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5年9月13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5-09-13
来源:综合报道



一夜升温,猪价上涨“猛抬头”!


  时光飞逝,9月即将过半,在国内生猪市场,本月以来,猪价呈现“先强后弱”的局面,月初,外三元瘦肉型标猪报价14.09元/公斤,猪价重心上移,支撑猪价上涨,受开学季影响,下游白条购销转强,且,月初集团猪企短暂出栏缩量!但是,猪价上涨“昙花一现”,尤其是,在供需过剩的局面下,虽然,需求跟进转强,但是,碍于养殖端出栏增速,猪价呈现超预期下降的走势,标猪报价触底13.47元/公斤,相比月初,猪价下降近4.4%,市场呈现“磨底”的走势!

  在供应方面,按照全国母猪存栏数据,基于10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创下阶段性高点,去年10-11月份,母猪存栏增加至4080万头,产能远超正常保有量!受此因素影响,按照生猪生长规律,2025年9月份,适重标猪供应进入集中兑现出栏期,且,随着北方天气转凉,生猪育肥增重节奏加快,适重标猪以及中猪供应持续增加,产能过剩压力较大!

  而在政策方面,由于官方此前确定产能去化的背景,母猪存栏计划淘汰100万桶,同时,生猪出栏均重也控制在120公斤,近期,集团猪企减重出栏情绪偏强,这进一步增加了标猪供应过剩的压力!且,南方地区,猪病零星出现,市场恐慌心态尚存,而随着生猪跨区调运难度加大,部分地区,猪源供应过剩,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不佳,产能增速远超预期!

  在需求方面,9月份,消费市场进入季节性旺季,月初学生返校利好支撑,且,随着北方天气转凉,内销市场需求改善!叠加,双节在即,消费预期回升,9月下旬,屠企有一定集中备货的需求,下游存在采购的预期,消费市场稳固回升!不过,由于9月中上旬,学生返校利好兑现过后,而双节备货周期尚未到来,家庭需求缺乏增量,最近几日,屠宰场订单量一般,开工率提升乏力,主流屠企受亏损压力,借势压价的心态尚存!

  因此,受供应增量高于需求增速,近期,猪价呈现“易跌难涨”的局面!不过,随着猪价重心下移,从基层反馈了解,市场出现一定挺价现象,部分地区,养殖户低价认卖积极性减弱,且,零星地区二次育肥现象有所增多,猪价呈现一定止跌的局面!但是,碍于供应前景宽松,猪价反弹仍需需求进一步改善!

  从数据显示,受屠宰场调价收猪,预计,9月13日,外三元标猪报价在13.49元/公斤,上涨0.02元,后市关注购销情绪的变化!


涨了,猪价上涨“势不可挡”!


  时光荏苒,9月渐入中旬,传统“金九”月份,国内生猪市场“旺季不旺”极为明显。虽然,天气转凉,消费跟进缓慢回升,但是,由于供应水平维持高位,产销错配下,猪价维持“易跌难涨”的局面,价格重心不断下移!从数据分析,截至目前,外三元瘦肉型标猪报价在13.47元/公斤,猪价相比月初下降0.62元/公斤,降幅超4.4%!

  在供应方面,据机构数据分析,9月份规模以上猪企出栏计划1332万头,日均出栏计划44.4万头,月均出栏增加1.3%,日均出栏增加4.77%!而在去年同期,2024年9月份,规模以上猪企出栏计划1134万头,实际出栏1101万头,相比去年同期,集团猪企日均出栏计划环比增加近17.3%!9月份,供应能力显著增加,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偏多。

  而在社会面以及放养公司,由于上半年市场看涨后市,仔猪补栏积极性较高,本月,产能存在滞后出栏的现象!叠加,南方地区,持续高温以及降水天气,猪场生物安全风险较大,零星地区存在疑似小非的现象,这进一步加快了市场出栏情绪!

  在需求方面,9月初,基于学生返校,食堂恢复采购,猪肉购销需求回升,短暂屠宰场开工率增加,样本屠企开工率相比8月下旬增加近3个百分点,但是,增幅缺乏进一步提升的表现!尤其是,学生返校利好后,需求进一步提升乏力,居民家庭消费增量有限,而双节前备货周期尚未到来,终端白条购销冷清,屠宰场订单增幅不佳!且,受市场毛白价差不足,主流屠企亏损幅度较大,屠宰场有一定压价心态!

