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饲养管理
  3. 饲料与营养

立秋后鸡群体重补救措施

时间:2025-09-01
来源:知鸡所以然



  立秋后,天气渐凉。对于伏天刚上高峰期的鸡群,体重一般或多或少都亏,如何在立秋后通过管理和营养等方式进行补救,是我们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管理补救措施:核心是缓解残余应激、改善舒适度、促进采食恢复与体重增长

  1、精细化环境控制,稳定小气候:

  目标:保证足够的采食时间和适宜的光照强度(10-20勒克斯,鸡能看清采食饮水即可)。

  产蛋鸡:保持光照时间和强度的稳定(除非需要刺激增产,但也需按程序进行)。避免光照时间缩短抑制采食。

  育成鸡/后备鸡:严格按照体重和日龄要求控制光照,确保性成熟与体成熟同步。

  目标:保证空气质量(无氨味、无粉尘)、维持相对湿度(45-65%)、避免风速过大造成鸡体感温度过低。

  重点:增加最小通风量(尤其在温度低时),确保新鲜空气能均匀到达鸡舍各个区域。早晚低温时段可适当减少进风口面积(但不要关闭)或降低风机开启频率,中午温度高时则要加大通风排出湿气和多余热量。严防冷风直接吹鸡。

  温度:避免“秋老虎”带来的再次高温应激,但更要防范早晚及突然降温的冷应激(这是立秋后最常见的致病诱因)。根据鸡的日龄/阶段,维持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育雏育成鸡参考温控曲线;产蛋鸡通常18-28℃)。逐步撤除降温设备(如湿帘、喷雾)时,注意过渡。尤其要防范贼风、特别是夜间冷风。

  通风:秋季昼夜温差加大,通风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

  光照:执行正确的光照程序。在取消“午夜加光”夜饲时,不要一次性直接取消,而是采取每周减少15分钟光照的速率去掉光照时间。

  最大限度促进采食:

  增加饲喂次数/时间: 在保证饲料新鲜的前提下(防止霉变),可适当增加每天的饲喂次数,或延长每次喂料时间(保证鸡有足够时间吃完料)。

  空槽管理: 保持料线干净。每天应有合理的空槽时间(1-2小时),以刺激食欲、保证饲料新鲜度,并让鸡将槽底粉料吃净,促进营养均衡摄入。

  关注饮水: 保证饮水充足、清洁、温度适宜(过冷过热都影响饮水)。检查水线末端水压、乳头出水量是否正常。清洁的水是保证采食和消化的基础。

  调整喂料器高度/深度:保证料盘高度合适,方便鸡啄食又不浪费。料层厚度要适中。

  减少应激干扰: 固定工作程序(喂料、巡查、清粪等),操作要轻缓,减少突发噪音或惊吓。

  加强体重监测与调整:

  体重严重不足(低于目标10%以上): 意味着整体鸡群体况差,需要采取更激进的营养恢复方案(见营养部分)。

  体重分布不均(离散度大):说明鸡群内竞争激烈,部分弱鸡采食不足。需要检查饲喂空间(料位、水位)是否充足、是否有挑鸡隔离喂养的必要?需降低饲养密度、保证饮水位置、提高饲料适口性、必要时挑出弱鸡单独照顾。

  定期称重: 特别是后备鸡和开产前的鸡群。立秋后应增加称重频率(至少每周一次),每次随机称取足够数量的鸡(5%以上鸡只)。

  分析偏差:

  个体挑选(针对后备鸡/开产前鸡群): 对明显瘦小、发育迟缓的鸡,可挑出放入专门的“弱势鸡群”栏舍,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更高营养浓度的饲料喂养,直到体重达标再并入大群。

  降低饲养密度: 经历过伏天应激的鸡群,体质相对较弱。在秋季,如果条件允许,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如减少5-10%存栏量),可以显著减少鸡群内竞争压力,改善通风环境,利于每只鸡的恢复和生长。

  严格生物安全和健康监测:

  秋季是呼吸道病高发期,冷应激会诱发多种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传支、传喉、鼻炎、禽流感、支原体等)。务必加强消毒程序(尤其通风系统、人员/车辆通道)、人员隔离、疫苗免疫效果监测并及时补免。

  密切观察鸡群精神状态、呼吸、粪便情况,及早发现问题。

  持续监测饮水质量、饲料霉菌毒素情况(秋季收获的新玉米、豆粕等要特别关注水分和霉变风险)。

  二、 营养补救措施:核心是提升饲料能量和可消化营养浓度、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促进组织修复与增重

  核心策略:提升饲料能量浓度

  添加油脂: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1.5% - 3%的高质量植物油(豆油、玉米油、棕榈油等)或动物油(鱼油、猪油,需注意质量)。油脂能值最高(是碳水化合物的2.25倍以上),热增耗低,易被利用。添加优质乳化剂可提高油脂消化率(尤其对雏鸡和体质弱鸡)。注意缓慢递增添加量,并确保充分混合均匀,防止酸败。

  降低纤维含量: 暂时降低饲料中粗纤维水平(如减少麸皮用量),减少食糜体积/饱腹感,让鸡能摄入更多高能量的浓缩饲料。

  使用高能量原料: 如有条件,在配合饲料中使用膨化玉米、膨化大豆等高能量、易消化的原料。

  问题: 伏天采食量下降是亏重主因。立秋后虽然采食量会自然回升,但要快速补充亏重,仅靠采食量自然增加(可能也只恢复80-90%)是不够的,需要单位重量的饲料含有更多的能量。

