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饲养管理
  3. 种鸡

支原体、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如何净化

时间:2025-03-11
来源:鸡与蛋的那些事



  不可忽视的鸡场致病原

  鸡支原体、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养鸡场常见的传染病病原,属条件致病原,可水平传播亦可垂直传播。对种鸡场危害巨大,除了垂直传播危害子代鸡群外,严重者直接造成种鸡群发病,危害健康,供种期月死淘率可高达10%,轻者降低生产性能,产蛋率、受精率降低,种蛋胚胎活力下降,孵化中途死胚增多,其种蛋孵出的雏鸡弱雏多,脐炎、白痢严重,死淘率高(重者高达40%,甚至50%);后备鸡群均匀度大大降低。至成年鸡时,后备鸡开产推迟1~2周,产蛋率降低10%~30%,蛋壳质量差,破壳、软壳蛋增多。给鸡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种鸡场的信誉。

  防控之道

  解决上述3种常见致病原危害的根本方法就是实施净化方案。鉴于目前国内大部分种鸡场的现实条件,完全实施淘汰制有些勉强,因此建议实施综合性实用净化方案较理想。本期,笔者为大家分享鸡场常见致病原的常用检疫方法及联合药物净化等方面的建议,以下是具体方案,种鸡场可根据自己本场实际情况参考实施。

  1、常见致病原的常用检疫方法

  检测时间种鸡一生中需检测3次,在13周龄、20周龄前及48周龄时各检测1次。

  常用的血清学检疫方法

  目前常用的血清学检疫方法有3种:全血玻片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AGP)。由于全血玻片凝集反应方法简便、反应快、结果准确,又可在现场进行,因此,此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

  以沙门氏菌为例,抗原是结晶紫染色多价抗原,为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所制备,所以检出的病鸡也包括这两种病。由于此抗原是一种悬浮液,用前必须充分摇匀。抗原从冰箱取出后 ,经一段时间达到室温(20℃)时再用。

  采取血样应在鸡翅内侧静脉血管处,采血针头要求一只鸡换一个针头,将用过的针头冲洗干净后消毒,防止因采血造成人工感染。

  由于全血玻片凝集反应有时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操作时必须设立标准阳性血清做对照。

  抗原和血液混合后,于2分钟内出现明显的颗粒凝集或块状凝集反应的为阳性。在2分钟内不出现凝集,或仅呈现均匀一致的微颗粒,或在边缘处由于临干前形成细絮状物等,均判为阴性。上述反应以外,不宜判为阳性或阴性的,可判为可疑。

  结果处理

  原则上种鸡场不得饲养检测结果阳性鸡,对反应呈阳性或可疑的鸡应全部淘汰,严格按照要求深理或焚烧,病鸡不留在场内或在市场上销售。

  2、定期联合药物净化

  雏鸡出壳后

  接种马立克疫苗时混合速克(头孢噻呋冻干粉针)同时注射,可大幅阻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的垂直传播;0日龄注射新支流法灭活疫苗时混合优利欣(大观林可霉素)一起注射接种以降低支原体等敏感菌垂直感染量。

  雏鸡1~5日龄

  投喂奇诺(普莱柯产优势晶型恩诺沙星溶液)+加芪健(普莱柯产五加芪口服液)+氨基维它,可减轻垂直感染,控制雏鸡早期感染,降低机体和血液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支原体数量,并提高免疫力、抗病力,强化营养,提高雏鸡成活率和整齐度。

  雏鸡13~16日龄

  投喂普迪(氟苯尼考)+福红康(多西环素)+氨基维它,可控制体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支原体大量繁殖。

  后备种鸡群60~64日龄

  投喂呼利欣(泰妙菌素-严禁与盐霉素等聚醚类抗生素同用)+福红康+莱柯氨基维它,再次净化机体和血液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支原体数量。

  后备种鸡群120~124日龄

  投喂普迪+福红康+氨基维它,开产前最后一次净化机体和血液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支原体数量,确保鸡群顺利爬上理想产蛋率高峰。

  进入产蛋期后

  每月定期投喂菌必健(复方阿莫西林)+菌痢佳(硫酸黏菌素)+氨基维它3~5天,确保鸡群机体和血液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保持较低存量,维护鸡群健康,减少垂直感染,提高鸡胚和初生雏鸡活力与健康。

  种鸡群培育和供种期

  在种鸡群培育和供种期注射灭活疫苗时均配合速克/优利欣一起接种,以高效便捷控制和减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净化主要靠加强种鸡饲养管理、净化环境、定期用敏感药物及强行淘汰阳性鸡等。其净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数年坚持不懈,才能使净化工作取得成效。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