  由此来看,目前,生猪市场基本面偏弱,产销存在错配的压力!不过,随着猪价重心下移,养殖逐步陷入亏损阶段,市场挺价支撑或将转强,且,部分地区标猪报价跌至6元/斤左右,二育补栏标猪成本锐减,部分地区存在一定二育的现象!


止跌上涨,猪价上涨“势如破竹”!


  近期,生猪市场,猪价迎来“跌价潮”,虽然,消费进入季节性旺季,距离双节不足3周时间,但是,由于阶段性产销错配压力较大,市场基本面偏空,猪价呈现持续寻底的局面!昨日,国内标猪报价触底13.47元/公斤,猪价创下了2025年新低的局面,相比8月初14.33元/公斤,短短月余,猪价又降价了6%左右!

  目前,生猪市场基本面偏空,市场下跌的逻辑如下:

  其一,供应格局过剩!基于去年母猪存栏逐步回升,尤其是,下半年,母猪存栏连创新高,11月末存栏达到4080万头,超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达4.6%,产能处于高位,这也迎来了10个月后标猪出栏!理论上,2025年9月份,适重标猪供应进入集中兑现阶段!

  其二,北方天气转凉,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生猪育肥食欲改善,增重节奏提升,市场中小标猪以及中大猪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标猪供应存在一定踩踏的压力!

  其三,9月份生猪跨区流通难度增加,且,南方地区受副高影响持续高温,销区需求承接不足,且,北方地区中大猪外调难度增加,区域猪源出栏不畅,标肥价差略有收窄,限制了市场看涨信心,散户以及集团猪企压栏意愿不足!

  其四、二育入场缺乏信心,由于去年末母猪存栏处于高位,今年以来母猪存栏去化缓慢,国内标猪供应趋势宽松!且,官方明确不鼓励二育,这也抑制了市场积极性,二育对于猪价影响减弱!

  其五、南方多地猪场仍面临猪病的压力,部分地区,存在疑似小非的现象,这增加了养殖端出栏认卖的积极性!

  其六,消费需求短暂进入空挡,学生返校后需求缺乏进一步增量,居民家庭消费增量一般,下游备货尚未启动,主流屠企以订单开工为主,由于猪源采购难度偏弱,屠宰场亏损幅度存在,压价意愿偏强!

  因此,在供需博弈下,近期,猪价单边下降,标猪均价连创新低!好在,随着市场情绪逐步变化,猪价存在止跌的契机!一方面,需求跟进缓慢回升,北方天气进一步转凉,内销市场需求改善,屠宰场开工率缓慢回升,消费支撑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养殖端抗价惜售现象增多,零星地区二次育肥再次入场,市场供应压力有所减轻!

 


猪价跌穿20个月新低:6.74元/斤背后的产能阵痛与行业转型


 
  一、猪价“跌跌不休”:从盈利周期终结到成本线失守
 
  (一)全国均价跌破6.74元/斤,南北市场同步承压
 
  截至9月9日,全国生猪均价降至6.74元/斤,相较于7月高点回落1.7元/斤,创下2024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曾经的高价区域广东,当前价格降至7.2元/斤;低价区域吉林则跌破6.53元/斤。超过24个省份的猪价低于7元/斤,这一现象标志着自2024年5月起连续15个月的盈利期正式宣告终结。依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8月生猪存栏量达4.24亿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猪价已连续7周环比下跌,饲料成本线(7-7.5元/斤)被全面突破。
 
  (二)仔猪价格同步探底,产业信心降至冰点
 
  仔猪价格作为市场预期的重要“风向标”,从5月的39.35元/公斤降至9月的32元/公斤,创下17个月以来的新低。7公斤仔猪在北方的均价为270元/头,南方为290元/头,较2024年同期暴跌35%。广东畜宝总经理李浩杰指出:“尽管仔猪价格处于低位,对采购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放养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以及优质场地短缺,实际补栏量同比下降20%,这充分反映出行业对后市信心不足。”
 
