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跌创新低:旺季不旺背后的产能困局与行业突围之路
时间:2025-09-17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消费旺季现反常:生猪价格逆周期探底
(一)价格走势:旺季“跌跌不休”创年内新低
在通常应呈现消费上扬、价格回暖态势的“金九银十”时期,生猪市场却意外陷入低迷。9月14日,国内生猪(外三元)价格低至13.32元/公斤,此价格不仅创下2025年价格新低,较去年同期更是大幅下跌31.2%;与年内16.67元/公斤的高点相比,跌幅达20.1%。这一价格走势打破了市场对旺季猪价的常规预期。自6月起,猪价持续在低位徘徊,7月虽有短暂反弹,但进入8月后,下行趋势加剧,加速下跌,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异常现象。
回顾年初,春节前受消费备货利好因素影响,生猪价格一度冲高至16.67元/公斤,达到今年以来的价格峰值。然而,春节过后,市场需求迅速回落,猪价随即开启漫长下跌进程,一路下滑至6月中旬的13.96元/公斤。6月下旬,市场似现转机,猪价触底反弹,20天内涨幅近10%,7月初报价达到15.3元/公斤。但好景不长,随着夏季猪肉消费淡季全面来临,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猪价再次陷入低迷,进入9月消费旺季亦未能扭转局势,持续下探,不断刷新低价纪录。
(二)行业承压:上市猪企量增利减成常态
在猪价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上市猪企的销售数据呈现出“量增利减”的不利局面。头部猪企8月销售数据显示,牧原股份8月销售生猪700.1万头,同比增长27.1%,月销量创下年内第二高;温氏股份8月销售生猪324.57万头,同比增长37.88%,月销量创年内新高。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牧原股份8月商品猪销售收入118.5亿元,同比下降12.3%;温氏股份生猪销售收入48.25亿元,同比下降17.7%。这表明,尽管企业出栏量大幅增加,但由于猪价大幅下跌,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全行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形势更为严峻。当前13.32元/公斤的生猪价格,已低于部分上市猪企的现金养殖成本,中小散户的亏损状况更是加剧。在此情形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养殖户纷纷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头部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扩大,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成本控制和盈利压力。
二、供需失衡深层解码:供给过剩与需求疲软双重绞杀
(一)供给端:产能去化缓慢叠加效率提升,过剩压力难解
能繁母猪去化未达预期,成为生猪供给过剩的关键因素。尽管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50万头,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不仅未下降,反而环比微增0.07%,中大养殖企业的存栏量虽有调整,但仅微降0.02%。这一数据表明,产能去化速度远低于市场预期,大量母猪仍在持续供应仔猪,为后续生猪出栏量的增加提供了持续动力。这种缓慢的去化速度,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始终维持在高位,难以有效缓解过剩压力。
规模化扩张进一步加大了供应压力。以牧原、温氏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月均出栏量屡创新高。仅8月,全国生猪供应同比增加就超过20%,其中头部企业的贡献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养殖效率的提升也使得实际猪肉供给远超存栏数据所反映的压力。目前,PSY指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已达到26头/母猪/年,相比以往大幅提高。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母猪能够产出更多的仔猪,进而转化为更多的生猪供应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供给过剩的局面。
(二)需求端:消费结构变迁与经济环境制约需求复苏
在传统旺季,猪肉需求出现钝化现象。中秋国庆备货周期,本应是猪肉消费的高峰期,但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餐饮消费恢复未达预期,居民家庭采购量同比下降9.6%。随着预制菜的普及,腌腊制品加工需求也被进一步分流。过去,每到秋冬季节,家庭自制腌腊制品是猪肉消费的重要场景,但如今,方便快捷的预制腌腊制品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减少了对新鲜猪肉的采购需求。
替代品竞争的加剧,也对猪肉需求造成了明显的分流。牛肉、禽肉等替代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尤其是鸡胸肉,凭借其价格优势和健康低脂的特点,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颇受青睐;植物蛋白类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吸引了一部分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者。据市场调研,这些替代品大约分流了15%的猪肉需求,使得猪肉在肉类消费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缩小。
从收入弹性角度分析,猪肉需求收入弹性仅为0.3,远低于牛肉的1.2。这意味着,在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中低收入群体对猪肉价格更为敏感,一旦收入增长受限,他们减少猪肉消费的倾向就会更加显著。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上更加谨慎,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对猪肉这类非必需消费品的需求增长形成了明显的制约。
(三)周期异变:第六轮猪周期的“非典型”特征
本轮猪周期呈现出“波动收窄、底部延长”的显著特点,与以往周期存在较大差异。从价格振幅来看,较历史周期缩减了30%,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明显降低;自2023年触底后,猪价并未像以往周期一样出现显著反弹,而是持续在低位徘徊,底部时间不断延长。
规模化养殖占比的提升是周期异变的重要原因。目前,规模化养殖占比已超过60%,大型养殖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使得市场对产能调控的敏感度下降。当市场出现供需失衡时,企业不会像以往的散户一样迅速调整产能,而是更倾向于维持现有规模,等待市场自然调节。此外,二次育肥、冻品库存等短期因素也对市场供需产生了干扰。二次育肥现象使得生猪出栏时间和体重变得不稳定,冻品库存的投放也会在短期内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进一步打破了猪周期原有的规律。
三、政策与市场博弈:产能调控升级与行业自救路径
(一)政策端:密集开会部署产能去化“攻坚期”
面对严峻的生猪市场形势,政策端自5月底以来,开启密集调控模式,力求扭转产能过剩局面。5月30日,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要求多家头部猪企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将出栏体重严格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并严禁出售商品猪用于二次育肥。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从源头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稳定市场供应节奏。
6月,有关部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明确提出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的具体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通过减少母猪存栏量,从根本上降低未来的生猪供应量。
