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5年8月中国肉类进口数据解析:量稳价增背后的市场逻辑与行业走向

时间:2025-09-16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核心数据速览:量跌价增下的市场新特征
 
  (一)月度与累计数据对比分析
 
  近期,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所披露的一组肉类进口数据备受关注。2025年8月,我国肉类(含杂碎)进口量为50.5万吨,同比仅下降0.1%。尽管降幅细微,但在整体市场环境中,却反映出市场的微妙变动。从1-8月累计数据来看,肉类(含杂碎)累计进口量达424.1万吨,同比下降3.6%。这表明,在过去大半年期间,肉类进口量整体处于下行趋势。
 
  进口金额的表现与进口量截然相反。8月当月,肉类(含杂碎)进口金额达20.13亿美元,同比持平;1-8月累计进口金额为156.22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这种量跌价增的现象,在经济学领域通常暗示着市场结构的调整。从实际情况分析,极有可能是进口肉类结构向高附加值品类倾斜。即进口肉类中,价格更高、品质更优或加工更为精细的产品占比增加,所以即便进口量减少,进口金额依然上升。
 
  (二)分品类进口表现差异显著
 
  当深入剖析具体肉类品类时,不同品类的进口表现呈现出明显差异。首先看牛肉,作为高端肉类的典型代表之一,1-8月牛肉进口额同比增长6.7%,这一数据反映出国内对牛肉,尤其是高品质牛肉的需求依旧强劲。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牛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深受消费者青睐。无论是家庭日常饮食,还是餐饮行业,对牛肉的需求均在稳步上升,进而推动了牛肉进口额的增长。
 
  再看猪肉,与牛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月猪肉进口量同比下降12.3%。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其进口量的大幅下降背后存在深层次原因。近年来,国内生猪产能稳步恢复,规模化养殖技术不断普及,使得国内猪肉产量逐渐增加,市场供应充足。国产猪肉在价格和新鲜度方面更具优势,对进口猪肉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政策层面的变动,如关税调整等,也对猪肉进口产生影响,使得进口猪肉成本上升,进一步抑制了进口量。
 
  二、量稳价增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肉类进口量跌价增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当前肉类进口市场的新格局。以下将深入剖析这背后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一)国内供需结构深度调整
 
  国内肉类供需结构的深度调整,是影响进口量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先看生猪产能,近年来国内生猪存栏量连续18个月超4.3亿头,这意味着国内生猪产能稳定,猪肉产量具备坚实保障。猪肉自给率也随之提升至92%,国产猪肉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进口猪肉市场产生了明显的挤压效应,尤其是低价冻猪肉的进口需求受到极大压制。数据显示,2025年猪肉进口依存度较2023年峰值下降了7个百分点,清晰表明了国内生猪产能恢复对进口猪肉市场的影响。
 
  再看消费升级带来的影响。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1%,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不再仅满足于数量,更注重品质。牛肉消费量年增3.2%,便是消费升级的有力证明。消费者对牛肉的品质和部位有了更高要求,带动进口牛肉价格同比上涨9.4%。一些优质部位肉,如雪花牛肉、牛里脊等的进口量增长了15%,进一步体现了消费升级对进口肉类结构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环境复杂演进
 
  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肉类进口格局。关税政策的动态调整首当其冲。对美加猪肉加征10%-25%关税后,市场迅速做出反应。美加两国对华猪肉出口量下降了22%,使得进口商不得不重新寻找供应渠道,将目光转向巴西、西班牙等国。这一转变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肉类进口量,但也导致供应链成本短期上升。因为不同国家的运输距离、贸易政策和市场环境各异,进口商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
 
  全球肉类贸易格局的重构也在同步进行。南美肉类出口联盟(巴西、阿根廷)在我国进口牛肉市场中占据65%的份额,成为我国牛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得益于南美地区得天独厚的畜牧业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则通过RCEP零关税优势,积极扩大高端羊肉出口。2025年上半年,两国对华羊肉出口量增长了8%,在高端羊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变化表明,全球肉类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肉类进口也在不断适应和调整。
 
  (三)成本支撑与汇率传导效应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联动,对肉类进口成本产生直接影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瘦肉猪期货价格上半年上涨12%,ICE牛肉价格指数攀升18%,这些价格上涨直接推升进口肉类成本。因为国际市场上的肉类价格与这些期货价格密切相关,期货价格波动会迅速传导至现货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第二季度贬值3.5%,在金额统计端进一步放大增长幅度。因为在计算进口金额时,需将外币换算成本币,汇率贬值使得换算后的金额增加,从而导致进口金额上升。
 
  冷链物流与合规成本的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海关总署强化进口肉类核酸检测与溯源管理,虽保障了食品安全,但也使企业合规成本增加15%-20%。为消化这些增加的成本,进口商倾向于采购高毛利产品,即价格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肉类产品。如此一来,在进口量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进口金额会因产品结构调整而上升。
 
  三、细分市场洞察:从结构分化看未来机会
 
  (一)牛肉市场:量价齐升下的竞争白热化
 
  在牛肉市场中,巴西稳居我国第一大牛肉进口来源国,占据高达38%的进口份额。这一成绩得益于巴西充足的产能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巴西牛肉价格相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牛肉低12%,使其在我国市场备受青睐,无论是大型商超还是餐饮企业,均热衷于采购巴西牛肉。但阿根廷输华牛肉的质量争议,给市场带来一定波动。今年上半年,阿根廷输华牛肉不合格率达到2.3%,这一数据使进口商在采购时格外谨慎,也影响了阿根廷牛肉在我国市场的口碑和销量。
 
