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辉:畜禽产品市场繁荣背后的冷思考
时间:2025-07-15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李景辉,现任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长特别助理。
聚焦我国肉类畜禽产品的生产模式,主要有四类:
一是全产业链自营模式:企业掌控饲料、饲养、屠宰、加工全链条。此模式下,饲养环节禁用违禁化学品,屠宰环节每日对鲜肉进行生物安全检测,并可应客户要求进行化学残留检测。该模式食品安全保障度最高,但因投资巨大、养殖风险完全自担,所以占比很小。
二是“公司+农户”模式:商品代畜禽(鸡、猪等)由合作农户、农场饲养,公司提供种苗(如雏鸡、仔猪等)、饲料、兽药疫苗、技术服务,并监督兽药使用和疫病防控。然而,关键在于:公司若不每批对农户交付屠宰的畜禽进行检验检疫,则无法有效保证最终肉品的生物与化学风险安全。这类模式主导企业对此心知肚明,但每批检测的成本投入意愿则存疑。此模式目前占比最高,多数耳熟能详的头部企业均采用此模式。
三是单一屠宰场模式:企业仅从事屠宰,原料(毛鸡、肥猪)从市场收购。其显著风险在于:若无法做到每批检测,微生物超标和药物残留超标的风险极高。
四是肉类加工及餐饮连锁企业:其原料来源策略各异:部分企业严格从模式一、二的企业采购,并深度参与、管控供应链;部分则仅以价格为采购依据,风险意识薄弱。
综上,为保障国民食品安全,亟需推动产业模式升级:
头部企业:应着力打造或扩大全产业链模式,提升其市场占比。
“公司+农户”模式企业:必须建立屠宰环节全检制度,对进入屠宰环节的每批商品代畜禽实施每批检疫检测,将安全承诺落到实处。
下游食品及餐饮企业需建立优质优价采购机制,以市场机制倒逼上游质量提升,方能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担当。
单一独立屠宰场:需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施严格检疫检测,避免因食品安全问题招致法律制裁。
肉类加工厂及餐饮连锁企业:应扩大采购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将食品安全置于价格考量之上。采购定价应以优质安全产品的市场平均成本为基础,而非单纯追求低价。唯有如此,企业方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经营,真正履行其社会责任。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