7月,农业农村部再次发力,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等成为会议的关键要点,为产能调控指明了方向。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备受关注。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25家行业巨头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能调控的关键问题。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的核心任务:刚性去化目标方面,要求能繁母猪存栏年底前必须压减至3900万头,从根本上减少未来的生猪供应潜力,同时严禁新增产能盲目扩张,杜绝产能反弹的可能性;在短期调节工具上,大力推广降低出栏体重,将当前行业均重从120kg目标降至110kg,这一措施能够在短期内直接减少猪肉的市场供应量,缓解过剩压力,限制二次育肥等即时控量措施也被再次强调,以避免市场供应的人为波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产能与价格联动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市场供需的变化,提前采取调控措施,完善储备肉收放规则,增强对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
(二)企业端:主动减产与成本管控双线发力
在政策引导下,头部企业率先响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产能调整。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从年初的362万头降至6月末的343.1万头,计划年底进一步降至330万头。这一系列的调减动作,预计将减少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同时,牧原股份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育肥猪,构建起全链条管控体系,从源头杜绝二次育肥对市场的干扰。在降低出栏体重方面,牧原也走在行业前列,商品猪出栏均重已从前期的130公斤下调至119公斤,有效减少了短期内的猪肉供应量。
温氏股份同样积极行动,通过优化种群结构,淘汰低效母猪,淘汰比例高达15%。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母猪的整体生产效率,还减少了无效产能,为市场供需平衡贡献力量。在成本管控上,温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升养殖管理水平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中小散户在市场压力和政策引导下,也加速退出市场。8月生猪期货交割量同比增长40%,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产业规模化出清正在加速。中小养殖户由于资金、技术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长期的价格低迷和政策调控下,难以维持经营,纷纷选择离场,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
(三)资本端:逆市看多博弈周期反转
尽管当前猪价持续低迷,处于近一年来的低谷,但A股市场养猪板块却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甚至出现逆市上涨行情。9月,猪产业指数上涨5.89%,成为年内单月最高涨幅,板块内个股几乎全线飘红。金新农、傲农生物月内涨幅高达20%,领涨板块;牧原股份更是表现突出,上周盘中最高价报58.49元,收报57.54元,创下2021年6月以来的新高。
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当前行业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生猪养殖申万指数市盈率TTM报13.4倍,仅处在14.9%的历史分位点,这意味着行业的估值已充分反映了当前的低迷行情,甚至存在过度悲观的情况。资金提前布局,正是看中了产能去化后的供需修复行情。随着政策调控的深入和企业减产的持续推进,市场供需关系有望逐步改善,猪价在未来有望迎来反弹,从而带动行业盈利水平回升,这也正是资本逆市看多的核心逻辑。
四、破局之路:短期承压与长期转型的双重考验
(一)短期:供需错配难解,价格或延续磨底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仍将面临供需错配的困境。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传导至商品猪出栏量,这意味着在2026年一季度之前,供给压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尽管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整已经开始,但由于前期基数较高,加上养殖效率的提升,实际的猪肉供给量在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预计四季度猪价中枢将维持在13-14元/公斤的低位区间,行业亏损面将进一步扩大至60%。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的亏损将倒逼更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产能加速退出市场,行业整合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二)长期: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升级”的产业变革
养殖模式迭代:智能化养殖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以牧原股份为例,其智能猪场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控制和养殖过程的智能化管理,PSY指标提升至28头,料肉比降至2.6。这种智能化的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增强了企业对市场周期波动的抵御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智能化养殖有望在行业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主流的养殖模式。
消费场景重构: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开发低温肉制品、功能性猪肉等新产品,成为企业对接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例如,针对Z世代消费者对健康、便捷食品的追求,企业推出了低胆固醇培根、即食猪肉脯等产品,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饮食需求。这些新产品不仅拓展了猪肉的消费场景,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政策协同深化:建立健全生猪产能“红黄蓝”预警体系,是实现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出栏量、市场价格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产能。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防止产能过剩问题的再次出现。通过政策的协同作用,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猪产业生态。
结语:在阵痛中寻找周期新平衡
2025年的“金九银十”,生猪市场的低迷表现,不仅是当前供需失衡的直接体现,更是行业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是生猪产业深度调整的缩影,也是转型突围的起点。产能过剩与需求变迁形成的长期压制,让生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之中亦有机遇,这或许是一次“刮骨疗毒”的契机。
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只有那些具备成本优势、技术储备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才能在价格寒冬中坚守,并迎来下一轮周期的曙光。对于整个生猪产业而言,加速去化低效产能、构建供需动态平衡机制刻不容缓。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怪圈,实现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