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猪价保卫战:政策“组合拳”下的生猪养殖新变局

时间:2025-07-13
来源:现代畜牧网



  猪价低迷,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自2024年8月达到阶段性顶峰后,生猪价格呈急剧下跌态势,至今尚未止跌。曾经每公斤21元的高位价格,目前已大幅下降至14元左右。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2025年6月第2周,全国生猪出场价格降至14.45元/公斤,创下17个月以来的新低。这一价格走势对养殖户造成了严重冲击。
 
  与此同时,养殖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截至6月13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每头亏损2.9元,外购仔猪养殖利润亏损高达每头210.64元。养殖户期望通过辛勤劳作获取收益,然而当前却面临亏损困境,承受着巨大压力。
 
  猪价的持续低迷,不仅使养殖户经济受损,也给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繁荣的养殖场,如今笼罩着焦虑与担忧的氛围。养殖户们纷纷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场猪价寒冬究竟还会持续多久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政策“组合拳”全面发力
 
  面对猪价的持续低迷,国家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推出一系列稳定猪价的政策措施,为陷入困境的生猪养殖行业带来新的希望。
 
  限制产能扩张,调控行业发展节奏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产能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未来生猪的供应量。此次政策明确提出,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这一调控目标旨在从源头上控制产能的过度增长,防止未来市场供应过剩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能繁母猪对于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其数量的稳定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可以有效减少未来12-18个月(母猪生产周期)的生猪供应量,促使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恢复平衡。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当前低迷的猪价,也为未来生猪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降低出栏均重,促进供需再平衡
 
  除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外,政策还在引导养殖户降低生猪出栏均重方面加大力度。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鼓励养殖户提前出栏,减少市场上猪肉的供应量。
 
  降低出栏均重,一方面可直接减少市场上猪肉的供给量,缓解当前供过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较轻体重的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需的饲料和养殖时间相对较少,有助于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例如,一头出栏均重为120公斤的生猪,相较于130公斤的生猪,养殖成本可能会显著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殖户的经济压力。
 
  限制二育,规范市场秩序
 
  二次育肥一直是影响猪价稳定的重要因素。过去,二次育肥的投机行为常常导致市场供应出现异常波动,使猪价走势更加难以预测。数据显示,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会使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为稳定市场预期,政策明确限制二次育肥。这一措施直接打击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猪价的干扰,使猪价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以广东此前的调控实践为例,通过减少投机性压栏,成功避免了类似2024年5月单日猪价暴跌1.6元/斤的极端行情,为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冻肉收储,稳定市场价格
 
  在一系列政策中,冻肉收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均属于等量轮储,而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冻肉收储在市场供需失衡时能发挥调节作用,犹如市场的“稳定器”。当市场供大于求、猪价下跌时,通过收储冻肉,可以减少市场上猪肉的流通量,稳定市场价格;而在市场供应不足、猪价上涨时,则可以投放储备冻肉,满足市场需求,平抑物价。此次冻肉收储行动,不仅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增强了养殖户的信心,也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猪价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策效果初显与未来展望
 
  短期成效显著,市场积极响应
 
  政策的出台对市场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发了一系列正面连锁反应。5月30日,巨星农牧、湘佳股份等多只猪肉股强势涨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股涨幅均超4%。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政策效果的高度期待与坚定信心。
 
  各大企业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迅速采取行动。牧原股份明确表示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以实际行动支持政策的实施。同时,头部企业纷纷稳步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制定了详细的降重计划,计划在未来2-3个月的时间里将均重降至120公斤。这些积极举措为政策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影响深远,行业格局重塑
 
  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将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华安证券研报指出,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摆脱当前的亏损困境,实现正常盈利。这主要得益于政策对产能的有效调控,使得市场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为行业盈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2026年,生猪价格有望超出市场预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减,将直接导致未来生猪供应量的减少,而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这将推动猪价上涨。对于成本控制优秀的公司来说,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在行业格局方面,政策的实施将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那些成本高、管理粗放、生产力低下的小型猪企,在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加快退出市场或寻求被整合的机会。而大型养殖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将在行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对于生猪养殖从业者而言,当前的政策环境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控制养殖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对于投资者来说,生猪养殖行业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投资领域。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务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仅要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还要对企业的基本面进行细致考察,包括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市场份额、技术创新水平等关键因素。同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