮行业颇受欢迎,常用于制作香辣鸡爪、卤鸡翼等特色美食。然而,当前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产品价格下调。
主要进口国呈现“一增一降”的分化格局。巴西作为中国禽肉进口的最大来源国,占比73.1%,凭借广阔的土地、丰富的饲料资源以及成熟的养殖加工体系,一直是中国禽肉进口的重要供应方;俄罗斯占比12.3%,其与中国接壤的地理位置使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贸易往来更为便捷;泰国占比11.0%,以独特风味和优质品质在中国禽肉市场占据一定份额。然而,美国进口量暴跌69.3%,白俄罗斯降幅48.5%。美国曾是全球禽肉出口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肆虐,重创其禽肉产业。为防止疫情传入,中国加强了对美国禽肉进口的检验检疫力度,对美国禽肉出口造成巨大冲击。而白俄罗斯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禽肉出口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变化凸显了地缘政治与疫病防控对供应链的冲击,也表明稳定的供应链对保障国内禽肉市场的重要性。
(二)出口量价齐升:从“区域”迈向“全球”
与进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口数据逆势上扬。禽肉及杂碎出口量为38.2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7.0%;出口额达6.7亿美元,增长21.5%,加工禽肉出口量26.2万吨,增速13.7%。这一系列数据彰显了中国禽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日本作为中国禽肉的传统出口市场,占出口额的35%。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安全要求极高,中国禽肉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严格把控生产环节,成功赢得日本消费者的认可。中国香港占25%,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成为中国禽肉出口的重要中转站。而俄罗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俄罗斯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和消费市场扩大,对禽肉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禽肉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拓展俄罗斯市场,加大出口力度。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且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为中国禽肉出口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是贡献了40%的新增量。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禽肉贸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禽肉企业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优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贸易成本,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禽肉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冷鲜鸡肉出口增速达22%,凭借48小时直达日韩的物流优势,单价较冻品高15%,展现出高端市场潜力。冷鲜鸡肉以新鲜、营养、美味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在日韩等对食品品质要求较高的国家,冷鲜鸡肉备受青睐。中国禽肉企业通过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提高运输效率,确保冷鲜鸡肉能够在48小时内直达日韩市场,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度的需求。同时,冷鲜鸡肉的高附加值为中国禽肉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激发企业拓展高端市场的积极性。
二、进出口格局剧变的三大核心动因
(一)国内产能崛起重塑供需结构
2025年上半年,中国禽肉产量增长显著,达到1270万吨,同比增长7.4%。白羽肉鸡作为中国禽肉产业的主力军,规模化养殖率突破80%,单只生产成本成功降至10元以下,较2020年降低20%,实现了从“进口依赖”到“自给自足”的转变。
在山东,“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广泛应用,构建起从种鸡培育到加工出口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诸城作为山东禽肉产业的代表城市,其冻鸡块的自给率高达90%,成为国内禽肉市场的重要支撑。这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还对进口同类产品造成冲击,导致其量价齐跌。
辽宁同样积极发展禽肉产业。当地禽肉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使辽宁的禽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这些产区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禽肉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全球供应链重构催生“双向机遇”
进口端:巴西、俄罗斯凭借地理与成本优势扩大份额在进口方面,巴西和俄罗斯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成本优势,在中国禽肉进口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其玉米价格较国内低25%,为禽肉养殖提供了低成本的饲料资源。冻鸡爪到岸价仅12元/公斤,性价比极高,深受国内市场欢迎。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北方接壤,到中国北方港口的运输时间缩短至3天,物流成本降低30%,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
出口端:东南亚疫情后消费复苏,越南、马来西亚禽肉需求增25%在出口方面,东南亚地区疫情后的消费复苏为中国禽肉出口带来新机遇。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禽肉需求增长25%,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禽肉企业凭借“性价比+近岸物流”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广西凭祥口岸作为中国对东盟出口的重要通道,对东盟出口量月增15%,冰鲜鸡产品在当地商超占据20%的份额,成为当地消费者餐桌上的常见食品。
(三)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出口突围
《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规划》落地,全国建成1.4万个冷链仓储设施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为中国禽肉出口提供了强大动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规划》的实施,推动全国建成1.4万个冷链仓储设施,冻品损耗率从8%降至3%,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保鲜度和品质。这不仅支持出口半径扩大至欧洲,还提升了中国禽肉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无抗养殖”技术普及,山东、江苏30%养殖场通过欧盟认证“无抗养殖”技术的普及使中国禽肉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具优势。山东、江苏等地30%的养殖场通过欧盟认证,成功突破日本“201项药残检测”的壁垒。2025年,对日出口加工禽肉增长18%,单价提升10%,实现量价齐升。这体现了中国禽肉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产业挑战:在“冰火两重天”中寻求平衡
(一)进口收缩背后的潜在风险
副产品缺口显现:在中国禽肉市场中,鸡爪、鸡翼等副产品一直是卤味、火锅等餐饮业态的重要食材。然而,国内这些副产品的年产量仅能满足60%的市场需求,进口减少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据相关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鸡爪、鸡翼的市场缺口达到1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0%。这一缺口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卤味店的鸡爪价格普遍上涨5%-8%,火锅食材市场中鸡翼的价格也明显上涨。对于依赖这些副产品的中小企业而言,原料断供的风险加剧。一些小型卤味店因无法稳定获取鸡爪原料,不得不减少相关产品供应,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高端产品依赖度仍高:去骨鸡柳、调理鸡翅等深加工产品以其便捷、美味的特点在高端餐饮市场占据一定份额。然而,国内在这些高端产品的产能上仍显不足,仅能满足40%的市场需求。这些产品的进口单价高达18元/公斤,是普通禽肉产品的2倍以上。进口量下降影响了高端餐饮供应链的稳定性。一些高端餐厅因无法及时采购到高品质的去骨鸡柳和调理鸡翅,不得不调整菜单,影响顾客用餐体验。这表明中国禽肉产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仍需加大研发和生产投入,提高自主供应能力。
