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周期:生猪市场三重压力下的产能出清战
时间:2025-09-14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生猪价格:淡季深度下探创新低,供需失衡加剧行业困境
(一)三季度价格大幅下挫,全行业亏损面扩大
进入三季度,国内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急剧下滑态势,令人关注。截至9月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降至13.3元/公斤,较7月上旬15.4元/公斤的高点,在短短两个月内跌幅达13.6%,创下202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价格的急剧下跌,给生猪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
从盈利状况分析,规模猪场自繁自养模式已难以维持收支平衡,当前每头亏损达到120元;中小散户由于成本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亏损更为显著,每头亏损超过150元。行业亏损面迅速扩大,已达85%,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众多养殖户面对存栏生猪,深感无奈与焦虑,对于当前低价行情的持续时间及价格回升时间充满不确定性。
(二)供应过剩与需求疲弱形成显著反差
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
供应端方面,8月生猪存栏量数据显示,存栏量高达4.3亿头,同比增长3.2%。不仅存栏数量庞大,猪的体重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130公斤以上的大猪占比达28%。前期猪价不理想,养殖户期望价格回升而选择压栏增重,导致市场实际供应量远超预期,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市场消化能力有限。
需求端方面,终端消费表现疲软。受炎热天气影响,居民食欲下降,对肉类消费热情不高;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更加谨慎。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32.7%,较去年同期降低4个百分点,表明屠宰企业宰杀生猪数量大幅减少。白条肉出厂价持续下滑,降至17.8元/公斤,环比跌幅达5.3%,市场猪肉销售价格不佳,经销商经营压力增大。
(三)短期反弹动力不足,跌破13元/公斤成为市场普遍预期
在当前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生猪价格短期内反弹难度较大。二育作为市场价格的重要调节因素,目前入场较为谨慎。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二育存栏量较6月下降18%,二育户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增加存栏。屠宰企业冻品库存率已达38%,逼近警戒线,冻猪肉库存积压,销售困难。
市场普遍预计,猪价可能下探至12.5-13.0元/公斤区间寻求支撑。尽管四季度为腌腊季,理论上会增加猪肉需求量,但考虑到当前供应过剩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腌腊季对市场的提振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猪价低迷的现状。养殖户仍需在当前价格低谷中艰难经营,等待市场供需关系重新平衡,猪价回升。
二、仔猪市场:成本线失守引发补栏停滞
(一)价格跌破行业成本,规模场甩卖加剧市场恐慌
9月,仔猪市场同样陷入价格困境,成为养猪行业的又一关注焦点。规模场7公斤仔猪报价降至270-290元/头,与6月415-450元/头的高点相比,跌幅达35%,价格近乎腰斩。实际成交价格更低,为240-260元/头,已跌破中小散户270-310元/头的成本线。仔猪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养殖户面临较大亏损压力,仔猪成为养殖户的经营负担。
15公斤仔猪成交价同样不容乐观,难以超过400元/头,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40%。仔猪价格的大幅下跌引发市场连锁反应,养殖户对成本回收和未来养殖前景充满担忧。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为减少损失低价甩卖仔猪,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导致仔猪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二)补栏积极性降至极低水平,疫病担忧加剧市场困境
当前仔猪市场低迷不仅体现在价格方面,补栏积极性也处于极低水平。从养殖周期分析,当前补栏仔猪,出栏时间恰逢2026年春节后,而春节后通常为猪肉消费淡季,价格相对较低。养殖端对该时间点出栏猪价预期较低,担心出现旺季不旺导致亏损,补栏意愿大幅下降,补栏意愿指数降至42(100为中性),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四季度猪瘟高发预期也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猪瘟一旦爆发,仔猪死亡率将大幅上升,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为规避风险,散户空栏率升至25%,多数散户选择观望,暂不补栏。规模场也受到影响,仔猪销量环比下降12%,谨慎控制仔猪存栏量,以降低潜在风险。在疫病威胁下,仔猪市场活跃度降至极低水平,市场弥漫悲观情绪。
(三)底部支撑逐渐显现,200元/头成为市场心理防线
尽管仔猪市场形势严峻,但仍存在一定积极因素。头部集团场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规模效应,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成本可低至250-260元/头。当市场价格接近或低于其成本时,头部集团场将凭借自身优势进行市场操作。散户在成本压力和疫病风险双重影响下,部分选择被动去产能,退出市场。放养公司可能因仔猪价格下跌逢低补栏,增加市场需求。
基于上述市场因素,预计仔猪价格短期内将呈现弱势震荡态势。200元/头成为市场心理防线,年内仔猪价格跌破该价格难度较大。一旦价格过低,将触发部分市场主体入场抄底,对价格形成支撑。仔猪市场在经历深度调整后,虽短期内仍面临困境,但正在逐步寻找新的市场平衡,等待市场转机。
三、能繁母猪:止涨回落开启产能去化周期
(一)8月存栏环比下降0.8%,被动去化与主动调减共同作用
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养殖的源头指标,其变化对未来生猪供应具有重要影响。据Mysteel对208家样本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8%,降至4030万头,这是自2024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打破了此前持续高位震荡的格局。
