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生猪价格深蹲:旺季不旺背后的供需博弈与政策突围

时间:2025-08-25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价格深蹲:旺季不旺的现实困境
 
  (一)全国均价环比三连跌,区域分化加剧
 
  在传统认知中,生猪市场随着夏季渐近尾声,消费需求会逐步回暖,猪价亦应迎来上行周期。然而,2025年生猪市场打破了这一常规预期。截至8月20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3.68元/公斤,较7月同期下降6.8%。从8月上旬到中旬再到20日的数据来看,价格呈现明显下行趋势。8月上旬,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3.86元/公斤,至中旬至20日均价降至13.66元/公斤,8月前20天均价为13.76元/公斤,较7月前20天的14.76元/公斤下跌1.00元/公斤,环比下行态势显著。
 
  从区域视角分析,市场分化态势加剧。新疆地区生猪价格最低,为12.71元/公斤,已逼近养殖成本线。这背后与新疆的地理位置、养殖结构以及市场辐射范围紧密相关。新疆地处内陆,运输成本高昂,本地消费市场相对有限,难以支撑较高价格。而广东则以15.14元/公斤的价格成为区域高点,广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劲,对生猪的需求旺盛,且当地生猪产业在市场流通、消费偏好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使得价格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北低南高”的格局,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供需差异,也凸显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以及市场流通效率对生猪价格的重要影响。
 
  (二)期货现货背离,市场信心受挫
 
  生猪期货市场亦未能独善其身,主力11月合约在8月内两度冲高回落,从14745元/吨跌至13700元/吨,基差由正转负至-285元/吨。期货市场作为未来价格预期的风向标,这种走势无疑反映出资金对现货基本面的悲观预期。在期货市场的带动下,现货市场亦受到冲击。标猪与肥猪价差扩大至-0.51元/公斤,大猪滞销现象愈发严重。养殖户面对大猪销售困境,恐慌性出栏情绪蔓延。为尽快出货,养殖户纷纷降低价格,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价格进一步下跌,形成“价跌量增”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打击了养殖户的信心,也使得整个生猪市场陷入低迷氛围,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市场走势充满担忧,观望情绪浓厚。
 
  二、供需失衡: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绞杀
 
  (一)供应端:产能高位运行下的“量重齐升”
 
  从长期供应格局审视,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一关键指标持续处于高位。2025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043万头,同比增长0.1%,这一数据超出正常保有量3.7%,处于产能调控的“黄色区域”。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源头,其存栏量多寡直接决定未来生猪的出栏数量。2-6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环比持续增加,按照生猪约10个月的育肥周期推算,下半年生猪理论出栏量将达到7.2亿头,同比增长2.3%。这意味着,即便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半年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亦将显著增加。
 
  头部企业在养殖效率上的提升,进一步增大了供应压力。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已提升至26头。这意味着,即便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所减少,这些企业亦可通过提高PSY,维持甚至增加生猪的出栏量。在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位运行、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加以及头部企业养殖效率提升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生猪市场的供应增量预期十分显著,这无疑将对猪价上涨形成强大限制。
 
  在出栏均重方面,虽政策一直在引导养殖端降低生猪出栏均重,以减少市场供应压力,但实际成效并不理想。在政策推动下,生猪出栏均重从124.12公斤降至123.23公斤,下降幅度仅为0.72%。与此同时,标肥价差的扩大却刺激了养殖端压栏大猪的行为。140公斤以上生猪存栏占比环比增加了0.85%,这表明市场上大猪的存栏量在不断增加。从出栏计划来看,8月整体出栏计划较7月增加了5.26%,日均出栏压力环比加大。这意味着在短期内,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将集中释放,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应压力。
 
  (二)需求端:淡季特征显著,短期难现转机
 
  在需求端,7-8月作为国内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消费疲软特征十分明显。高温天气抑制了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欲望,终端市场上猪肉的消费需求受到极大影响。白条肉走货量同比下降12%,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减少。屠宰企业开机率仅为28.37%,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屠宰企业为避免库存积压,不得不减少屠宰量,这也导致了屠宰企业开机率的下降。冻品库存亦在不断增加,升至17.52%。这表明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已超过需求,多余的猪肉只能被储存起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
 
  虽学校开学和中秋备货等因素可能在短期内提振猪肉消费需求,但替代品的竞争压力亦不容忽视。禽肉、水产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状态,这些替代品的价格优势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分流了约15%的猪肉需求。在价格和消费习惯的双重影响下,消费者在购买肉类产品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禽肉和水产,这对猪肉市场的需求造成了一定冲击。
 
  仔猪市场的表现也反映出需求端的困境。7公斤仔猪价格已跌破400元/头,价格的下跌反映出市场对仔猪的需求不足。7月仔猪销售量达到55.16万头,创下年内新高,但补栏情绪指数却降至32.7,处于极低水平。这表明养殖户对未来生猪市场行情极度悲观,不愿意进行补栏。这种“仔猪过剩-补栏停滞”的负向循环,不仅会影响当前仔猪市场的供需平衡,还预示着6个月后生猪供给结构将进一步失衡。因为仔猪补栏量的减少,意味着未来生猪出栏量也会相应减少,但目前生猪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仍在持续,这将使得未来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三、政策突围:从产能调控到生态重构
 
  (一)行政组合拳直击过剩产能
 
  面对生猪市场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政策层面迅速做出反应,一系列精准有力的行政措施接连出台,旨在从根源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重构健康有序的市场生态。
 
