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涨跌、成本起伏,生猪养殖行业风云变幻几何?
时间:2025-07-12
来源:现代畜牧网
猪企半年报:价跌利增,成本分化显著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进程中,2025年上半年已落下帷幕,一场围绕成本与利润的格局演变逐渐清晰呈现。7月7日晚间,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多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相继披露6月销售数据,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也随之揭晓。
一、企业业绩概览
(一)牧原股份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的表现备受瞩目。2025年上半年,其累计销售商品猪3839.4万头,仔猪829.1万头,种猪22.5万头。其中6月销售商品猪701.9万头,同比增长58.35%,销售收入127.99亿元,同比增长27.65%,但销售均价为14.08元/公斤,同比下跌20.59%。从数据中可清晰看出,销量大幅增长的同时,销售价格却在下降。然而,成本下降成为关键转折点。年初至今,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逐月下降,5月份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这一成本降低不仅抵消了销售均价下降的负面影响,还扩大了利润空间。
(二)新希望
新希望在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售生猪844.93万头、生猪销售收入达到120.53亿元。6月份销售生猪133万头,销售收入为18.71亿元,商品猪销售均价下滑至14.18元/公斤,环比、同比分别减少2.81%、21.53%。同样面临销售均价下滑的情况,新希望通过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盈利水平。今年第一季度,新希望归母净利润为4.45亿元,同比大幅扭亏,“养殖成本持续改善”成为公司盈利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公司7月7日与投资者互动时披露,其在运营场线的近期肥猪完全成本约为13元/公斤,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三)东瑞股份
东瑞股份2025年上半年销售生猪76.50万头,同比增长116.18%,实现销售收入10.67亿元,同比增长71.71%。6月单月销售生猪13万头,销售收入1.66亿元,6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5.57元/公斤,与上月持平,上半年商品猪销售均价15.7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降6.50%。尽管销售均价有所下降,但销量的大幅增长以及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得东瑞股份在上半年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绩。
整体而言,与2024年同期相比,2025年上半年各家猪企销售均价均有小幅回落。但受成本下降的推动,当期盈利不降反升。仅以牧原股份为例,根据各月销售数据计算,公司上半年生猪销售均价为14.4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降0.76元/公斤,但成本则从上年同期的14元/公斤以上降至今年5月的12.2元/公斤。成本的显著下降,使得牧原股份上半年盈利增长态势明确。
不过,行业内部成本差异较为显著。“截至5月份,公司完全成本13.7元/公斤。”华统股份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这与牧原股份的成本差距达到1.6元/公斤,而部分养殖企业今年4月育肥猪完全成本更是超过14元/公斤。相应地,各家企业的利润率、预期盈利相差明显,这也必然会在后续披露的半年报分产品毛利率数据中得以体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已成为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而这也将是后续深入探讨的重点。
二、成本——养殖企业的生命线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犹如企业的生命线,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当下猪价处于相对低位波动的市场环境,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愈发突出。
(一)成本差异决定企业利润率
行业内部,各企业的成本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彼此之间的差距。以牧原股份为例,2025年5月其养殖成本已降至12.2元/公斤,在市场中具备成本优势。而华统股份截至5月份,完全成本为13.7元/公斤,与牧原股份相比,成本差距达到1.6元/公斤。东瑞股份4月份育肥猪完全成本更是高达14.8元/公斤。
这种成本上的差异,在企业的单位盈利和毛利率上体现得极为明显。根据5月的成本和销售价格估算,华统股份销售均价为14.5元/公斤,单位盈利为0.8元/公斤,对应毛利率为5.5%。同期牧原股份销售均价14.5元/公斤,单位盈利为2.3元/公斤左右,毛利率达到15.8%左右,领先华统股份约10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成本越低,企业的利润率越高,在市场竞争中就越占据主动地位。
(二)降本是复杂系统工程
降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较大,约占总成本的60%-70%,其中豆粕价格的波动对饲料成本影响显著。当豆粕价格上涨时,饲料成本增加,生猪养殖成本也随之上升;反之,豆粕价格下跌,养殖成本则会有所降低。例如,2025年初豆粕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众多养殖企业的成本压力骤增。
养殖模式也是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自繁自养模式虽然前期投入较大,对种猪基因改良、疫病防控体系要求更高,但长期来看,仔猪成本可降至较低水平,像牧原股份等大型企业多采用这种模式。而外购仔猪模式虽能通过市场灵活调整养殖规模,降低固定资产投入,但仔猪成本相对较高。此外,还有一些创新的养殖模式和策略不断涌现,如“区域联盟降本”“区域布局与资源整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
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样不容忽视。从养殖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积极性,到管理干部的管理策略和决策能力,都会对养殖成本产生影响。一些企业通过优化薪酬方案,激励员工提高养殖效率;通过加强人员选拔、培养与迭代,提升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整体养殖成本的下降。
甚至同一批次仔猪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细微差异,最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可能截然不同。这充分说明了降本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成本已成为衡量各家养殖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以及更高的经营安全边际。在未来的发展中,生猪养殖企业必须将降本作为核心任务,从各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三、猪价中期走势:迷雾中的分歧
