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猪市大揭秘:上市猪企的狂飙与挑战
时间:2025-07-22
来源:现代畜牧网
猪企销量大比拼,市场格局生变
近日,23家上市企业2025年6月生猪销售情况正式发布。据博亚和讯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这23家上市企业累计销售生猪1.08亿头,同比增长31.86%,增长态势显著。
从具体企业表现来看,正邦科技、立华股份、东瑞股份等企业生猪出栏量实现了较去年同期翻倍的高速增长。以正邦科技为例,2025年上半年生猪销量达357.66万头,同比增长125.04%,其中仔猪出栏200.6万头,同比增长128.19%;商品猪出栏157.06万头,同比增长121.15%,生猪养殖业务实现收入40.77亿元,同比增长134.59%。立华股份同样在养殖业务上取得显著成效,肉猪出栏量与销售收入均大幅提升。
中粮家佳康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比增长83%,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巨星农牧、正虹科技同比增长70%-75%,牧原股份、神农集团同比增长40%-45%。作为行业巨头,牧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共销售商品猪3839.4万头、仔猪829.1万头、种猪22.5万头,商品猪销售收入累计达708.68亿元,且成本控制成效显著,养殖成本从年初的13.1元/公斤逐月下降至6月的12.1元/公斤。
上述数据表明,生猪养殖行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头部企业凭借自身优势,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部分原本处于行业中等水平的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与战略调整实现快速增长,成功跻身前列,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
营收背后的量价博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收情况是衡量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2025年上半年,18家上市猪企(不含牧原股份、中粮家佳康、巨星农牧、傲农生物、新五丰)生猪销售收入达到862.24亿元,同比增长18.65%。这一增长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因素。
据博亚和讯监测,上半年生猪均价为14.85元/kg,同比下降3.33%,表明猪企卖猪单价降低。然而,销售收入仍能实现增长,关键在于“量”的提升。这些企业通过扩大养殖规模、优化养殖效率等手段增加了生猪出栏量,成功实现以量补价。例如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翻倍增长,尽管单价有所下降,但凭借庞大的出栏数量,销售收入仍实现大幅增长,类似于超市商品打折促销,虽单个商品利润减少,但销量增加使得总体销售额上升。
仔猪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若将生猪市场比作广阔的海洋,仔猪业务则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仔猪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生猪行业的突出亮点。
中小养殖户的快速退出是这一现象的重要诱因。随着环保政策收紧、非洲猪瘟等疫病影响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众多中小养殖户难以承受成本与风险压力,纷纷退出市场。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已达70%,大量中小养殖户离场。
中小养殖户退出留下的市场空白,被放养模式的强势崛起迅速填补。新型放养模式以轻资产、专业化经营为核心,与传统“公司+农户”模式不同,更加注重养殖效率与技术升级,对优质仔猪需求极为旺盛。仅成立一年的硕禾(青岛)畜牧养殖有限公司,2025年一季度育肥放养存栏已达50万头,全年出栏量预计超100万头,扩张速度惊人。
头部猪企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凭借自身标准化繁育体系,为市场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仔猪,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以牧原股份为例,近两年其仔猪销售数据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6月份,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701.9万头,其中仔猪132.3万头,仔猪销售占比18.8%;上半年共销售商品猪3839.4万头,仔猪829.1万头,仔猪占比21.6%,今年上半年仔猪销售量远超2024年全年的565.9万头(2024年仔猪销售占比7.9%),2023年全年仔猪出栏总量仅为136.7万头,占销售总量的2.1%。短短两年半时间,牧原仔猪销售占比从2.1%跃升至21.6%,直观反映出其对放养市场崛起的精准迎合。
从盈利角度分析,仔猪业务已成为企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在养殖利润承压的背景下,仔猪行情却持续向好。2024年8月以来,生猪均价从21元/公斤跌至14.45元/公斤,自繁自养与外购仔猪育肥均面临利润收缩,但仔猪业务能使企业规避生猪育肥环节的价格波动风险,通过快速周转的仔猪业务补充现金流,实现经营平衡。
六月表现:销量与收入的波动分析
2025年6月作为上半年收官之月,23家上市猪企当月合计销售生猪1856.69万头,环比增长1.65%,同比增长42.86%,同比增长幅度显著,反映出整个行业在市场需求、养殖规模等方面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在销售收入方面,20家上市猪企(不含中粮家佳康、新五丰、傲农生物)2025年6月生猪销售收入达到273.25亿元,但环比下降0.97%;18家上市猪企(不含牧原股份、中粮家佳康、新五丰、巨星农牧、傲农生物)6月生猪销售收入为137.84亿元。销售收入环比下降与生猪价格波动密切相关。6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4.22元/公斤,较5月的14.56元/公斤下降0.34元/公斤,降幅约为2.34%。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14.08元/公斤,环比下降3.03%;温氏股份毛猪销售均价14.39元/公斤,环比下降1.98%。价格下降直接导致销售收入减少,尽管销量有所增长,但价格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销量和收入波动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供应端来看,部分企业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母猪繁殖率等方式释放产能,增加生猪出栏量,如牧原股份通过精准的生产经营规划和生产效率提升,6月销售商品猪701.9万头,环比增长9.6%。而另一些企业则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出栏节奏,如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6月生猪销量环比下降,是为应对市场变化,避免在价格较低时大量出栏导致收益受损。从需求端分析,虽然整体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但季节因素对消费存在一定影响。夏季天气炎热,消费者对猪肉需求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企的销售收入。
年度目标进度:企业分化与策略调整
上半年对于上市企业而言,是完成年度出栏目标的关键阶段。博亚和讯统计的17家上市企业上半年共出栏生猪约10091万头,按年度最低出栏目标计算,完成度接近50%,整体出栏进度较为平稳,但企业间存在明显分化。
