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5年7月19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5-07-19
来源:综合报道



猪价下跌7.5%,7月要“下跌”到月底?


  时光飞逝,7月渐入中下旬,在国内生猪市场,近期,猪价呈现“单边”下跌的走势,自7月初猪价回升至15.4元/公斤,最近半月时间,市场呈现趋势下降的走势!不过,随着猪价重心下移,购销情绪略有分歧,猪价进一步下降空间或将有限,进入下旬后,猪价或有恢复上涨的机会!具体分析如下:

  据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全国外三元标猪均价14.24元/公斤,猪价环比昨日下降0.09元,相比月初累计下降1.16元,猪价跌猛了,月内冲高回落,猪价累计下降7.5%!

  从分区了解,在全国重点监控的28个地区,在南北7个生猪产区,猪价又是“绿油油”,但是,降价幅度略有收窄,其中,山西地区猪价呈现止跌上涨的走势!目前,全国生猪均价与山西地区14.25元/公斤相近,低价区,西南部分报价跌至13.45元/公斤,高价地区广东报价跌至15.55元/公斤!

  具体来看,在北方市场,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生猪报价稳中偏弱,下跌0.05-0.2元/公斤,生猪均价在13.55-14.45元/公斤,西北报价全面跌破14元/公斤,而在黑吉辽地区报价在14.15元/公斤!

  在南方市场,西南、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屠企报价大部下跌,主流降价幅度在0.05-0.2元,川渝报价跌至13.55元/公斤,云贵报价跌至13.45-13.8元/公斤,山东以及安徽报价在14.5-14.65元,江浙地区报价14.85-15元,河南报价在14.4元,两湖地区报价跌至13.95-14.2元/公斤,在华南地区,两广报价在13.65-15.55元/公斤!

  由此来看,7月19日,猪价延续下降的基本面,南北地区,猪价大部下跌,部分北方地区猪价企稳现象增多,零星报价有一定上涨的现象,市场多空并存,看涨以及看跌情绪升温!

  据悉,近期,生猪市场呈现趋势下降的走势!关键在于生猪购销呈现错配的基本面!

  一方面,在需求端,受高温天气,鲜品猪肉消费处于低谷,近期,内销市场,农村集市白条出货不畅,城市批发市场剩货现象较多!由于经济大环境以及高温天气,居民饮食习惯改变,替代消费增多,猪肉需求缺乏积极性,主流屠企以订单开工为主,对于猪源需求承接略显不足!

  另一方面,近期,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养殖端出栏意愿偏强,尤其是,高温天气下,生猪食欲不振育肥增重节奏减慢,且,受料肉比不佳,成本支出增多,养殖端存在加快出栏的操作,部分头部猪企有一定减重增量出栏的操作!

  因此,在多空博弈下,国内猪价显著下降,月内,市场呈现惯性下降的走势!不过,随着猪价重心下移,月末在即,市场或有一定支撑!一方面,猪价重心回落,养殖利润收窄,养殖端抗价心态或将转强,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减少,挺价控量意愿或将增加,供应压力或将减轻!另一方面,随着高温减弱,消费边际利好或将逐步改善,下游市场或有一定抄底心态,部分二育仍有逢低入场的机会!

  因此,在多空博弈下,短暂猪价下跌或将持续,但是,由于养殖端存在缩量拉涨心态,猪价降幅或将逐步收窄,进入下旬后,市场存在“翘尾”的机会!


跌不停,猪价滑坡下跌!


  7月渐入中下旬,近期,国内猪价呈现显著下降的走势,虽然,本月初猪价触及15.4元/公斤,价格创下春节后的高点!但是,由于需求承接力度不足,且,二育入场信心减退,养殖端出栏积极性回升,猪价呈现滑坡下跌的走势!

  虽然,此前,北方地区,养殖端短暂有缩量拉涨心态,但是,由于炎热天气,需求跟进不足,主流屠企缩量收猪情绪较高,多空博弈下,猪价难以止跌,反而,市场恐慌心态有所加剧,猪价降幅有一定走扩的局面!昨日,国内标猪报价跌至14.33元/公斤,阶段性猪价降幅达到了7%左右!

  目前,在生猪合约方面,截至7月18日午间,国内近月方面,生猪09合约上涨160元/吨,涨至14145元/吨;生猪11合约上涨130元,涨至13635元/吨;生猪2601合约上涨100元,涨至13820元/吨!生猪合约价格上涨,主要受市场对于消费旺季猪价看涨信心略有增加,虽然,产能处于兑现阶段,但是,现货价格支撑尚存,养殖端对于猪价前景过度悲观心态有所改善!