  措施:

  优化蛋白质与氨基酸水平,提高利用率:

  保证必需氨基酸平衡: 在提高蛋白质水平的同时(尤其对后备鸡和产蛋初期鸡),更关键的是保证几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的含量达到或略超过推荐标准。它们是鸡生长、羽毛、肌肉、卵蛋白合成的关键限制因子。使用高品质的动物蛋白源(鱼粉、肉骨粉)或合成氨基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来精准平衡氨基酸谱,比单纯提高粗蛋白含量更高效。

  提高蛋白质(氨基酸)消化率: 选择高消化率的蛋白原料(如去皮豆粕、鱼粉),使用蛋白酶添加剂,保证饲料中足够比例的优质蛋白有助于恢复体重和组织生长。

  问题: 即使体重接近目标,伏天造成的蛋白沉积不足(特别是肌肉和生殖系统发育)依然存在。

  措施:

  注意: 单纯提高粗蛋白水平不是最佳方法,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高温已有损伤),也可能降低适口性或导致腹泻。精准氨基酸平衡是第一优先。

  强化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供给:

  加倍添加复合维生素: 在饲料中额外添加优质复合多维(特别是VC、VE、VD3、VB1、VB2、VB6、烟酸、生物素等),添加量可为常规添加量的150%-200%(甚至更高),持续一段时间(如2-4周)。VE和VC是重要抗氧化剂,对抗应激损伤、促进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力。

  适当补充电解质: 在饮水中适量添加复合电解质(含钾、钠、碳酸氢盐、氯等),帮助调节机体渗透压、缓解脱水、维持酸碱平衡。可用3-5天,停几天再用。

  微量元素: 保证锌、硒、锰、铜等关键微量元素的充足供给(硒与VE协同抗氧化)。可选用有机微量元素提高吸收率。

  特别关注维生素D3和钙磷平衡: 对后备鸡骨骼发育和产蛋鸡尤为重要。确保有效维生素D3水平充足,钙磷比例适宜(后备鸡1.5-2.0:1, 产蛋鸡5-6:1)。

  问题: 高温应激大量消耗维生素(尤其是A、D、E、B族、C),电解质失衡。

  措施:

  改善肠道健康,促进消化吸收:

  添加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 有助于恢复和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提高养分利用率。

  添加有机酸:降低胃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促进消化酶活性。

  添加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帮助分解营养物质,尤其是针对油脂添加后的脂肪消化问题或饲料质量波动情况。

  修复肠粘膜:添加如谷氨酰胺、丁酸钠、酵母细胞壁提取物(β-葡聚糖)等,帮助修复受损肠道黏膜。

  避免饲料霉变:严格把关原料质量,使用有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降解剂,减少毒素对肠道的破坏。

  保证垫料干燥(地面平养): 湿冷垫料是消化道疾病(肠炎、球虫)的重要诱因。

  问题: 热应激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菌群失调,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措施:

  三、分阶段侧重:

  后备鸡/青年鸡:

  首要目标:补足体重(达到或超过标准),确保骨骼充分发育(胫骨长达标),实现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

  高能量(油脂!)、平衡且高浓度的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强化的维生素(VD3、VE、VB族等)和微量元素(钙磷比正确)是营养补救的核心。增加饲喂次数、延长光照(如需)、降低密度是关键管理措施。

  若体重严重不足,可暂时延长育成期,推迟加光转群(注意性成熟延迟风险)。

  产蛋初期鸡群:

  首要目标:迅速增重达到标准体重,为高峰产蛋和维持高产打下体质基础。

  维持或略高于高峰料的营养浓度(尤其能量、蛋白质/氨基酸、钙)。重点加强油脂添加(1.5-3%)和氨基酸平衡。强化维生素(尤其VA、VD3、VE、VC、VB族)供给。

  保证采食量,做好空槽管理。

  高峰期/中后期蛋鸡:

  首要目标:恢复被透支的体况,补充体能储备,延长高峰维持期,降低死淘率。

  营养侧重:增加饲料能量密度(油脂)、确保氨基酸(尤其蛋氨酸)充足、强化多种维生素(抗氧化剂、B族、VD3、VE)、使用优质的钙源(如大颗粒石粉)。

  管理侧重:稳定环境、避免冷应激、精细通风、减少任何形式的额外应激。

  总结与关键点:

  精准判断是前提: 通过称重了解鸡群真实的体况(平均体重、体重分布)。

  “高能量”是快速增重核心: 饲料中添加 优质油脂(1.5%-3%)是立竿见影的手段。

  “精准氨基酸”是高效恢复保障: 保证必需氨基酸(赖赖氨酸、蛋氨酸)平衡充足,比单纯提高粗蛋白更有效、更经济。

  “强化维生素”是修复基础:加倍补充(特别是VC、VE、VD3、VB族)复合维生素至关重要,对抗应激损伤,促进组织修复。

  “促消化”是提高效率手段: 使用益生菌、酶制剂、有机酸改善肠道健康。

  “防冷应激、稳通风”是管理核心:秋凉后防冷风(特别是贼风)比防暑更重要。精细的通风管理必不可少。

  “抓密度、促采食”是日常保障:降密度、增加饲喂次数/时间、做好空槽管理。

  “分群处理”更有效:对明显弱小个体,挑出单独饲养提供更高浓度日粮。

  持续监测与调整: 方案执行后1-2周再次称重评估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