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市场行情
  3. 玉米/豆粕

粮食增储稳价政策有力有效 新季玉米价格有望获得明显支撑

时间:2024-10-08
来源: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随着国内新季玉米丰收上市,市场供应逐渐增加,收购价同比下跌幅度较大,不少市场主体对玉米后市预期较为悲观,入市收购过于谨慎,实际上大可不必。在我国玉米产需基本平衡、略有缺口的基本面下,新粮上市初期的价格下跌更多是阶段性的调整,后期随着国家储备调控在主产区陆续启动,将有力化解新粮集中上市期的供给压力,引导玉米价格企稳回升并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稳市场的政策“信号灯”清晰明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价格、补贴、保险政策“三位一体”,共同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而在去年以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背景下,“稳价格”被特别强调,释放了更为积极明确的政策信号。9月11日,刘国中副总理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要加强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早研究制定收储政策预案,实现增产又增收,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9月18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今年粮食生产形势和农业工作情况的汇报,指出要“及早研究制定粮食收储政策预案,尽快公布新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大豆加工奖补政策,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9月24日,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联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强化收储调控,全力保障农民售粮顺畅……统筹考虑玉米、稻谷、大豆等秋粮品种生产形势和市场走势,提前谋划针对性举措,丰富政策储备,掌握工作主动”。这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国家对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决不会任由秋粮价格过度下跌。

  二、政府储备调控“稳压器”作用明显

  当前,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就是储备调控。其实,设立“常平仓”是我国传统以来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的常用做法,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在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持粮价运行在合理区间。日益完善的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调控体系,就是当代的“常平仓”。在我国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精准灵活的储备粮轮入轮出,充分发挥政策性粮食“稳压器”作用,有效解决粮食季产年销、丰歉不均带来的价格过度波动问题。

  例如,受国际粮价大幅下跌传导、下游消费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去年秋季玉米上市后价格高位持续回落,东北地区“卖粮难”风险加大。中储粮集团按照国家有关部门部署,及时在主产区启动新增玉米储备收购,按照贴近并略高于市场主流价大量收购国产玉米,最高峰日均收购量超过7万吨,有力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成功实现了玉米价格止跌企稳,确保农民手中余粮顺畅销售。再比如,今年夏收小麦增产幅度明显、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适时停止储备小麦轮出,并启动轮入收购,特别是中储粮持续加大增储收购力度,成功将小麦市场价稳定在每斤1.25元左右的合理水平,保障了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得益于有力有效的政府储备调控体系,近年来在国际粮价大起大落的形势下,我国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国际。如今年1-8月份,我国玉米产区批发价累计下跌仅1.3%,比国际玉米价格跌幅小5个百分点以上。

  三、预计新季玉米储备“调控阀”将尽快启动

  近年来虽然我国玉米持续增产,但年度总量仍呈产不足需格局。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新年度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在250万吨左右,同时玉米进口、替代品消费量都将有所下降。也就是说,从整个年度看,我国玉米并不是“多了”——玉米供应没有过剩。只是近些年我国玉米种植日益向主产区集中,农户规模种植比例大幅提升而储粮条件无法满足需要,导致主产区秋粮集中上市期的阶段性销售压力较大,需要储备收购进行必要的调节和引导。

  考虑到新季玉米开秤价下跌、市场主体信心不足的购销形势,预计今年新增储备收购政策将适时出台,并且力度不会小于去年。实际上,近期中储粮已经加大了常规竞价采购的力度。9月19日,中储粮广东、吉林、浙江、山西、成都、北京分公司均开始竞价采购,采购量在0.8—6.8万吨不等,成交价预计略高于市场,积极的政策信号开始显现。在我国玉米产需紧平衡的基本面下,建议市场主体理性看待新粮上市初期的价格阶段性调整,不宜盲目看空后市,价格合适时要多收多储,一旦国家储备启动收购,玉米市场价格将大概率企稳回升。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