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市场行情
  3. 玉米/豆粕

是新粮大面积入市前的最后一搏

时间:2025-09-19
来源:8866粮新粮食



  昨日山东到货降至700+,依旧属于高峰到货,企业继续保持下跌态势,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天气的影响,本轮降价潮将是秋粮大面积入市前的最后一搏,目前华北及山东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新陈接轨的收尾阶段,整个市场被蒙上一场阴影。而东北地区公布开秤价格的企业越来越多,以象屿为例,多家库点同步开收且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基本上东北高开的格局已经成型,但东北企业悄然降价也正在启动,风险累计进入到关键期!

  根据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最近不少饲料企业的目光再次转移到小麦身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受到降雨的影响,不少新粮的毒素超标,致使有价格优势的新粮依旧参照嫌弃。这就像咱前面提到过的一样,降雨增多的后果开始显现,甚至对基层农户粮源的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期华北及黄淮地区的新粮入市速度明显加快,大概率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北强南弱的格局按照现在的局面来看短期内很难改变,原因有三个:

  1、东北地区新粮大规模收割入市的时间被推迟,有利于当前新粮价格的上涨!

  2、东北渠道陈粮开始慢慢见底,但随着北强南弱格局的形成,东北粮流入关内的数量开始减少,压力直接给到本地企业!

  3、当地贸易商的心态开始升温,看涨情绪暂未受到山东的影响!

  但还是那句话,东北的问题已经摆在桌面上了,现阶段虽说陈粮开始见底,但中储粮的投放动作开始加大,再加上各地粮库的轮出动作并未消是,虽说当地企业不少都是新陈同价,但可以明显的感觉出,这些企业针对新粮兴趣更多一些,至于原因就是供应量少,但对于陈粮的兴趣普遍不高,甚至有继续压价的意图!按照目前的市场条件来推算,东北地区的风险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价格一旦回落那么幅度势必会较大!更为关键的是,期货与港口价格回落已释放预警,且收割延期或导致后续集中上量,暗藏回调压力。

  华北及山东地区现在就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企业车多车少都降价,这已经和持粮主体卖不卖关系不大了,小编可以肯定的说,华北及山东地区的新陈粮无缝接轨已成事实,现在就看底线在哪里,是否会达到咱说的1.1元/斤的位置上。目前与其关注企业的降价,倒不如关注下各地的降雨情况,毕竟降雨是可以暂缓上粮的,但雨后保管难度升级大概率会直接助推持粮主体的抛售行为,有可能出现咱最不愿意见到的“恐慌性”售粮!所以这也是咱说现在山东企业尚未筑底的原因!

  小结:目前玉米处于多空交织期,受到新陈粮接轨的影响,陈粮的价格走向已经确定,再加上持粮主体心态开始转变,随着天气好转市场流通粮源会不断提高,企业会不断的压价,而政策现阶段虽说依旧求稳,但睁只眼闭只眼确实现在的方针。进入本月之后,随着新粮入市范围的扩大,玉米价格会进一步走低,小编认为大概率会降至1.05元/斤附近,东北地区甚至可能降至1元以下!建议市场主体理性看待市场价格变数,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购销计划,切勿盲目追涨杀跌!

  小麦:

  相较于全线飘绿的玉米市场,小麦市场最近几天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虽说上涨的幅度和范围都不大,但至少给大家一定的希望,但小编想说的是,别高兴太早,小麦价格的反弹原因有两个,一是前段时间降价有点触底了,现在算是正常的反弹,二是受到降雨的影响,但雨果天气后叠加企业上涨,到货很快就会迎来一波上涨,所以价格还是涨不起来,这就是咱说的,现在的小编“上有顶 下有底”的格局在托市没结束前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

  至于托市何时结束或者说本月会不会结束的问题,其实在小编看来很简单,主要是看官方认为小麦的价格该站在何位置上,就算是本月托市结束官方也不会任由小麦大幅降价的,别的不谈单说今年小麦还有大部分粮源在农户手中就足够了。所以小编认为小麦还不至于崩盘,至于托市收购完成1300余万吨的影响,小编只能说距离解决问题还差的远!至于小麦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向,小编认为春节前小麦的价格很难有明显的上涨空间,毕竟市场余粮摆在那里!

  以目前的市场条件来看,小麦整体稳定阶段性涨跌是必然的,有出货想法的老板看到飘红就可以动,看到转绿就停手即可,短期内没有大的行情出现,还是那句话,小麦在秋粮大面积入市前的大趋势早已确定,目前也没有什么利好的因素出现。未来一段时间价格大概率就是震荡反复,行情持续围绕面粉厂1.21-1.23元开秤价格上下震荡波动。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