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5年猪企大洗牌:出栏量背后的生死时速

时间:2025-07-17
来源:现代畜牧网



  一超多强格局初定
 
  近期,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显著动态。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TOP20上市猪企排行榜正式发布,此排行榜成为洞察猪市格局的关键依据。
 
  从排行榜来看,牧原、温氏、新希望稳居前三,处于头部阵营。其中,牧原股份出栏量高达3839.40万头,占TOP20上市猪企出栏总量的40.5%,在榜首位置优势明显,“一超多强”的格局进一步稳固。
 
  温氏股份出栏1793.19万头,同比增长24.75%,发展势头强劲。新希望作为老牌猪企,上半年出栏844.94万头,虽出栏量相比前两者略低,但在行业内仍占据重要地位。这三家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技术、资金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引领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方向。
 
  其他企业中,德康农牧跃居第四,上半年出栏511.74万头,同比增长27.10%,进步显著。大北农出栏383.47万头,同比增长34.64%,实现两位数增长,产能释放明显。头部企业的出色表现,使行业头部集中化趋势更加突出,进一步压缩了中小猪企的生存空间。在此背景下,探究这些猪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增长黑马的逆袭之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堪称“增长黑马”,表现格外突出。正邦科技、立华股份、东瑞股份等企业出栏量同比激增超100%,实现显著逆袭。
 
  正邦科技此前发展低迷,但在2025年上半年强势反弹,出栏量达到358.66万头,同比增长125.69%,增幅位居榜首。这得益于控股股东双胞胎集团的大力支持,双胞胎集团导入成熟的成本管控流程,在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等环节全方位助力正邦科技,还租赁其部分闲置猪场及饲料厂,盘活资产,降低闲置损失。正邦科技自身强化生产管理和成本管控,使整体生产成绩稳步提升,综合成本逐步下降,成功实现“量价齐升”,生猪养殖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立华股份凭借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和生产成绩的优化,养猪业务迎来爆发。2025年1-2月,其生猪出栏量同比增幅达196%,2月更是同比激增398%。5月份,肉猪销售收入创年内新高,实现量价齐升。公司不断优化养殖策略,提高养殖效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在生猪市场中崭露头角。
 
  东瑞股份同样表现出色,通过持续的产能扩张策略,上半年出栏量达到76.5万头,同比增长约116.16%。该公司计划在现有200万头生猪产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大100万头产能,积极进取的发展战略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这些增长黑马通过产能扩张、市场策略调整、成本管控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实现出栏量高速增长,在生猪养殖行业中开拓出新局面,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思路。其成功经验是否能被广泛复制,值得深入探讨。
 
  老牌巨头的挑战与抉择
 
  在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老牌企业面临着较大挑战。新希望、华统股份、傲农生物等企业出栏量出现负增长,在竞争中发展受阻。
 
  新希望作为行业老牌劲旅,2025年上半年出栏量为844.94万头,同比减少2.75%。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策略调整是关键因素之一,新希望可能在优化产能布局,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养殖效益和成本控制。当前市场竞争激烈,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单纯扩大出栏量不一定能带来更高利润。新希望此时调整策略,旨在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成本压力也是新希望面临的难题,饲料价格波动对养殖成本影响巨大,若不能有效控制饲料成本,企业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成本投入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生疫病,不仅会增加治疗成本,还可能导致生猪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规模与效益之间,新希望需努力寻找平衡,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一定出栏规模,以维持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这需要精准的市场判断、高效的运营管理和持续的技术创新。
 
  华统股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上半年出栏量同比减少19.88%。市场策略调整影响着华统股份,公司可能在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定位,重新规划养殖业务。成本压力也给华统股份带来沉重负担,饲料价格上涨、养殖场地租赁费用增加等,都使养殖成本不断攀升。为应对这些挑战,华统股份积极采取措施,优化财务成本、调整种系以降低仔猪成本、提高代养比例以间接降低环保成本等。公司还计划通过扩大经营活动现金流、利用定增资金偿还银行借款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财务状况。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尚待时间验证,华统股份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巨大压力。
 
  傲农生物上半年出栏量同比减少43.26%,受市场策略和成本压力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由于前期扩张过快,在市场环境变化时,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成本上升。傲农生物需尽快调整策略,优化产能结构,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逐渐被边缘化。
 
  这些老牌企业虽面临困境,但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市场渠道,只要能及时调整策略,有效应对成本压力,仍有机会重新崛起,其发展动态值得持续关注。如何破局,是这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销售收入的量价密码
 
  出栏量分析之后,销售收入成为衡量猪企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2025年上半年,18家上市猪企的销售收入合计达到1567.84亿元,这一数据与出栏量趋势紧密相关,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量价关系。
 
  牧原股份以708.68亿元的销售收入遥遥领先,稳居行业首位。其出色成绩得益于“规模效应+成本优势”的双重支撑。大规模养殖降低了采购成本,牧原在饲料采购等方面,凭借巨大采购量,能与供应商争取到更优惠价格,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化养殖设备的运用,精准控制养殖环境,提高了生猪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降低了疫病发生概率,减少了因疫病造成的损失。高效的管理体系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利润空间。
 
