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踩刹车”!猪价上涨在即!
在生猪市场,7月中下旬前,国内猪价呈现冲高回落的走势,受养殖端出栏节奏恢复,需求支撑不足,且,二育入场缺乏信心,猪价惯性回落,阶段性标猪下降近7.5%!进入下旬,随着养殖端抵触降价,二育零星入场,猪价逆势反弹,主流观点认为,猪价或将呈现理性回调的走势!但是,随着官方召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点涉及降体重,去产能,控二育,养殖端出栏增量,市场下行压力陡增,国内猪价重心再次转弱,猪价迎来“7元保卫战”,南北多地标猪跌破7元/斤!

据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全国外三元瘦肉型标猪价格出栏均价在14.17元/公斤,猪价下降0.01元,相比月初15.4元/公斤,猪价累计下降7.99%!猪价同比降幅达到了26.1%!
从市场反馈分析,在全国南北7个产区,在重点监测的28个地区,生猪市场呈现横盘整理的局面,猪价下跌“踩刹车”,市场看涨情绪略有转强,短暂猪价或有报复性上涨的机会!其中,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与湖北以及河南地区14.15元/公斤,生猪报价普遍在13.3~15.5元/公斤!
其中,在传统产销市场,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屠企报价稳中偏弱,黑吉辽地区报价在13.9-14.05元/公斤,山西以及河北地区报价在14.05-14.3元/公斤,陕甘地区报价在13.85元/公斤!在南方市场,西南、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川渝报价在13.35-13.55元/公斤,云贵地区报价在13.3-13.85元,山东以及安徽报价在14.35-14.4元/公斤,江浙地区报价在14.45-14.65元,河南报价在14.15元/公斤,湖南报价在14元,两广地区报价在13.95-15.5元/公斤!

由此来看,7月26日,猪价跌势转弱,市场下跌范围减少,降价幅度收窄,部分地区,屠企报价止跌上涨!目前,生猪市场多空交织,市场底部支撑较强,短暂猪价或有偏强的机会!
此前,受官方调控影响,集团猪企积极降产能,规模猪企减重出栏现象增多,且,需求承接不足,猪肉购销处于淡季,猪价重心下移,标猪报价触底14.17元/公斤!不过,从最新反馈显示,此番猪价下跌或将后劲不足,短暂猪价或有“翘尾”的走势,猪价上涨的支撑分析如下:
一方面,生猪价格重心下移,南北地区,多地标猪报价跌破14元/公斤,西南部分报价跌至13.3元/公斤,养殖端低价给猪意愿减弱,月末在即,部分养殖户惜售情绪转强,生猪供应略有缩量!尤其是,本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减少,月内降重增量积极,月末,集团猪企出栏压力减轻,部分头部猪企有一定缩量挺价的操作;

