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连跌6周,养殖却持续盈利?探底行情下的破局密码
时间:2025-08-30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猪价持续下行:数据所揭示的市场实质
(一)生猪与猪肉价格:旺季表现欠佳,同比跌幅扩大
近期,猪价走势成为市场重点关注对象,亦引发众多养殖户的高度关切。依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此轮价格持续下行态势令人忧虑。自今年1月全国生猪价格攀升至16.69元/公斤的高点后,便开启下行通道,一路走低。截至8月第二周,价格已滑落至14.35元/公斤,且已连续6周下跌,同比跌幅高达31.4%。这并非单纯的数字变动,价格的每一分下跌都紧密关联着养殖户的收益情况。
猪肉价格同样未能幸免,紧随生猪价格走势走弱。8月第三周,猪肉价格降至24.93元/公斤,同比下跌22%。在浙江宁波,冷鲜白条肉批发价低至9.3元/斤,创下近三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如此价格走势,使市场仿若提前进入“寒冬”,令养殖户深感压力沉重。
(二)仔猪价格:从“高位”到“回调”的15周下行
再聚焦仔猪市场,其亦呈现出起伏波动的态势。年初,养殖户对后市预期乐观,市场活跃度高,仔猪价格随之上涨,从32.77元/公斤一路攀升至4月的39.57元/公斤,涨幅显著。然而,市场变化迅速,5月起,仔猪价格走势突变,开启长达15周的回落进程。至8月第三周,价格已降至33.25元/公斤,同比下跌25.4%。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价格回落,7公斤仔猪每头仍有120元左右的盈利空间。这一方面为养殖户提供了一定支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在持续增长。但从长远视角分析,产能去化进程缓慢,后续市场供应压力依旧较大,这无疑是影响未来猪价走势的潜在重要因素。
二、下跌成因分析:供需失衡与周期转换
猪价下跌,背后成因复杂,涵盖供应、需求、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此轮价格下行走势。
(一)供应端:出栏加速与进口冲击双重影响
从供应端来看,生猪出栏速度显著加快。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6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达1.84亿头,同比增长14.5%,这一数据表明市场猪肉供应量大幅增加。在政策引导下,养殖端压栏增重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规模养殖场纷纷选择减重出栏,使得标猪供应更为充足。市场猪肉供应量大幅增加,而需求增长相对滞后,价格自然受到下行压力。
在进口方面,1-7月全国猪肉进口62.6万吨,同比增长4.1%。国外低价猪肉的大量涌入,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自6月起,猪肉冻品库容率开始小幅回升,这意味着餐饮加工行业对鲜肉的消费需求有所减弱,更多猪肉被冷冻储存,市场流通的鲜肉供应相对增多,供需失衡状况加剧,导致猪价难以维持高位。
(二)需求端:淡季特征明显,短期支撑不足
进入夏季,高温天气成为猪肉消费的阻碍因素。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家庭对猪肉的消费意愿明显降低,终端农贸市场的走货量下降10%。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清淡、爽口的食物,猪肉这类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的肉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
尽管开学返校、旅游消费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暖,但整体增量有限。8月第三周屠宰企业开工率仅提升2%,对于庞大的猪肉市场而言,这一提升幅度难以有效对冲供应端带来的巨大压力。市场需求不足,使得猪价缺乏上涨动力。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低位支撑,盈利周期得以延续成本端为养殖户带来一定利好。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运行状态,8月第三周豆粕价格为3.31元/公斤,同比下跌1.8%。这使得生猪养殖成本降至13元/公斤以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猪价下跌对利润造成的压力。
截至7月,生猪养殖已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状态,头均利润约110元,不过自7月起,利润空间逐渐收窄,降至100元以下。尽管如此,养殖成本的降低仍使养殖户在猪价下跌情况下,能够维持一定盈利水平。但随着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未来养殖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矛盾现状:价格下跌与养殖盈利的“背离”现象
在猪价持续下行的当下,生猪养殖仍能保持盈利,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是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微妙“博弈”结果。
从成本端来看,自2023年起,饲料原料价格进入下跌通道,玉米、豆粕等价格大幅下降,降幅在15%-20%左右。以玉米为例,其价格回落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养殖技术的进步使得每头母猪每年的产仔数(PSY)平均水平超过25头,养殖效率大幅提升,相同养殖规模下产出更多仔猪,成本得以进一步摊薄。即便猪价下跌,这些因素综合作用,足以抵消价格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养殖户在价格“低谷”中仍能维持一定盈利。
政策端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将于8月底开展新一轮冻猪肉收储,这一举措犹如为市场注入“强心剂”。收储行动一方面直接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缓解供过于求局面;另一方面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信心,避免价格过度下跌,为养殖盈利提供政策保障。