  在生猪购销现状方面,目前,市场供需博弈激化;一方面,需求跟进承接不足,白条走货处于季节性低谷,高温以及潮湿的天气,居民肉类需求跟进不佳,学生放假,堂食采购减少,消费集中度下降,主流屠企白条出厂存在难度,受毛白价差收窄,屠企避免被动入库,缩量开工明显,市场对于猪源需求跟进不足!另一方面,近期,受猪价持续走弱,养殖端恐慌心态有所蔓延,散户以及集团猪企增量出栏,尤其是,高温天气抑制肥猪需求,市场减重出栏情绪较高,供应基本面宽松!不过,从最新反馈了解,北方地区,河南大厂有缩量拉涨的心态,市场情绪略有改善!

  据机构数据分析,受屠企调价收猪,预计,7月19日,外三元标猪报价下降0.09元,屠企报价回落至14.24元/公斤,不过,由于部分头部猪企缩量挺价心态有所转强,个人分析,未来1-3日,猪价有望止步下降,市场逐步呈现企稳的局面,倘若,养殖端进一步缩量挺价,进入下旬,猪价或有震荡偏强的机会!


未来一年,猪价走向何方?

 
  行业集中度与产能变化
 
  在过往数年间,生猪养殖行业历经深刻变革,行业集中度持续攀升成为其中极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回顾2020年,TOP10养殖企业的生猪出栏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2.26%;而至2024年,该比例已大幅跃升至25.49%,短短四年间增长13.23个百分点,增长态势极为迅猛。其背后,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兴起,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历经今年上半年的产能扩充,加之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养殖模式的持续转变,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分布亦呈现出向大型养殖集团倾斜的趋势。此变化使得中大型养殖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对整个生猪市场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行业巨头,其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每一次波动,均会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
 
  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生猪出栏量之间存在紧密的时间关联。通常情况下,前置10个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当前的生猪出栏量。即2024年9月-2025年8月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将直接对应2025年7月-2026年6月份的生猪出栏量。根据卓创资讯的监测数据,在该时间段内,除2024年9月外,能繁母猪存栏量整体呈震荡上升态势。预计2025年7-8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微增的可能性,到2025年8月份,存栏量与2024年9月份相比,预计累计增加9.09%。这清晰表明,未来一年生猪供应量将呈现出主线增加的态势。从市场规律来看,供应的增加往往会对行情产生利空影响,这无疑为未来的生猪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变数。
 
  均重及需求的季节性规律
 
  除产能数据这一关键因素外,生猪交易均重和屠宰量等指标,在生猪市场行情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先观生猪交易均重,其走势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在高温酷暑的夏季,受高温天气影响,生猪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放缓,体重相对较轻;而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气温降低,生猪食欲恢复,生长加快,体重逐步上升。春节所在月份,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大增,养殖户加快出栏速度,大体重生猪被大量消耗,体重随之下降;进入春季,生猪生长节奏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又开始慢慢增加。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虽不会改变生猪供应的长期趋势,但会在短期内影响生猪的供应节奏。
 
  具体到2025-2026年,2025年7-8月份,处于夏季高温期,生猪生长速度缓慢,养殖场的出栏计划也相对有限,生猪实际供应量可能会出现下滑,这对行情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相反,9-12月份,天气转凉,生猪生长速度加快,前期压栏的大体重生猪也会陆续释放,实际供应量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无疑会对行情产生利空影响。到了2026年1-6月份,生猪供应则呈现出先增后减再陆续增加的态势,背后原因涉及春节前后的出栏节奏变化、二次育肥等因素。
 
  再论生猪市场屠宰量,其季节性规律也十分显著。春节前,家家户户皆有储备猪肉的习惯,加之餐饮行业的需求大增;冬季腌腊旺季,南方地区制作腊肉、腊肠等传统美食,对猪肉的需求量猛增。这两个时段,屠宰量会达到高峰水平。而在其余时段,市场需求相对平淡,屠宰量则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从长期来看,屠宰量处于高位时,表明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旺盛,这对当月的行情有明显的支撑作用。然而,与供应因素相比,需求指标在多数时段的影响力度还是稍显偏弱。例如,当产能大幅增加,供应严重过剩时,即使需求处于旺季,猪价也可能难以维持高位。
 
  未来一年生猪价格走势
 
  综合上述提及的供需等多方面主流因素,未来一年生猪价格走势将呈现出较为独特的M型态势。这一走势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7-8月份,前期猪病的影响开始显现,生猪可出栏量会出现短时减少的情况。与此同时,夏季高温使得生猪生长速度变得缓慢,进一步限制了市场的供应。即便此时市场需求相对偏弱,但由于供应端的收缩更为明显,生猪行情仍存在上涨空间,有望出现该周期内的价格最高点。以2024年的夏季为例,部分地区因前期猪病导致生猪出栏量减少,尽管处于消费淡季,猪价依然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进入9-10月份,前期猪病的影响逐渐消退,产能开始释放,生猪供应显著增加。而在需求方面,虽然也在逐步增长,但供应的增幅远远大于需求增幅。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猪价有较大的下降压力,预计会出现年内的价格最低点。以2023年同期为例,当时随着产能的快速恢复,市场供应大幅增加,猪价持续走低,养殖户面临着较大的销售压力。
 