  农业农村部启动“反内卷”政策,此政策犹如一记重拳,直击产能过剩的要害。政策明确引导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目标是将年底存栏量控制在3950万头。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基础,其存栏量的合理调整直接关系到未来生猪的供应量。在政策引导下,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响应,率先淘汰低产母猪。以牧原为例,单月淘汰量高达19万头,按照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约47头肥猪的生产能力计算,这相当于减少了900万头肥猪的供给,为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能繁母猪的调控外,对出栏体重和二次育肥的管控也成为政策重点。从9月1日起,道路运输环节疫病防控新规正式实施,该规定严禁140公斤以上大猪跨区调运,同时禁止二次育肥入场。这一措施从源头切断了“压栏-涨价-追涨”的投机链条。在过去,部分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通过压栏和二次育肥的方式,人为制造市场供应短缺的假象,从而推动猪价上涨。这种投机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加剧了猪价的波动。新规的实施,使得大猪无法跨区调运,二次育肥也被禁止,养殖户不得不按照合理的出栏体重进行销售,推动出栏均重向120公斤的合理区间回归。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供应,也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机制与政策工具协同发力
 
  在行政手段积极调控的同时,市场机制与政策工具也紧密协同,共同为生猪市场的稳定发挥作用。
 
  储备肉轮储启动,成为稳定市场信心的重要举措。发改委计划8月底启动20万吨中央储备肉收储,这一行动犹如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收储重点放在120-130公斤的标猪上,收购价较市场价高0.5元/公斤,这一价格优势形成了短期的价格锚点,为市场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地方政府也同步启动区域储备,预计合计收储规模达50万吨。通过中央和地方的联动,储备肉轮储在稳定市场价格、增强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市场价格过低时,通过收储增加市场需求,推动价格回升;当市场价格过高时,通过投放储备肉增加市场供应,抑制价格上涨,从而实现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
 
  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为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生猪期权品种,这一创新工具允许养殖户以13.5元/公斤的价格买入看跌期权,从而锁定养殖成本。当猪价下跌时,养殖户可通过期权获得相应补偿,减少损失;当猪价上涨时,养殖户则可放弃行权,享受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部分银行也积极参与,试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当猪价低于13元/公斤时,触发阶梯式赔付,覆盖了超30%的中小散户。这一保险产品为中小散户提供了重要的风险保障,降低了他们因市场价格波动而面临的经济风险。在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四、未来展望:在震荡中寻找新平衡
 
  (一)短期(1-2个月):筑底阶段的政策博弈
 
  在短期的1-2个月内,生猪市场将进入关键的筑底阶段,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博弈将成为主导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预计8月底,猪价将在13.5-14元/公斤的区间内震荡徘徊。这一价格区间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储备肉收储政策的实施,为市场提供了一定支撑。发改委计划8月底启动20万吨中央储备肉收储,这一行动将直接增加市场对生猪的需求,从而稳定市场价格。地方政府同步启动的区域储备,预计合计收储规模达50万吨,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支撑力量。中秋备货的临近也将对猪价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中秋节的到来,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通常会有所增加,这将带动生猪价格的上涨。
 
  9月出栏计划的增加将对猪价反弹形成强大压制。根据市场调研,9月出栏计划预计将增加8%,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在需求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供应的大幅增加将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从而限制猪价的上涨空间。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月环比下降1%以上,这将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产能去化正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10月猪价或现阶段性反弹,目标价有望达到14.5-15元/公斤。因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意味着未来生猪的出栏量将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从而推动猪价上涨。
 
  (二)中期(3-6个月):产能去化与消费复苏赛跑
 
  从中期的3-6个月来看,生猪市场将迎来产能去化与消费复苏的关键时期,两者之间的赛跑将决定市场供需格局的走向。随着冬季腌腊需求的启动,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腌腊是我国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在这个时期,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50万头以下,生猪市场的供应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意味着未来生猪的出栏量将相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从当前的“供过于求”逐渐转向“紧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亦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因素。二次育肥集中出栏可能会对市场供应造成冲击。若养殖户在前期进行了二次育肥,在冬季腌腊需求旺季集中出栏,将会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量突然增加,从而对猪价产生下行压力。进口肉增加也可能对市场造成影响。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进口猪肉的数量可能会增加。若进口肉数量大幅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对猪价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存在这些风险因素,但综合来看,预计2025年四季度生猪均价或回升至15-16元/公斤。这一价格回升,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善,也体现了市场对未来生猪市场走势的乐观预期。
 
  (三)长期启示:从周期博弈到价值竞争
 
  从长期来看,本轮生猪市场的调整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深刻启示,推动行业从传统的周期博弈向价值竞争转变。在本轮调整中,“成本为王”的生存法则得到了充分体现。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凭借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牧原股份的完全成本已降至13元/公斤,这一成本优势使其在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盈利。而中小散户则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现金成本高达16元/公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未来,生猪行业将加速分化。规模化企业将通过技术迭代,进一步巩固其成本优势。在基因育种方面,企业可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智能饲喂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精准投喂,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中小散户则需要转向特色养殖,寻求差异化生存。例如,发展土猪、有机猪养殖,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这些特色养殖产品,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从而为中小散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生猪产业正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阶段,迈向注重品质提升和价值创造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结语:在阵痛中孕育新周期
 
  2025年的生猪市场低谷,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出清,也是产业升级的倒逼机遇。当价格博弈让位于价值竞争,当政策托底转向生态重构,中国生猪产业正站在周期转换的十字路口。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摒弃“赌行情”的投机思维,回归“降本增效、敬畏周期”的本质,才能在新的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毕竟,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持续进化的能力。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