(二)出口扩张面临的三大障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升级:欧盟作为中国禽肉出口的重要市场,对禽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要求极高。近年来,欧盟新增“禽流感疫苗接种追溯”要求,使中国禽肉企业对欧出口的认证成本增加20%。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追溯体系以满足欧盟要求,认证周期也延长3个月。这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变长,市场反应速度变慢。一些中小企业因无法承担高昂的认证成本和漫长的认证周期,不得不放弃欧盟市场,错失发展机遇。
物流成本高企:在全球物流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中国禽肉出口面临物流成本高的困境。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禽肉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海运费用较2022年上涨35%。这使得冰鲜鸡出口的利润率被压缩至8%,仅为冻品的一半。冰鲜鸡对运输时间和温度要求极高,需全程冷链运输,进一步增加了运输成本。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冰鲜鸡出口量,转而增加冻品出口。然而,冻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禽肉出口的整体效益。
品牌溢价缺失:中国出口的禽肉产品中,90%为初级加工品,产品附加值较低。与泰国、巴西等禽肉出口强国相比,中国禽肉产品的单价要低10%-15%。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禽肉”尚未摆脱“低价代工”的标签,品牌溢价能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禽肉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投入相对较少,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缺乏品牌溢价不仅限制了中国禽肉产品的利润空间,也影响了中国禽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未来展望:从“规模竞争”到“价值博弈”
(一)进口趋势:聚焦“差异化补充”
刚需品类稳定供应:在未来进口布局中,与巴西、俄罗斯等主要供应国建立“保底采购+价格联动”机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鸡爪为例,国内市场对其需求旺盛,它不仅是卤味店的招牌食材,也是家庭餐桌的常见食品。通过与巴西、俄罗斯等国紧密合作,可确保鸡爪、鸡翼等副产品的进口量维持在50万吨/年左右,满足国内市场刚性需求。这种机制能有效稳定市场价格,避免因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当市场供应过剩时,价格联动机制可适当降低采购价格,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当市场供应紧张时,保底采购机制能确保企业有足够货源,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高端产品精准引进: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健身餐、预制菜等细分市场对高端禽肉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扩大泰国去骨鸡柳、美国无抗鸡胸肉的进口,是顺应市场趋势的举措。泰国去骨鸡柳以鲜嫩口感和精细加工工艺,深受健身爱好者和餐饮企业喜爱;美国无抗鸡胸肉凭借高品质和安全可靠的特点,成为预制菜企业的首选食材。预计到2026年,高端进口产品在中国禽肉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将提升至25%,进一步丰富国内禽肉市场的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出口路径:构建“技术+品牌”双壁垒
区域品牌破局:打造“山东冷鲜鸡”“广东腊鸡腿”等地理标志产品,是提升中国禽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这些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工艺,具有不可复制的品牌价值。通过电商直播、海外华人超市等渠道的推广,可将优质禽肉产品推向全球市场。电商直播以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让海外消费者更深入了解中国禽肉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海外华人超市作为中国禽肉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重要销售渠道,凭借与华人社区的紧密联系,能迅速打开市场。目标是在3年内使高端加工品出口占比超过40%,提升“中国禽肉”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
技术赋能提效:推广“区块链溯源+AI分拣”技术,是提升中国禽肉出口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区块链溯源技术可实现禽肉产品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追溯,让消费者清晰了解产品来源和生产过程,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度;AI分拣技术能提高禽肉产品的分拣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将药残检测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可大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企业市场响应速度。到2026年,主要出口企业的认证通过率提升至90%以上,确保中国禽肉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高标准要求,为出口业务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三)产业升级:从“加工代工”到“全链掌控”
借鉴“荣昌卤鹅”产业模式,推动“种鸡培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是实现中国禽肉产业升级的必要途径。“荣昌卤鹅”产业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业的跨越发展。江苏打造100万只/年的白羽肉鸡全链基地,是对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在该全链基地中,从种鸡培育到肉鸡养殖,再到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单只白羽肉鸡的附加值从8元提升至20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布局海外养殖场,如在俄罗斯远东建设500万只/年养殖基地,是中国禽肉产业从“产品出口”转向“产能出海”的重要战略举措。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具备发展养殖业的优越条件。在当地建设养殖基地,既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和供应链风险,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从“产品出口”到“产能出海”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禽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未来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结语:在全球变局中谱写禽肉产业新篇章
2025年的禽肉进出口数据,既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里程碑”,也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转折点”。当进口从“量的补充”转向“质的提升”,当出口从“低价走量”迈向“品牌溢价”,中国禽肉产业正经历从“跟跑者”到“破局者”的转变。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能与价格的较量,更是标准制定权、品牌话语权、技术主动权的全方位比拼。这既是挑战,也是中国禽肉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历史性机遇。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