  高端牛肉市场增长势头迅猛。和牛、雪花牛肉等精分割产品进口量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反映出我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日益旺盛。在电商平台上,京东、盒马等平台高端牛肉销量增长了30%,这得益于平台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优质服务。这些高端牛肉进口均价突破6000美元/吨,成为牛肉市场中的“高端品类”。一些顶级和牛雪花牛肉,每公斤售价甚至超过1000元人民币,但仍有不少消费者愿意购买。
 
  (二)猪肉市场:去库存周期下的进口收缩
 
  猪肉市场目前处于去库存周期,2024年囤货的80万吨进口冻猪肉仍需6-8个月才能完全去化。国内生猪价格下行也给进口猪肉市场带来压力,较年初下跌15%。在此情况下,进口商采购意愿低迷,因为进口猪肉在价格上已失去优势,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价格实惠的国产猪肉。一些进口商表示,现在进口猪肉利润空间被压缩,销售周期变长,风险增大,所以都在减少进口量。
 
  不过,猪杂碎的进口却逆势增长。随着国内餐饮市场复苏,卤味、火锅食材等对猪杂碎需求大增,猪杂碎进口量增长了9%。牛杂、猪耳等副产品进口额增长了11%,这些副产品在餐饮市场应用广泛,比如牛杂可用于制作牛杂汤、牛杂火锅,猪耳则是卤味店的热门产品。一些餐饮企业表示,对猪杂碎需求量大,且进口猪杂碎在品质和价格上有一定优势,所以会选择进口。
 
  (三)新兴品类:禽肉与羊肉的差异化机遇
 
  禽肉进口结构正在不断优化。鸡翅、鸡爪等副产品进口占比提升至75%,这些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能满足预制菜产业对低价原料的需求。预制菜企业大量采购鸡翅、鸡爪等,用于制作各种预制菜品,如鸡翅包饭、虎皮鸡爪等。高端白羽鸡胸肉进口量却在下降,这反映出国产替代成效显著。山东、河南等地白羽鸡产能占全国的60%,这些地区白羽鸡养殖技术先进,产量高,品质越来越好,逐渐取代进口的高端白羽鸡胸肉。
 
  羊肉进口市场呈现区域分化特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高端羊肉,如雪花羊肉、羊排等,进口增长了10%。这些高端羊肉凭借优质口感和品质,受到国内中高端消费者喜爱,在一些高端超市和西餐厅中常见。中东、中亚的低价羊肉主要用于餐饮加工,但进口量下降了5%。这是因为随着消费者对羊肉品质要求提高,低价羊肉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餐饮企业也更倾向于采购品质更好的羊肉。
 
  四、后市展望:在波动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一)短期趋势:量稳价强格局延续
 
  展望未来,预计2025年全年肉类进口量约630万吨,同比下降2.8%。尽管进口量呈下降趋势,但进口金额有望突破230亿美元,同比增长3.5%,这种价格驱动型增长特征十分显著。在品类方面,高端品类将成为增长的主力军,预计贡献70%以上的增量。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追求不断提高,对高端肉类的需求持续增加。像和牛、雪花牛肉等高端牛肉品类,以及优质的羊肉、禽肉等,其进口量和进口金额都有望实现双增长。在节假日和重要庆典期间,消费者对高端肉类的需求会进一步释放,推动高端肉类进口市场的繁荣。
 
  (二)中长期挑战与机遇
 
  供应链韧性建设迫在眉睫:俄乌冲突对全球肉类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东欧地区的肉类供应。东欧地区占中国禽肉进口的15%,冲突导致该地区肉类生产和运输受阻,给中国肉类进口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企业需建立多区域采购网络,避免单一市场依赖。企业可增加从南美、澳洲等地区的禽肉采购量,与多个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以确保供应链稳定。
 
  数字化与合规升级:海关总署试点的“进口肉类区块链溯源平台”,是肉类进口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预计到2026年,该平台覆盖率将达50%,这将倒逼中小企业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通过区块链技术,肉类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都将被记录在案,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获取肉类详细信息,包括产地、生产日期、检验检疫报告等。这不仅能提高消费者对进口肉类的信任度,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提高运营效率。
 
  消费场景创新驱动:预制菜、跨境电商等新兴消费场景的崛起,为小众高端肉类创造了进口窗口期。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对高品质肉类原料需求大增。一些小众高端肉类,如鹿肉、火鸡肉等,因其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逐渐受到消费者关注。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也让这些小众高端肉类更易进入国内市场。天猫国际肉类类目增长22%,就是消费场景创新驱动的有力证明。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消费者可轻松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众高端肉类,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行业建议
 
  进口商需聚焦“高端化、差异化、合规化”策略。在产品布局上,应加大对澳新牛羊肉、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等特色产品的布局。澳新牛羊肉以优质品质和口感,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则以独特制作工艺和风味,吸引众多消费者。进口商可与当地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产品稳定供应。建立原产地直采模式,能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通过直接与原产地供应商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能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进口商还需同步申请BRC、IFS等国际认证,以适配国内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这些认证是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获得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也能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2025年肉类进口市场的“量跌价增”,本质是中国肉类消费从“量的扩张”向“质的升级”转型的直观体现。在国内产能企稳、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双重背景下,行业参与者唯有精准捕捉消费分级机遇,强化供应链柔性与合规能力,才能在结构性行情中占据先机。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演进,肉类进口行业将迎来更多挑战和机遇,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