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芝:中美关税博弈下,中国家禽产业如何韧性生长?
时间:2025-04-22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于爱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贸易预警救济委员会禽肉禽蛋领域首席专家。
连日来,美国政府单方面发起关税战,给正在遭受禽流感疫情冲击的美国家禽业带来重创。2024年第四季度因禽流感扑杀,美国2025年鸡蛋产量环比减少2%,禽肉供应同步下降1.5%,鸡蛋价格飙升领涨食品价格,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宏观经济面临衰退和通胀双重压力。美国一只手高举关税大棒,另一只手不得不向外求援鸡蛋,却遭欧洲国家拒绝,单边主义行径终究没端稳自己的饭碗。
美国针对中国不断实施关税升级,我国迅速反制并于4月1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上调至125%。关税调整涉及农产品、水产品等多个领域,其中鸡肉、猪肉、大豆等与养殖业密切相关的商品关税累计超过130%,曾经为特朗普投票的美国农民也沦为关税战的牺牲品。国际家禽产业正经历“疫病冲击—关税政策—产业升级”的三重变革,多种力量交织影响产业发展。中美关税博弈仍在持续,当前农产品关税税率已致双方农业上实质“脱钩”,中国家禽产业如何应对变局,把握机遇。在此分享三个观点:
观点一,我国家禽产业是一个高度内循环产业,最终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低,国内大市场是家禽产业发展的基本盘,因此,中美关税博弈对家禽产业影响不大。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禽蛋生产国,2024年禽蛋产量3588万吨(其中鸡蛋产量2480万吨),出口17.9万吨,仅占国内总产量的0.5%,且90%出口至港澳地区,鲜蛋无进口。对美出口仅有极少量的皮蛋、咸鸭蛋等加工品。
从鸡肉来看,2024年我国鸡肉产量2637万吨,出口77万吨,占国内产量的2.9%。近年来随着国内肉鸡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国际市场的进口依赖持续下降。进口鸡肉量从2022年的150万吨回落到2024年的100万吨以内,为98.73万吨,占国内产量的2.75%。从进口品类看,主要是鸡爪和鸡翅等副产品,调剂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并非刚需。
中美鸡肉贸易。2018-2020年中美经贸摩擦期间,我国对美进口鸡肉加征关税,提高了进口成本与价格。相应地,在贸易策略上,通过进口市场多元化不断地降低自美鸡肉进口。至2024年,我国鸡肉自巴西进口55.85万吨,占鸡肉进口的58%;自俄罗斯进口占13%;自美进口10万吨,占比仅为10.7%。我国向美国鸡肉出口不足1万吨,仅占我国鸡肉出口0.82%。因此,我国鸡肉虽存在一定的进出口,但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占国内产量均低于3%。就中美在鸡肉贸易上的链接而言,其关联度是非常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美关税博弈对国内家禽产业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内大市场的需求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观点二,中美关税博弈短期对国内家禽供应链稳定形成一定冲击,但供应链韧性提升与产业技术创新合力对抗冲击有底气。
家禽种业安全度高。育种技术取得新突破,自主培育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摆脱了对国外种禽依赖。我国实施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政府支持具有公益性的畜禽遗传品种改良,确保种源自主可控。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支撑”的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导向,围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和应用。培育新的蛋、肉鸡品种并不断迭代升级现有品种,持续夯实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我国自主培育的高产蛋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白羽肉鸡实现从无到有,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8%。在2022-23年美国、欧洲持续爆发禽流感疫情,蛋、肉种鸡国外引种一度停滞时期,国产品种对进口品种的替代上升,进一步强化我国家禽业“种源安全”的自主性。
大豆进口供应链调整,饲料粮供应链韧性提升。目前饲料占我国家禽养殖成本60%~70%,豆粕在饲料中占18%左右且主要依赖进口大豆。2018—2020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大豆是中国反制的重要标的。自美大豆加征关税推高了进口成本,我国进口大豆的供应链不断优化,进口市场逐渐从北美向南美转移: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超过1亿吨,其中自美进口2213万吨,占总进口的比重已从2017年的34%下降至21%;自巴西进口7465万吨,占比从53%升至71%,进口阿根廷大豆410万吨,是2023年进口量195万吨的一倍多。此轮中美关税战以来,国内大豆和豆粕市场短期反应程度和持续周期均在合理范围。
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有突破。“十四五”期间,为应对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的挑战,进一步降低进口饲料的依赖,我国畜禽养殖全行业开展了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技术,有效减少对传统饲料原料玉米和豆粕的依赖,助力保障国家饲料粮食的安全供应。以蛋鸡行业为例,通过采取“新饲料开发以开源、传统原料挖潜以节流、环境精准测控以增效、疾病综合防控以减损”的综合性节粮方案等创新性举措,开发了发酵椰蓉渣、辣椒粕、饲料桑、花椒叶、花椒籽等地源特色的新型饲料资源,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与传统饲料原料的精准营养价值评定和增效性饲料添加剂应用,降低玉米、豆粕用量8%和10%以上。
观点三,高度竞争的中国家禽产业富有活力,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塑造产业竞争力的最强驱动。
家禽产业是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要素的充分流动与科技的持续赋能助推家禽产业的商品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差距日益缩小并在某些领域领跑国际。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成为新时期我国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引。面对中美关税博弈持续及衍生的不确定性冲击,加大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把握我国家禽产业升级的机遇期,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遗传育种技术,继续改良国产蛋、肉鸡品种,进一步挖掘遗传性能,夯实“种源安全”根基。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平台支撑,集成家禽品种培育和精准营养调控体系、生物安全防控系统、智能环境控制技术及蛋品深加工工艺,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肉鸡和蛋鸡产能扩张迅速、需求不旺,导致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蛋鸡行业盈利空间缩窄,肉鸡行业出现亏损。在此背景下,行业通过良性竞争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方面,在禽肉禽蛋已实现供求数量平衡后,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维护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功能性、多元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创造市场需求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以加工和深加工技术突破产业边界,以食品深加工技术和生物技术创新产品形态,延伸下游产业链,以加工吸纳产能扩张增量的同时持续提升产业的增殖能力。
2023年肉鸡和蛋鸡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87.9%和84.5%,走在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的前列,但行业“小规模、大群体”特征并未褪去。以蛋鸡为例,截至2024年底,我国蛋鸡存栏规模约12.8亿只,其中百万级别及以上规模的蛋鸡存栏量仅为3亿只,存栏量在50万以上的蛋鸡规模为1.5亿只,而存栏量在50万以下的蛋鸡规模达8.3亿只。因此,行业在智能化养殖设备、饲料营养技术和生物安全防空等技术研发和服务上,不仅要满足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养殖主体的需求,更要盯住中小规模养殖场这一大群体的技术需求。通过一批成本可控、效益显著、经济可持续的技术产品来服务行业,并保障全体从业者能享受技术发展红利。
中国家禽产业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凭借内循环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效抵御了多重冲击对供需层面的影响,保持了产业的韧性发展。面对关税战对饲料原料的冲击,通过进口渠道调整和技术创新,降低了对进口饲料的依赖,保障了产业的正常运行。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育种、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持续推动了产业在节本、提质、增效创新。
展望未来,中国家禽产业应继续强化内循环发展,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的同时,通过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开展广泛而有效的养殖国际合作,拓展我国家禽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