  11月份,市场需求陆续提升,尤其是对大体重生猪的需求增加,价格有所好转。在这种情况下,养殖端出于追求更高利润的考虑,可能会选择压栏增重,人为放缓生猪出栏节奏。这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减少,价格出现低位反弹。在以往的市场中,类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当市场对大体重生猪需求旺盛时,养殖户往往会延迟出栏,等待更好的价格。
 
  12月份,生猪市场迎来下半年的需求旺季,居民采购猪肉用于储备、制作腌腊制品的需求大增。在需求的强劲拉动下,猪价有上涨的动力。然而,年末也是养殖企业集中出栏冲量的时期,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猪价的涨幅。比如2022年12月,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出栏量大幅增加,猪价涨幅有限。
 
  到了2026年1月份,生猪市场处于2025年12月份的腌腊备货旺季及2月份春节备货旺季的过渡期,市场需求相对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市场行情变动空间相对有限。
 
  2月前半月,春节前的市场屠宰量会达到高峰,家家户户都在为春节准备猪肉,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养殖企业抓住这个时机,顺势提价出栏,导致节前猪价上涨。但春节过后,需求迅速回落,猪价也随之下降,月均价相比上月可能会出现上涨。
 
  3-6月份,二次育肥现象可能会再度出现。二次育肥户会在市场价格较低时购入仔猪或标猪,进行短期育肥后再出栏。这种滚动补栏、出栏的行为虽然不会像一些突发事件那样,对猪价形成快速拉高或拉低的作用,但在较长周期内,对稳定猪价起到了重要效果。在这期间,猪价预计会呈现出降后小涨再降的走势。
 
  在成本方面,饲料原料价格预计先低位运行后小幅增加。不过,从头均饲料成本来看,仍然处于低位水平,对养殖盈利的缩减影响有限。相比之下,猪价及生猪交易均重的变动对成本线的影响更为显著。2025年上半年,生猪自繁自养模式的理论成本线为13.12元/公斤,最高月份是1月份的13.25元/公斤,最低是4-5月份的13.04元/公斤,上半年成本线波动较小。根据猪价、成本、体重等多方面指标测算,未来一年自繁自养模式的理论成本线平均值为13.09元/公斤,高值为2025年8月份的13.20元/公斤,低值为2026年1月份的12.95元/公斤。综合来看,卓创资讯预计未来一年生猪养殖成本线会持续位于生猪价格之下,这意味着养殖端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不过,由于生猪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养殖户仍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以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
 
  养殖端的机遇与挑战
 
  从上述分析可知,未来一年生猪市场对于养殖端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先看机遇方面,成本线低于猪价,这意味着养殖端存在利润空间。只要合理控制成本,科学安排养殖计划,就能够在市场中获取盈利。政策层面,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不断出台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如养殖补贴、贷款贴息等。这些政策为养殖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2024年为例,某地区为了鼓励生猪养殖,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给予每头母猪500元的补贴,这大大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也是一大机遇,智能化养殖技术正逐渐普及,为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智能装备和健康管理技术,不仅可以实时监测生猪的生长状况、健康指标,还能根据数据分析精准调整养殖策略。这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饲料成本。像牧原股份,就凭借先进的智能养殖技术,实现了养殖成本的持续降低,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使得大型养殖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这些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中小养殖户也并非没有机会,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引入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样可以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比如一些中小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共同采购饲料、销售生猪,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
 
  当然,挑战也不容忽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头部猪企纷纷从规模扩张转向利润优先,市场份额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小猪企和成本控制不佳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危机。行业呈现出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中小散户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饲料成本的波动也给养殖端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虽然当前从头均饲料成本来看处于低位水平,但饲料原料价格预计先低位运行后小幅增加。一旦饲料成本大幅上涨,而猪价又没有相应提升,养殖利润将被进一步压缩。此外,市场供需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尽管从产能和需求规律上有一定的预判,但诸如突发疫病、极端天气、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发生突变,进而引发猪价的大幅波动。
 
  疫病防控依旧是生猪养殖行业的重大挑战,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行业。一旦疫病爆发,不仅会导致生猪大量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引发市场恐慌,导致猪价暴跌。而且,疫病的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需要养殖企业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能力建设。
 
  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养殖端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成本控制方面,持续探索精准饲料配比技术,利用物联网管理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优化融资方式,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资金链稳定。在市场策略上,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科学安排养殖规模和出栏时间,灵活运用期货等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加大在疫病防控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