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蛋鸡稳产攻略:破解应激与疾病防控双重挑战
时间:2025-02-27
来源:智慧蛋鸡 作者:崔山
春季是蛋鸡养殖的关键时期,也是疾病高发、管理难度加大的阶段。气温波动频繁、昼夜温差大、病原微生物活跃等因素,易导致鸡群出现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产蛋率波动等问题。
本文结合春季养殖特点,从应激管理、疾病防控、换季调控等方面系统的整理解决方案,助力养殖户实现稳产增效。
一、春季蛋鸡主要应激源及科学管控
1、温度应激
春季要谨防冷热交替引发的风险。冷应激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如传支、大肠杆菌病),热应激则导致采食量下降、蛋壳质量差。
从温度管理管理方面,鸡舍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当舍温低于18℃时,每5分钟循环通风,夜间保持最小通风量。同时,也要加强保温检查,封堵漏风口,维护水帘、粪沟等易漏风的区域。当舍温高于25℃时,及时加大通风量,降低鸡群的体感温度,维持温度适宜。
2、免疫应激
春季是多种病毒病高发的季节,及时的补免工作势在必行,因此科学免疫降低应激反应十分重要。首先是疫苗预温,油苗使用前升温至38~40℃,减少冷刺激。当更换厂家或批号后,建议采取小群试验,先对100只鸡接种,观察3天无异常再大群免疫。其次是规范抓鸡、打针的动作,降低人为的物理应激。另外,在免疫前后3天饲料添加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抗应激药物。
3、换料应激
春季鸡群在遇到换料时,要遵循科学的换料流程,降低肠道应激。过渡原则是,新旧料号每日替换比例≤20%,5~7天渐进替换。另外在营养方面,初春维持能量2800~2850kcal/kg,随气温回升逐步下调。
4、操作应激
规范流程防止应激叠加。例如:带鸡消毒选择刺激性小的碘制剂,雾滴直径80~120μm;固定喂料时间(误差≤30分钟)、清粪时间(建议上午10点鸡群产蛋结束后);降低声响、避免断水等等。
二、春季高发疾病综合防控方案
1、病毒性疾病防控
重点是禽流感、传支、新城疫。其中,禽流感建议开产前完成3次H5+H7灭活苗免疫(3周龄前、8周龄前、18周龄前),开产后根据抗体进行补免,保证抗体均匀有效。其次是传支、新城疫活苗,在产蛋期每8~10周补免一次,巩固黏膜抗体。
另外,生物安全方面要做好内外的隔离和消毒工作。严格控制内外的隔离工作,尤其粪车、淘汰鸡环节要严格杜绝污染。另外野鸟、鼠蝇等也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方法。入场物资严格熏蒸30分钟,外来车辆禁止入场等等。
2、细菌性疾病控制
重点疾病是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主要是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来防止发病,保证鸡舍合格的空气质量和适宜的温湿度。当存在疾病发病史时,建议提前进行预防性用药。
3、营养代谢病防治
常见的问题是脂肪肝、痛风等。可通过添加氯化胆碱,同时控制能量摄入,肥胖鸡群限饲5~8%。发生痛风时可以补充碳酸氢钠,或柠檬酸缓解症状。
三、春季管理四大核心措施
1、精准通风管理
横向通风:外界温度<18℃时,风速控制在0.3~0.5m/s;
纵向通风:温度>25℃时,增加风机的启动台数,降低体感温度;
环境监测:每日4个时段(6点、12点、18点、24点)记录温湿度。
2、饲料霉变防控
原料检测:玉米霉菌毒素(黄曲霉B1<20ppb,呕吐毒素<1ppm)。
储存管理:料塔温度<25℃,湿度<65%,先进先出。
使用环节:落实顿饲管理,保证每天至少空槽一次,避免饲料暴露时间过长引发霉变。
3、抗体水平监控
产蛋期每15-30天检测H5、H7、ND抗体,保护率不足时尽快进行补免。
4、环境消毒强化
带鸡消毒:交替使用碘制剂和季铵盐,每周2次。
空舍消毒:火焰消毒→戊二醛喷洒→甲醛熏蒸。
四、总结:春季管理"三早"原则
1、早准备:进入3月份前完成设备检修、抗体监测、疫苗储备、监测饲料等,并做好生物安全的防控预案。
2、早调整:一旦气温发生大幅回升或下降时,及时调整通风。
3、早干预:发现产蛋率或死亡出现异常波动时,立即进行剖检监测、抗体检测和环境评估等。
通过系统化的应激管理、精准化的疾病防控、科学化的环境调控,可有效提升春季蛋鸡生产性能。建议建立《春季管理日志》,每日记录温湿度、采食量、死淘率等关键指标,为精细化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