另一方面,基于官方政策调控,市场对于猪价前景乐观,目前,多地标猪报价跌破14元/公斤,二育对于中大猪前景仍有看涨情绪,二育逢低入场增多,这也缓解了供应压力!
因此,在多空博弈下,受情绪变化,市场看涨情绪转强,抵触降价心态有所升温,个人预估,月末,猪价或将呈现“翘尾”的走势,猪价或有偏强的机会!
2025上半年猪肉产量大揭秘:增长背后的产业密码
一、开篇:数据引关注
2025年上半年,全国猪肉产量达3020万吨,这一数据与生猪产业的现状及趋势紧密相关,对市场动态、经济走向亦产生深远影响。自2021年以来,上半年猪肉产量突破3000万吨的情况仅有两次,2025年上半年为其中之一,同比增幅1.3%,延续了一季度1.2%的增长态势,实现量质齐升。该数据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养殖户、经销商及分析师纷纷对其在未来猪肉市场中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二、产量增长:供需两端看变化
(一)供给端:产能与效率双提升
从供给端分析,猪肉产量增长得益于产能释放与效率提升的双重驱动。生猪出栏量的温和增长为产量增长提供了基础支撑。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36619万头,同比增长0.6%,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同比下滑趋势,标志着行业开始复苏。
养殖效率的持续优化至关重要。以四川等地数据为例,猪肉产量增速(3.1%)显著快于出栏增速(1.0%),反映出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等核心指标的提升,即母猪繁殖能力增强,养殖效率得以提高。
规模化养殖占比进一步提高,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管理,精准掌控猪只生长情况;实施精准营养调控,保障猪只健康生长;优化疫病防控体系,降低猪群患病风险。这些举措推动全行业料肉比下降至2.8:1以下,较2021年改善约10%,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
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4043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7%),为后续产能释放提供了有力保障。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基础,其稳定存栏确保了猪肉的稳定供应。
(二)需求端:韧性与升级共作用
需求端呈现“总量稳定、结构分化”的特征。尽管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收窄,但猪肉作为基础消费品,刚性需求依然稳固。
预制菜、调理品等深加工产品需求增长显著,推动猪肉消费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因便捷性受到消费者青睐。餐饮渠道对300-400公斤大体重猪的需求占比提升至18%,较2023年增加5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性变化在不显著增加出栏量的前提下提升了猪肉产出效率,体现了消费升级对猪肉产业的影响。
三、存栏出栏:周期波动中的复苏
(一)生猪出栏:弱复苏的态势
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数据表明行业进入弱复苏周期。产能去化接近尾声,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能繁母猪经历12个月的产能调减,累计减少约120万头,但降幅逐月收窄,避免了产能的大幅下滑。
当前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较2024年11月的高点减少37万头,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的上限,预示未来6-8个月生猪出栏量将保持温和增长。
养殖主体行为趋于理性化。在行业“反内卷”趋势下,头部企业率先调整,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以下,同时减少向二次育肥户的仔猪供应,有效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6月份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8%,预示7-8月出栏量将减少约300万头,对猪价形成短期支撑。
(二)生猪存栏:动态平衡的格局
2025年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呈现“同比增、环比稳”的特征,反映出行业在周期底部的观望心态。存栏结构正在深度调整,能繁母猪占比9.5%,较2024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而三元杂育肥猪占比上升至65%,显示养殖主体更倾向于灵活调整产能。
区域层面的结构变化明显。河南、山东等主产区通过淘汰低产母猪,将能繁母猪PSY提升至26头以上;西南地区则通过增加商品猪存栏满足本地消费需求。
季节性波动与市场预期相互叠加影响存栏量。一季度末存栏环比下降2.4%,主要受春节前集中出栏和疫病防控影响;二季度环比回升1.7%,是养殖户对下半年消费旺季的预期反应。
二次育肥存栏占比从一季度的12%降至8%,反映出市场对后市价格上涨空间的谨慎态度,避免了因过度压栏导致的价格踩踏事件。
区域产能进行差异化配置。东北地区存栏量同比下降3.5%,但通过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本地猪肉自给率提高至110%;华南地区存栏量同比增长4.2%,依托消费市场优势形成“销区补栏、产区出栏”的新分工模式。这种区域产能再平衡降低了跨区域调运成本,增强了市场供应的抗风险能力。
四、母猪存栏:政策调控下的平衡
(一)政策框架:迭代与升级
2025年二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同比微增0.1%,处于正常保有量的103.7%,标志着产能调控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2024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扩大了绿色区间范围(92%-105%),使其更符合当前养殖效率提升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实际需求。
当前存栏量较2024年3月的高点下降2.9%,但通过PSY提升(较2021年提高2.3头),实际产能供给能力并未显著减少,体现了政策调整对行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避免了产能的过度扩张或收缩。
(二)产能质量:优化与提升
在产能数量调减的同时,质量提升成为重点。二元母猪占比从2022年的68%提升至82%,头均年产断奶仔猪数增加1.8头,种猪更新率提高至40%,推动商品猪瘦肉率提升2个百分点。
这种“质升量稳”的转变,使行业在同等存栏水平下可多提供约8%的猪肉供给,满足了市场对猪肉品质和数量的需求,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力。
(三)市场政策:协同与调节
尽管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但行业已形成“预警响应-产能调整-市场出清”的良性循环机制。当存栏量触及绿色区间上限时,通过发布产能过剩预警、引导头部企业调减能繁母猪等措施,避免市场过度反应。
这种“预调微调”模式较2019年的行政干预更具市场化特征,有效平滑了周期波动幅度,为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未来展望:机遇挑战并存
(一)短期价格:波动中的预判
预计7-8月生猪出栏量减少约300万头,南方腌腊需求提前启动,对猪价形成支撑,猪价有望回升至15.5-16元/公斤。然而,二次育肥存在不确定性,若集中出栏,市场猪肉供应增加,猪价可能回调。若9月中大猪存栏占比超过15%,四季度猪价可能回落至14元/公斤以下,二次育肥动态对短期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二)中长期挑战:风险需警惕
从中长期看,生猪产业面临诸多挑战。成本压力方面,虽然当前饲料价格处于低位,但全球粮食供应链复杂,自然灾害、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饲料价格上涨,且环保投入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全行业完全成本将回升至14.8-15.2元/公斤,盈利空间压缩。
疫病风险不容忽视,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等疫病仍呈散发态势,中小散户因资金和技术薄弱,生物安全漏洞较多,易受疫病影响,一旦爆发,养殖户将遭受惨重经济损失。
消费替代改变市场格局,禽肉、牛羊肉凭借价格优势和独特口感,吸引更多消费者,年轻群体对植物基蛋白的接受度提高,猪肉消费占比预计将从60%降至58%以下。
(三)产业升级:路径在探索
面对挑战,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技术驱动是关键,加快智能化养殖设备普及,推广无人饲喂技术和精准环控技术,目标在2027年前将PSY提升至28头以上。
产业链整合势在必行,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端延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稳定原料供应,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冷鲜肉占比至45%。
区域协同至关重要,优化“南猪北养”布局,在东北地区建设10个千万头级生猪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降低区域供需错配风险,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六、结尾:行业发展的思考
2025年上半年生猪产业呈现“产量增、出栏稳、存栏优、母猪调”的特征,是行业从深度亏损周期向温和复苏周期过渡的重要标志。当前能繁母猪存栏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为下半年市场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
但行业发展仍存在产能去化不彻底、二次育肥反复等潜在风险。从业者需持续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养殖效率,完善市场调节机制。未来6-12个月是验证行业复苏成色的关键期,从业者应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变化、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和消费需求趋势,在成本控制与产能调整中把握结构性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猪肉的优质、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