但不容忽视其中潜在风险。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处于高位,2025年增速虽放缓至1.2%,但总量依旧可观。这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压力仍然较大,若后期饲料原料价格反弹,或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当前盈利局面可能被打破,盈利周期也将面临终结风险。
四、后市展望:旺季临近,反弹空间探究
随着市场行情不断变化,养殖户最为关注的是猪价未来走向。是持续低位徘徊,还是迎来触底反弹?以下将深入分析,探寻猪价后市发展趋势。
(一)短期:政策与季节因素或引发阶段性反弹
从短期视角分析,市场已出现积极信号。随着9月开学季到来,学校食堂等集体采购需求增加,加之中秋佳节临近,居民猪肉采购量将有所上升。这将带动猪肉需求环比增长15%-20%。南方地区11月即将迎来腌腊季,这是猪肉消费的黄金时期,家庭和食品加工企业对猪肉采购热情高涨,预计将进一步推动猪肉需求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将于8月底开展新一轮冻猪肉收储,这一举措为市场提供“定心丸”。收储行动直接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改善供需关系。同时,在行业积极引导下,养殖户压栏现象减少,标猪供应相对稳定,避免过度供应情况发生。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猪价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预计将小幅回升至15-15.5元/公斤,为养殖户带来一定希望。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与成本管控至关重要
从中长期来看,猪市仍面临诸多挑战。卓创资讯指出,当前仔猪补栏对应2026年2-3月出栏,而该时间段恰为传统淡季,市场预期不容乐观。预计9-10月仔猪价格将继续下滑,这反映出市场对未来生猪供应的担忧。
在此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需重点关注两大核心要点。一是主动推进产能去化,果断淘汰450日龄以上的低效母猪,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绿色区间(4100万头以下),从源头控制生猪供应量。二是强化成本管控,充分利用玉米、豆粕低价期,提前储备原料,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借助智能化养殖设备,优化养殖流程,将料肉比降至2.8:1以下,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五、养殖户应对策略:穿越周期的有效举措
面对复杂多变的猪价行情,养殖户如同在波涛汹涌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必须掌握正确应对策略,方能在市场“风浪”中平稳前行。以下探讨养殖户在短期和长期内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短期操作:顺势出栏与结构优化
短期内,养殖户首先应做好体重管理。目前120公斤以上的大猪存栏量相对较高,这部分大猪对市场价格构成潜在压力。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一旦价格出现反弹,应果断逢高出栏,避免后期集中出栏引发价格大幅下跌。
仔猪策略同样关键。对于外购仔猪的养殖户,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应将仔猪成本严格控制在35元/公斤以下,以确保后续养殖过程中有一定利润空间。自繁自养户则应将重点置于疫病防控,尤其是蓝耳病、口蹄疫等常见疫病。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从源头杜绝疫病传播,保障仔猪健康成长。
(二)长期布局:效率提升与风险对冲
从长期角度考量,技术升级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引入AI猪只监测系统,如同为养殖场配备“智能管家”。通过该系统,可实时监测猪只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和行为模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例如,当系统监测到某头猪体温异常升高时,能及时提醒养殖户,便于提前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将死淘率控制在5%以内,降低养殖损失。
多元化经营也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参与生猪期货套保,犹如为猪价购买“保险”。养殖户可根据市场行情,在期货市场提前锁定生猪销售价格,无论未来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均可保证一定收益。同时,积极参与“保险+期货”试点,将保险保障功能与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相结合,进一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增强养殖户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
结语:在分化中寻求确定性
当前猪价持续下跌,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调整,也是行业洗牌的开端。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或恐慌抛售均非明智之举,关键在于把握“成本管控+出栏节奏”的双重平衡——短期借助政策与消费旺季实现盈利,长期依靠效率提升穿越市场周期。当市场从“量增”转向“质增”,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养殖场,才能在新一轮周期中占据优势地位。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