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生猪市场多空博弈:均重攀升施压短期价格,二育低迷下的供需变局

时间:2025-09-18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供给端压力显性化:出栏均重逆势增长,远期供应预期偏空
 
  (一)出栏节奏流畅,同比增幅持续扩大
 
  根据卓创样本数据,本周生猪累计出栏量达105.4万头,相较于去年同期的99万头,增长幅度为6%,环比上周的117万头略有下降,整体出栏节奏维持顺畅状态。养殖端出栏意愿较为强烈,规模场与散户采取了差异化的出栏策略:集团企业按照既定计划稳定出货,散户则因价格波动影响,阶段性加快出栏速度,这反映出市场对于短期行情信心不足,主动规避风险的意愿显著增强。
 
  (二)散户压栏致均重再创新高,隐性供给持续累积
 
  出栏均重数据打破了下降预期,全国生猪出栏均重为128.32公斤,环比微幅增长0.07%,同比增幅为1.84%。其中,散户出栏均重144.06公斤,环比增幅0.22%,明显高于集团场的123.73公斤。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散户对后市仍存在看涨预期,选择压栏增重以追求更高利润,然而却忽略了大猪集中出栏可能引发的价格下行风险。涌益咨询指出,单头生猪体重每增加10公斤,大致相当于额外释放约7公斤白条猪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
 
  (三)产能推演:2026年初迎供应高峰,远期合约承压
 
  从产能产效周期角度分析,2025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较高基数,这预示着2026年春节前后供应将出现同比11%、8.5%的显著增长,可能导致生猪期货03合约面临估值下调的驱动因素。值得关注的是,产能增速在2025年8月首次出现持平或微降迹象,对应2026年6月后供应同比增幅有望收窄,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这为2607合约提供了长期利多支撑,市场对于远期供需格局的分歧正在逐步加大。
 
  二、需求端表现中性:开学季提振有限,二育市场持续低迷
 
  (一)屠宰量低位回升,消费旺季特征不明显
 
  需求端在开学季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提振。从数据来看,本周周度屠宰样本宰杀量达到181.59万头,环比上周增加1.1万头,环比增幅为0.61%;日度屠宰样本日均宰杀量为148944头,较上周增加503头,日均增幅0.34%。但屠宰企业目前面临着“猪源充裕、白条滞销”的突出矛盾。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猪源供应极为充足,屠企在采购过程中难度较低,使其在采购环节拥有较大的选择权与议价空间。另一方面,终端消费回暖速度不及预期,尽管开学季带来了一定的消费增量,但整体消费市场对猪肉的消化能力依然有限,导致白条猪肉销售情况欠佳。部分企业因亏损不得不采取被动缩量措施,减少屠宰量以降低损失。从周内样本企业屠宰量变化趋势来看,呈现出震荡回落态势,这清晰地表明当前需求仅是季节性的被动修复,缺乏实质性的增长动力,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尚未真正恢复至足以支撑猪价上涨的水平。
 
  (二)二育近乎停滞,栏舍利用率创阶段性新低
 
  二育市场目前表现极为惨淡,近一个月二育平均销量占比仍维持在1%左右,新进补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市场上主要以存量滚动出栏为主。全国平均栏舍利用率已降至40%,与前期相比下滑了5%,这一数据表明养殖户对后市价格缺乏信心,不愿承担二次育肥所带来的时间成本与市场风险。卓创资讯分析指出,二育的低迷直接导致市场对标猪的需求减弱,由于二次育肥通常会增加对标准体重生猪的需求,而现在二育的停滞使得这部分需求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大猪积压问题。大猪积压又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情况更加严重,猪价下跌,而猪价下跌又促使养殖户加速出栏,形成了“压栏-价跌-加速出栏”的负向循环,短期内难以通过需求端的改善来缓解供应压力,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生猪市场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给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三、多空交织下的市场展望:短期承压,长期关注产能拐点
 
  (一)短期:高均重与低需求共振,猪价或延续震荡寻底
 
  在短期内,生猪市场面临着高均重与低需求的双重压力。当前市场格局呈现出“供给增量显著大于需求增量”的态势,这种供需失衡状况使得猪价走势不容乐观。高出栏均重带来的隐性供给释放,使市场上的猪肉供应进一步增加,而二育市场的缺席则导致了需求断层,市场对生猪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补充。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现货价格将继续承压,市场价格可能会在低位震荡寻底。
 
  从期货盘面来看,11合约估值已接近养殖完全成本线,这意味着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然而,03合约受2026年初供应高峰预期影响,仍有估值修复需求。由于市场预期2026年初生猪供应将大幅增加,03合约的价格可能会受到较大的下行压力,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一合约的价格走势。操作上,由于市场不确定性较大,需警惕散户集中出栏引发的阶段性价格波动,建议短期以观望为主,等待市场形势更加明朗。
 
  (二)中长期:产能增速放缓,2026年中迎供需再平衡契机
 
  尽管短期压力较为凸显,但从中长期视角来看,产能增长的二阶导已于2025年1-2月见顶,8月后产能增速放缓甚至微降,这预示着2026年6月后生猪供应同比将转为下降,供需格局有望从宽松转向紧平衡。这一变化为市场带来了转机,随着供应的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得到改善。
 
  叠加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对大猪的刚性需求,若养殖端逐步优化出栏体重、减少压栏行为,市场或在2026年中期迎来价格拐点。四季度通常是猪肉消费的旺季,节日和季节性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若养殖端能够合理调整出栏策略,避免过度压栏导致市场供应的不稳定,那么市场价格有望在2026年中期迎来反弹。长期来看,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将凭借产能调度优势,在周期波动中占据主动。这些企业能够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数据背后的产业逻辑重构
 
  生猪市场当前的均重攀升与二育低迷,本质是养殖端对价格预期分歧下的策略博弈:散户试图通过压栏弥补利润,却加剧短期供应过剩;规模场理性控制出栏节奏,为远期行情预留空间。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需密切跟踪产能增速变化、二育动向及终端消费数据,在短期震荡中把握长期供需再平衡的布局机会。当市场从“重量”转向“重质”,产能结构优化与成本管控能力,终将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