  二、三重压力交织:供应过剩、政策调控与消费疲软的共振
 
  (一)产能释放“惯性难止”,出栏量创三年新高
 
  2024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增长,导致2025年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12%。8月,七大上市猪企出栏量达到1400万头,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的出栏均重降至120公斤以下,但仍难以抵挡供应的洪流。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8月生猪宰前均重为128.3公斤,较6月下降2.6公斤,这变相增加了2%的猪肉供给,进一步对价格形成压制。
 
  (二)政策调控“双向发力”,短期加剧市场波动
 
  一方面,农业农村部部署了“百万能繁母猪调减计划”,7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减少1万头,促使养殖端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另一方面,集团猪企响应政策缩量出栏,8月牧原、温氏出栏量环比下降5%。然而,中小散户的恐慌性抛售加剧,形成了“政策去产能+市场甩卖”的叠加效应,导致价格波动幅度增大。
 
  (三)消费疲软“旺季不旺”,替代效应持续分流需求
 
  夏季高温对终端消费产生抑制作用,8月猪肉零售量同比下降15%,餐饮采购量仅为去年同期的70%。禽肉、水产凭借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鸡鸭鱼肉销量增长10%,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降至58%,创下五年新低。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白条肉批发市场到货量周降6.13%,屠宰企业开工率不足30%,这一情况进一步对上游价格产生传导影响。
 
  三、行业震荡:从规模扩张到成本比拼的残酷洗牌
 
  (一)养殖企业“冰火两重天”,中小散户加速退出
 
  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勉强维持盈利状态,牧原养殖成本为11.7元/公斤,温氏为12.2元/公斤,而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13-14元/公斤,每头亏损200-300元。数据显示,7月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12.3%,散户退出率达到15%,行业规模化率加速提升至75%。正邦、天邦等二三线企业资金链面临压力,被迫缩减产能。
 
  (二)放养模式遭遇“生存大考”,产业链风险集中暴露
 
  依赖“仔猪采购-合作育肥”的放养模式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广东某放养企业测算,仔猪成本占比超过40%,在当前猪价下每头亏损150元,被迫暂停新订单。行业人士指出:“放养模式本质上是‘赌周期’,但在产能过剩与消费低迷的双重挤压下,缺乏自繁能力的企业将加速被市场淘汰。”
 
  四、破局之路:从“量增”到“质增”的必然转型
 
  (一)短期:政策托底与市场自救并行
 
  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计划,9月计划收储量为10万吨,同时对欧盟猪肉实施反倾销措施(保证金率最高62.4%),短期内有望提振市场信心。养殖端应摒弃压栏赌市的心态,牧原、温氏等企业已率先将出栏均重控制在120公斤,通过“快进快出”的方式降低饲料成本。中小散户可与屠宰企业开展“订单养殖”合作,以减少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与效率革命同步推进
 
  农业农村部明确了2025年的目标: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50万头,并配套推广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计划,预计2026年行业PSY达到28头,较2024年增加3头。头部企业加速布局智能化养殖,牧原智能饲喂系统的料肉比降至2.4:1,温氏楼房养猪模式使单头成本降低15%,引领行业从“规模竞争”向“效率竞争”转变。
 
  (三)消费端:品质升级打开新空间
 
  上海、广州等地试点“无抗猪肉”“冷鲜溯源”产品,其售价较普通猪肉高出20%,复购率达到45%,显示出高端市场的潜力。建议企业开发小包装分割品、预制菜原料等产品,对接社区团购、商超鲜品柜等渠道,将30%的白条肉转化为高毛利产品,以抵消生猪价格下行带来的压力。
 
  结语:在周期底部孕育新动能
 
  2025年的生猪市场调整,既是对产能过剩的“挤泡沫”过程,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当猪价跌破成本线时,真正考验的是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与战略定力。从盲目扩张转向理性去化,从依赖周期转向修炼内功,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蜕变。对于养殖户而言,顺时出栏、降本增效是生存的关键;对于行业而言,此次调整或将催生更为健康的产能结构与消费生态。毕竟,每一次周期的底部,都是优质产能崛起的起点。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