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鸡蛋价格上演“V型反转”!盈利回暖却藏隐忧,下半年走势关键看这两点

时间:2025-08-04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7月蛋价波动态势:从深度亏损至微利,旺季前期呈现分化特征
 
  (一)触底反弹:单月实现逆转式回升
 
  7月的鸡蛋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反转态势。7月9日,全国鸡蛋均价跌落至年内最低水平,达2.50元/斤,相较于年初高点跌幅高达43.69%,单斤亏损达0.72元,超60%的养殖户陷入深度亏损状态,部分中小散户甚至产生退养意向。然而,高温天气成为关键转折点,河南、山东等主产区蛋鸡产蛋率下降15%,大码蛋供应趋紧,加之贸易商看涨情绪升温,在短短两周内,蛋价迅速攀升至7月23日的3.31元/斤,不仅回升至成本线(3.25元/斤),更实现单斤微利0.06元,行业暂时脱离困境。
 
  (二)区域分化:南方活禽区价格领涨,北方冻品区面临压力
 
  市场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格局。在广东、福建等活禽消费区域,受潮汕地区火锅餐饮备货影响,黑棕蛋价格突破3.5元/斤,较北方溢价20%;而在河北、山东等冻品主产区,由于屠企库存高企(超60%),均价维持在3.0-3.2元/斤,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产地价低于销区价”的价格倒挂现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超冷鲜肉销量增长8%,表明消费端正通过降价促销手段刺激需求。
 
  二、盈利表象下的潜在隐患:产能去化进程受阻
 
  (一)存栏量再创历史新高,供应压力难以缓解
 
  随着7月蛋价反弹,本应加速淘汰的老母鸡成为养殖户眼中的优质资产。根据卓创资讯数据,7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预计达13.52亿只,8月将增至13.59亿只,连续三个月刷新历史高点。在产能去化关键时期,养殖户淘汰老母鸡的积极性因短期盈利回暖而显著降低。截至7月第四周,全国老母鸡出栏量环比减少11.10%,500日龄以上老鸡占比达35%,大量低效产能滞留市场。这种“弱盈利-缓淘汰-高存栏”的负向循环,从根本上限制了蛋价的上行空间。正如河南养殖户老张所言:“前几个月亏损严重,现在刚回本,不舍得卖鸡,再养养或许还能多盈利。”这种心态在行业内较为普遍,致使产能去化进程停滞。
 
  (二)补栏热情高涨,远期供应压力增大
 
  尽管7月蛋鸡苗价格因高温回落至3.8元/羽,但山东、河南等地大厂苗价仍逆势上涨2%,显示部分养殖户对后市仍持乐观预期。据Mysteel调研,6月全国蛋鸡苗销量环比增长5%,若按4个月育成周期推算,11月前后将迎来新一批产蛋高峰期,届时存栏量或突破14亿只,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风险。有业内人士担忧:“当前补栏热情过高,一旦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明年上半年蛋价可能再次大幅下跌。”这种盲目扩张行为,无疑为行业发展埋下隐患。
 
  三、下半年蛋价走势:成本与需求的双重影响
 
  (一)成本端:豆粕玉米价格走势分化,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成本端是影响下半年蛋价走势的重要因素。根据卓创资讯《2025年蛋鸡行业半年度报告》,豆粕价格受南美供应偏紧及国内养殖需求支撑,预计将呈震荡上涨态势;而玉米价格因新粮上市,大概率先涨后跌。综合来看,单斤鸡蛋饲料成本均值预计达到3.06元,较上半年环比涨幅8.9%。这意味着3.0元/斤将成为蛋价的强支撑位,一旦跌破该区间,超40%的养殖户将再度陷入亏损,进而促使行业加速去产能。山东饲料企业负责人李总分析:“玉米价格在新粮上市前因供应偏紧而上涨,但10月新粮集中上市后,价格可能回调;豆粕则受南美大豆减产预期影响,价格易涨难跌,整体拉高了下半年饲料成本。”
 
  (二)需求端:“旺季不旺”与“高位时段延长”并存
 
  需求端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8月后,市场将迎来多重利好因素。短期内,8月底中小学开学、中秋前食品厂备货(如月饼馅料采购),预计将拉动月均需求增长10%,蛋价或冲高至3.5-3.8元/斤;中期来看,9月商超、电商启动国庆备货,终端需求维持高位,叠加“双11”“双12”促销活动,11-12月需求或出现二次回升;但长期来看,猪肉(13.89元/公斤)、鸡肉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将分流部分家庭消费,限制蛋价突破4.0元/斤的持续性。正如广东食品厂负责人王总所言:“中秋月饼生产对鸡蛋需求确实较大,但我们也在尝试用植物蛋白替代部分蛋液,以控制成本。”这反映出在替代品竞争下,蛋价上涨空间仍受到限制。
 
  四、后市展望:区间震荡为主,两大节点决定价格走向
 
  (一)短期(8-9月):反弹有上限,回调有支撑
 
  展望8-9月,在供应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蛋价难以重现2024年同期的暴涨行情。预计价格将在3.0-3.8元/斤区间震荡,其中8月中旬受中秋备货拉动,蛋价有望冲击3.5元/斤以上,但需警惕9月上旬备货结束后的回调风险。养殖户应抓住中秋备货时机,及时淘汰500日龄以上老鸡,避免压栏导致疫病风险;贸易商可采取“逢低建库、逢高减持”策略,规避高温高湿天气下的存储损耗。广东贸易商林老板分享经验:“去年中秋前我提前囤了50吨鸡蛋,结果节后价格暴跌,亏损十多万。今年我打算快进快出,不贪多。”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程度决定反转时机
 
  从中长期来看,产能去化程度是决定蛋价反转时机的关键因素。若9月后能繁母鸡存栏加速去化(月均降1.5%以上),叠加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导致被动去产能,2025年四季度蛋价有望突破4.0元/斤,迎来真正的市场复苏;反之,若行业陷入“缓淘汰-高存栏”的僵局,蛋价或在3.0-3.5元/斤区间长期徘徊,直至2026年春季新产能集中释放,市场才有望打破当前局面。正如行业分析师刘博士所言:“这一轮蛋价周期的底部可能比预期更长,只有产能去化足够彻底,市场才能真正复苏。”这需要养殖户、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引导行业理性发展。
 
  结语:在周期波动中探寻确定性
 
  7月的蛋价反转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却也暴露出行业“追涨杀跌”的短视行为。养殖户需摒弃短期投机心态,聚焦生物安全与成本控制,方能在市场波动中稳健发展;消费者则迎来3-3.5元/斤的性价比“黄金区间”,可关注商超促销的品牌蛋,实现品质与价格的平衡。
 
  蛋价的每一次起伏,都是产业链效率重塑的契机——从源头养殖到终端零售,每个环节都需重新审视成本结构与市场定位。唯有敬畏市场周期、尊重经济规律,才能在震荡中立足,实现蛋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支持:卓创资讯、Mysteel农产品、全国蛋价监测中心)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