  温氏股份以312.64亿元紧随其后,德康农牧也达到100.23亿元,这些头部企业的销售收入同步增长,得益于出栏量的提升和价格的相对稳定。出栏量的增加直接扩大了销售规模,而稳定的价格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不同企业的增长逻辑存在差异。立华股份、东瑞股份等企业实现了“量价齐升”,收入大幅增长。立华股份通过优化养殖策略,提高了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成绩,实现出栏量高速增长。在市场价格方面,凭借优质产品和良好品牌形象,在市场上获得较高定价,实现销售收入大幅增长。东瑞股份同样通过产能扩张实现出栏量翻倍增长,在销售价格上,依托其在广东等地区的市场优势,以及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保持较高销售均价。
 
  正邦科技是“以量补价”的典型代表。2025年1-6月其销售均价略低于行业均价,但其出栏量同比增长125.69%,通过大规模出栏量,成功拉动收入增长。正邦科技在控股股东双胞胎集团支持下,积极进行产能扩张,优化生产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实现出栏量爆发式增长。即便价格处于劣势,也凭借规模优势,在销售收入上取得良好成绩。
 
  新希望、华统股份等企业的收入下滑,与出栏量负增长直接相关。新希望由于市场策略调整和成本压力,出栏量同比减少2.75%,直接导致销售收入下滑。华统股份出栏量同比减少19.88%,在价格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收入也出现负增长。这充分体现出在市场竞争中,规模与价格的双重压力对企业的影响。从销售收入维度,能够清晰洞察不同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市场竞争力,感受市场的动态变化。未来猪企在销售收入上的突破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销售均价的地域博弈
 
  生猪的销售均价一直是行业关注焦点,它不仅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还直接影响猪企的收入和利润。2025年上半年,16家上市猪企的销售均价走势波动明显,从1月的15.56元/公斤降至6月的14.31元/公斤,呈现“前高后低”态势。这是由于生猪市场产能持续释放,供应逐渐增加,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价格承压下行。
 
  在价格博弈中,不同企业的定价能力出现明显分化。东瑞股份和京基智农凭借区域市场优势,在销售均价上表现突出。东瑞股份聚焦广东等消费市场,作为供港活大猪前三大供应商之一,其产品主销地香港及广东地区,凭借严格的质量标准和优质产品品质,在市场上获得较高认可度,从而维持较高定价。即便在6月,其销售均价仍高于15元/公斤。京基智农布局深圳周边,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猪肉产品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价格优势。2024年7月,其育肥猪销售均价就达到19.77元/kg,在2025年上半年也保持较高价格水平。
 
  天康生物、克明食品等企业则面临均价低于行业均值的挑战。天康生物的生猪养殖业务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河南等地区。受供求关系影响,新疆地区的生猪销售价格通常较全国均价低一元左右,这直接拉低了公司的整体销售价格。克明食品或许由于产品定位或市场渠道等因素,在销售均价上也处于劣势。2025年6月,天康生物、克明食品的销售均价甚至跌破14元/公斤,这对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极大压缩。在价格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它们不仅要面对价格低于行业均值的困境,还要努力控制成本,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盈利。
 
  价格波动对不同企业产生了不同影响。牧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生猪均价为14.4元/公斤,虽低于东瑞股份、立华股份等企业,但凭借规模化成本优势,如饲料自给率高,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即便在价格相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实现收入高增长。温氏股份生猪均价14.6元/公斤,通过“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平衡了规模与成本,实现收入稳步提升。反观华统股份,上半年生猪均价14.7元/公斤,价格并不低,但由于出栏量大幅下滑,导致收入负增长。这充分表明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不仅要关注价格,还要注重规模与价格的协同发展。
 
  销售均价的地域博弈,展现了生猪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企业要在这场博弈中胜出,需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调整市场策略,才能在价格波动的市场中立足。未来猪企在销售均价上的变化趋势,值得持续关注和分析。
 
  未来猪企的破局之路
 
  展望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变革持续推进。头部集中化趋势将愈发显著,“一超多强”的格局可能进一步稳固。牧原、温氏等“千万头俱乐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将在市场中占据更大话语权。它们在技术研发、疫病防控、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投入和优势,是中小猪企难以企及的,这也使得中小猪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企业战略分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以量补价”与“量价齐升”这两种发展路径,代表着不同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和战略选择。正邦、立华等企业通过激进扩张,在短期内实现出栏量高增长,以此弥补价格下滑带来的利润损失。这种策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场份额,但也面临成本控制、市场风险等诸多挑战。东瑞、京基智农等企业则依托区域市场优势和产品溢价能力,实现量价协同发展。它们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价格持续承压的市场环境下,降本增效已成为猪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上半年TOP20上市猪企生猪均价下滑1.25元/公斤,这对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极大压缩。为应对这一挑战,企业纷纷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功夫。优化饲料配方,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调配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前预防疫病发生,减少因疫病造成的损失。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也成为行业趋势,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养殖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未来,“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格局将进一步深化。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优化发展策略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无法有效控制成本、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对于整个生猪养殖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行业的整合和升级,将推动生猪养殖行业朝着更加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稳定的猪肉产品。在未来竞争中,哪些企业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