在生猪养殖行业中,猪价的中期走势一直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当前市场对于猪价中期走势的看法存在明显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源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复杂性,还受到政策、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产能与猪价的复杂关系
猪价涨跌与产能去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负相关关系。当猪价处于高位时,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去产能的意愿也就相应降低。以2024年为例,5月到8月期间出现了阶段性上涨行情,国内生猪产能去化便出现了反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5月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触底回升,到11月时已经升至4080万头,较同年4月低点回升94万头左右。
母猪从产仔到仔猪出栏成为商品猪,这个周期通常在六到七个月。按照这个周期来推算,理论上国内供给压力最大的时期是2025年5月和6月。因为2024年5-1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会在2025年5-6月转化为大量的生猪供应。不过,此后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回落,下半年整体供需关系大概率会得到边际改善。国家统计局价格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旬国内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4.2元/公斤,较6月上旬价格小幅上涨。这一价格也已经十分接近2023年和2024年的年度低点,市场对于下半年猪价是否会出现明显反弹充满了猜测。
(二)机构观点与期货市场预期
目前,各家机构对于下半年猪价走势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华泰证券中期策略指出,短期养殖端降重出栏可能加速、行业库存或对应加速释放,三季度末及四季度供应压力或相应略有缓解,叠加9月前后逐步进入猪肉消费季节性旺季,下半年猪价表现有望超预期。然而,也有机构持有不同观点,认为下半年猪肉供给存在继续增长的可能,猪价难以出现明显反弹,整体波动幅度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远期价格曲线来看,期货市场对今年9月的猪价较为乐观,最新价保持在14.3元/公斤左右,对11月的生猪预期价格则仅为13.7元/公斤。这种价格预期的差异,也反映出市场对于猪价走势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二季度政策层面所带来的供需预期变化也不容忽视。近期有媒体报道指出,在减母猪、降体重、控二育的背景下,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从2021年7月产能去化周期开启以来,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最低值尚不过3986万头。若上述产能调减计划如期落地,行业供需关系有望进一步得到好转。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猪价就一定能够大幅反弹,至多100万头的产能下降空间限制了猪价的上行空间。在猪价保持低波动的情况下,养殖企业的盈利水平高低更多还是取决于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
四、行业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格局中,成本控制和猪价走势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成本控制已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猪价低位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利润率的多寡。像牧原股份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以及对饲料成本的有效把控,成功将成本降至行业领先水平,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而那些成本居高不下的企业,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猪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市场对于猪价中期走势存在分歧,但无论是乐观预期还是谨慎判断,都表明猪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波动。这种波动使得企业难以准确预测市场行情,增加了经营决策的难度。
展望未来,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规模化、集约化将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养殖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而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则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如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养殖模式等,来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智能化养殖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通过智能化设备,企业可以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控制、对生猪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从而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种猪改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有助于提升生猪的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持续降本增效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从饲料采购、养殖管理、疫病防控等各个环节入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要密切关注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政策的调整往往会对行业供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只有紧跟政策步伐,才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还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人才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机遇。只有那些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积极创新发展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