温氏股份、中粮家佳康完成度已超50%,表现突出。温氏股份凭借多年养殖经验和成熟养殖体系,上半年出栏生猪1793.19万头,完成年度最低目标的54%,其在养殖技术创新、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投入,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率,为完成年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中粮家佳康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上半年出栏生猪447.85万头,完成度达到58%,从饲料供应到生猪养殖再到终端销售,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保障了生猪出栏的稳定性和质量。
牧原股份、德康农牧、大北农、巨星农牧、神农集团等多数企业完成度在40%-50%之间。牧原股份出栏量虽高达3839.4万头,但因年度目标较高,计划出栏量较2024年新增839.8-1839.8万头,上半年完成度为47%,不过其在成本控制和产能扩张方面的优势,使其有望在下半年加快出栏节奏,实现年度目标。德康农牧上半年出栏生猪511.74万头,完成度45%,不断优化养殖布局,积极拓展市场。大北农上半年出栏生猪383.47万头,完成度44%,通过加强与养殖户合作,提升养殖技术服务水平,下半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巨星农牧、神农集团等企业也在各自区域和市场发挥优势,不断调整策略,努力完成年度目标。
完成度的差异对企业后续策略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完成度较高的企业,如温氏股份和中粮家佳康,下半年可适当调整养殖节奏,更加注重养殖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投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例如,温氏股份可利用品牌优势拓展高端猪肉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中粮家佳康可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份额。而对于完成度较低的企业,如金新农、立华股份等,下半年需加大养殖力度,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出栏效率。金新农可通过引进先进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母猪繁殖率和仔猪成活率;立华股份可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行业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在市场供需、成本控制、政策影响等多方面呈现复杂发展态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市场供需角度分析,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人口增长,对猪肉的刚性需求将保持一定增长态势。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居民对猪肉的消费能力和意愿相对较高,为生猪养殖行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行业产能调控成为关键因素。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尽管政策引导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但产能去化的速度和程度存在不确定性。若产能去化不彻底,未来市场供应过剩风险依然存在,将对猪价形成较大下行压力;而产能去化过度则可能导致市场供应短缺,引发猪价大幅上涨,影响市场稳定。
成本控制是生猪养殖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主导地位,约占总成本的60%-70%。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气候变化、贸易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例如,国际主要粮食生产国气候异常导致粮食减产,会直接推高玉米、豆粕价格,增加养殖企业成本。此外,人力成本、环保成本、疫病防控成本等也在不断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养殖企业为吸引和留住员工,不得不提高薪酬待遇,导致人力成本逐年增加。环保政策日益严格,要求养殖企业加大在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方面的投入,以减少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疫病防控方面,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威胁依然存在,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疫苗研发、防疫设备购置和疫病监测等工作。对于企业而言,降低成本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牧原股份通过构建完整产业链体系,实现饲料自供,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同时不断创新养殖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单位养殖成本;温氏股份则通过优化养殖模式,加强与养殖户合作管理,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损耗,有效控制成本。
政策影响在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生猪养殖行业的政策调控力度,旨在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政策层面提出的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措施,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限制产能扩张可避免行业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保持市场供需平衡;降低生猪出栏均重有助于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缓解供应过剩压力,同时降低养殖成本;限制二育可减少市场投机行为,使猪价回归正常供需基本面。国家还通过启动冻肉收储等方式调节市场价格,当市场猪价过低时,收储冻猪肉减少市场供应量,稳定猪价;当猪价过高时,投放储备肉增加市场供应,平抑价格。这些政策措施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政策环境,但企业也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政策要求。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生猪养殖行业也迎来新的机遇。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智能化设备,企业可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控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为生猪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健康水平。利用传感器和大数据技术,还能实时监测生猪生长状况、进食量、运动量等信息,及时发现疾病和异常情况,实现精准养殖和疫病防控。例如,一些企业采用智能养殖系统,通过自动投喂设备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喂饲料,不仅提高饲料利用率,还减少人工成本。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是行业的重要机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规模化养殖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单位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大型企业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产业链延伸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生猪养殖企业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优化自身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