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风暴下 猪周期拐点倒计时
时间:2025-07-01
来源:现代畜牧网
调控风暴来袭
近期,生猪行业面临着政策调控的重大变革。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全国生猪生产调度会,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议明确提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将从当前的4038万头调减至3950万头,同时加强对出栏体重、二次育肥等环节的管控,旨在促进生猪市场的供需平衡,稳定猪价。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当前复杂多变的生猪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引起了养殖户、企业及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各方都在密切关注这场调控将如何重塑生猪行业的未来格局。
政策加码,细节剖析
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市场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的供应量。此次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038万头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这一调整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市场考量。
从生猪的生长周期分析,能繁母猪受孕后,经过约114天的妊娠期产下仔猪,仔猪再经过数月的育肥才能成为商品猪进入市场。因此,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会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后,对生猪的出栏量产生显著影响。当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意味着后续出生的仔猪数量也会相应减少,经过育肥周期后,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自然就会降低。
当前生猪市场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能繁母猪存栏量偏高,仔猪供应充足,导致生猪出栏量持续处于高位,市场供大于求,猪价受到抑制。通过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未来生猪的供应量,缓解市场的过剩压力,推动供需平衡的实现。这一举措有助于引导市场回归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出栏体重管控
设定115公斤为标准体重要求,这一措施精准针对市场痛点。在过去,部分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过度压栏,导致生猪出栏体重过大。这不仅造成了饲料资源的浪费,还使得市场上的猪肉供应结构不合理,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拉低了猪价。
从饲料转化率的角度来看,当生猪体重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重所消耗的饲料会大幅增加,而增重速度却逐渐放缓,饲料转化率降低。这意味着继续饲养大体重生猪,投入成本增加,但产出效益并未相应提高,对养殖户而言并不经济。同时,过大体重的生猪,其肉质和瘦肉率等指标可能受到影响,不符合当下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
降低出栏体重,能够优化市场上的猪肉供应结构,避免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当出栏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市场上的猪肉供应更加稳定、均衡,有助于稳定猪价,保障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一措施有助于实现市场供需的合理平衡,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二次育肥监管强化
将二次育肥行为纳入地方监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次育肥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部分养殖户盲目跟风进行二次育肥,在猪价上涨预期下大量购入仔猪进行育肥,集中出栏时,往往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突然增加,猪价暴跌,市场波动加剧。
加强对二次育肥的监管,能够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二次育肥的规模、数量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市场调控。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监管部门可根据掌握的二次育肥数据,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这一举措有助于稳定市场运行,保障整个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头部猪企,策略转变
扩产计划受阻
在生猪行业,头部猪企的发展战略备受关注。今年年初,不少头部猪企制定了宏伟的2025年扩产计划,试图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牧原股份计划商品猪出栏量达到7200-7800万头,温氏股份初步制定2025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约3300-3500万头,神农集团计划销售生猪320-350万头,且预计2027年突破500万头,重整后的正邦科技更是预计2025年销售生猪超过700万头。这些计划若顺利实施,各大猪企的产能将大幅增长,合计目标突破2亿头,生猪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政策的调整给这些扩产计划带来了挑战。农业农村部的调控政策促使头部猪企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在政策压力下,部分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扩产计划被迫暂停。原本计划新建的猪场项目,有的被搁置,有的直接取消;原本打算大量引进的种猪,数量也大幅减少。这些企业意识到,在政策调控背景下,盲目扩张产能可能带来巨大风险,不仅无法实现预期收益,还可能陷入产能过剩困境,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策略调整措施
面对政策压力和市场变化,头部猪企迅速调整策略。停售二育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牧原股份迅速响应政策,宣布关闭商品猪向二次育肥户的销售通道。这一举措虽短期内可能导致企业营收受到一定影响,据其内部文件显示,短期损失季度营收15亿,但从长远看,能有效避免后期价格崩盘的风险。
放缓母猪补栏节奏也是企业调整策略的重要方向。母猪补栏量的减少,意味着未来仔猪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减少,进而影响企业的生猪出栏量。企业通过放缓母猪补栏节奏,能够更好地控制产能,避免产能过剩。同时,企业将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现有猪场的管理和运营中,通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这些策略调整对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产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虽短期内产能扩张速度放缓,但能实现更稳健的发展,降低经营风险。通过优化产能结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于整个行业产能来说,头部猪企的策略调整有助于缓解市场的产能过剩压力,推动行业产能的合理布局。当头部猪企减少产能扩张时,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也会相应减少,从而促进市场供需平衡的实现。
猪价走势,短期与长期
短期反弹现状
自6月中旬以来,猪价呈现连续上涨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旬与6月上旬相比,生猪(外三元)本期价格14.2元/千克,环比上涨0.7%。这一价格走势背后,政策提振作用显著。
农业农村部的调控政策增强了市场信心。政策明确了调控方向和目标,让市场参与者看到了政府稳定猪价的决心和力度。养殖户原本因猪价低迷而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开始根据政策导向,合理调整养殖和出栏计划。
政策中的国储收储机制直接支撑了猪价。当市场猪价过低时,政府通过收储猪肉,减少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缓解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推动猪价上涨。这一市场干预手段有效促进猪价回归合理区间。
长期走势预测
从长期来看,在供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下半年猪价走势备受关注。当前生猪市场供需关系依然复杂,能繁母猪存栏量虽开始调减,但前期积累的产能仍需时间消化。不过,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逐步减少,未来生猪的出栏量也会相应降低,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
需求方面,随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临近,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通常会出现季节性增长。这些节假日是家庭团聚、聚餐的高峰期,猪肉作为常见食材,需求量会大幅增加。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品质和种类也有了更高要求,这也会对猪价产生一定影响。
分析机构普遍认为,下半年猪价仍有上行空间。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逐步调整,产能拐点有望于中秋国庆前后至年底之间出现。当产能拐点出现时,意味着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供大于求逐渐转向供需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猪价也将迎来更为明显的上涨趋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疫情的爆发可能影响生猪的养殖和运输,打乱市场供需节奏;饲料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养殖成本,从而对猪价产生间接影响。因此,虽然从大趋势上看,下半年猪价上行可能性较大,但市场变化仍需持续关注。
行业展望,未来关键
整体来看,生猪行业目前处于周期底部震荡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政策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或将加速猪周期拐点的到来。
未来几个月,产能变化与政策动向将成为决定行业走势的关键变量。产能变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其波动直接影响市场供需关系。我们需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实际调减情况,以及这一过程对仔猪供应和生猪出栏量产生的连锁反应。
政策动向则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引,政策的调整将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后续是否会出台新政策,现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只有准确把握产能变化和政策动向,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猪行业中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