从产能去化结构来看,呈现被动去化与主动调减相互交织的局面。低产能母猪淘汰在去化原因中占比最大,达65%。随着养殖技术进步和市场对高品质猪肉需求增加,低产能母猪因生产效率低、养殖成本高逐渐被市场淘汰,养殖场主动剔除产仔率低、仔猪成活率不高的母猪。南方环保政策持续加严也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占去化比例的20%。在广东、福建等地,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中小养殖场被要求整改或关停,导致大量能繁母猪被处理,中小场退出进一步减少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猪瘟疫病局部爆发导致产能被动去化占比15%。虽整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猪瘟零星出现仍对母猪产能造成冲击,部分母猪因感染疫病被淘汰,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
(二)主动去化意愿较弱,政策引导加速结构优化
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下降,但养殖端主动去化意愿并不强烈。从亏损周期分析,目前行业平均亏损时间仅2个月,与2021-2022年长达18个月的亏损周期相比,此次亏损时间较短。规模场凭借前期积累的利润和较强的融资能力,现金流相对充足,具备应对短期亏损的能力。数据显示,规模场主动淘汰率仅为5%,远低于2021年周期中的12%。市场价格低迷时,多数规模场选择观望,等待市场行情好转,而非主动淘汰母猪。
为推动能繁母猪产能合理调整,政策引导发挥了关键作用。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政策,率先行动。牧原计划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343万头调减至330万头,通过优化种群结构,淘汰低产母猪,提高整体养殖效率;温氏严格控制能繁母猪存栏数量,逐步降低现有规模,同时下调出栏均重,减少市场供应压力。在政策引导下,能繁母猪结构得到优化,行业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产能去化进度决定2026年市场行情底部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
对未来生猪市场行情具有重要影响。若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顺利降至4000万头以下,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预计2026年生猪供应压力可降低10%。随着供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步趋于平衡,猪价有望在合理区间波动,行业亏损局面将得到改善。反之,若能繁母猪去化进度缓慢,202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供应过剩局面。按照目前产能计算,若存栏量维持高位,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猪价可能进一步下跌,甚至跌破12元/公斤。在此情况下,养殖户亏损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能繁母猪产能去化进度已成为决定2026年生猪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养殖户、企业和相关部门密切关注这一数据变化,期望通过合理产能调整,推动生猪市场回归稳定、健康发展轨道。
四、后市展望:在去产能过程中寻求市场确定性
(一)短期(1-2个月):情绪博弈主导市场,反弹空间有限
展望未来1-2个月,生猪市场将进入情绪博弈主导阶段。从利好因素看,国庆、中秋双节过后,终端市场有望迎来备货小高潮,短期内将提振猪肉需求。居民节日后猪肉采购需求增加,餐饮行业也会因节日氛围延续增加采购量。期货市场空头回补也可能成为推动现货价格反弹的重要因素。空头回补将增加市场买盘力量,带动生猪现货价格上涨。市场预期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猪价有望反弹至14元/公斤,为养殖户提供一定喘息机会。
然而,反弹过程面临诸多风险。大猪集中出栏压力不容忽视,前期压栏大猪在价格稍有回升时,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可能集中抛售,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冻品出库也将对市场造成冲击,当前屠宰企业冻品库存率高达38%,大量冻品流入市场将进一步压制猪价涨幅。市场对这波反弹持续性存在疑虑,生猪市场供大于求基本面未得到根本改变,需求端提振仅为短期现象,难以支撑猪价持续上涨。
(二)中期(3-6个月):产能去化是市场破局关键
从中期来看,生猪市场摆脱当前困境的关键在于产能去化,判断产能去化是否进入实质性阶段,有两个核心指标值得重点关注。
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是关键指标。若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1%以上,将是产能进入加速去化期的强烈信号。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量相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步改善。仔猪价格走势也能反映养殖端信心和市场预期。当仔猪价格止跌回升至300元/头以上时,表明养殖端对未来市场信心开始恢复,补栏积极性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养殖端看到市场供需关系改善或对未来猪价上涨有一定预期。只有当这两个指标均向好发展时,生猪市场才可能真正迎来转机,价格有望回归合理区间。
(三)长期启示: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
经过本轮市场深度调整,生猪养殖行业应从长期发展角度进行反思和调整,实现从规模扩张到效率提升的转变。
成本管控成为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将料肉比降至2.8以下,可降低每单位猪肉生产的饲料消耗,降低成本;头均养殖成本控制在14元/公斤以内,可增强养殖户在市场价格波动中的利润空间和抗跌能力。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技术等方式可有效降低成本。产能优化同样重要,淘汰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低于24头的低效母猪,可提高猪群整体生产效率;加快种群迭代,引入优质种猪,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的猪种,可提升养殖效益。
养殖户可充分利用政策支持推动自身发展。部分地区为推动生猪产能合理调整,出台淘汰母猪补贴政策,每头补贴300元。养殖户抓住政策机遇,积极淘汰低产能母猪,既能获得补贴降低去化成本,又能优化养殖结构,提高整体养殖水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效率和竞争力,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优势,迎接行业复苏。
当前生猪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价格下跌、仔猪价格暴跌、母猪去化构成三重压力。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或激进补栏均非合理策略,只有聚焦成本控制与产能质量提升,才能在市场周期底部积累突围力量。行业真正转机可能始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持续、实质性去化,这既是市场出清的必然过程,也是下一轮市场周期启动的先行信号。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