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市场行情
  3. 玉米/豆粕

玉米涨势如虹!但一件大事将改变玉米市场的整体格局

时间:2023-05-29
来源:新农观



  伴随着小麦的涨跌,玉米也跟着震荡。比如,小麦持续上涨也带动着玉米迎来了一番涨势。

  根据我们之前的判断,虽然今年粮价重心普遍回落,但是后续来看,玉米仍然有两个上涨的机会点:

  第一个机会点是随着小麦的上涨,玉米也能借势上涨一把。

  第二个机会点则是余粮见底,而大批的进口玉米尚未到来,市场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玉米也能迎来上涨的机会。

  不过,玉米的风险也不小。

  一是玉米的这轮上涨,除了受小麦影响以外,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天气。

  由于持续的降雨,玉米上量骤降,这使得玉米价格出现了上涨。

  但同样隐患就是,一旦雨过天晴,玉米可能又面临着马上下跌。

  二是持续的降雨,虽然短暂地利好的玉米,但是对小麦来说,压力就大了。

  当前正值麦收的关键时期,连日的降雨使得多地麦收不畅,并且部分地区已有芽麦出现,小麦的品质有所下降。如果后期小麦质量下降较多,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小麦流入饲用,无疑将挤占玉米的饲用需求。

  不过,虽然说隐患不断,但是短期来看,玉米市场的变数并不大。

  原因一是当前玉米余粮不多,虽然有替代压力,但是成本压力也不小。再加上玉米作为我国头号作物,价格波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原因二是当前东北粮库仍在收购玉米,这也为玉米的行情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所以短期来看,玉米的变数应该不大。但是长期来看,玉米市场却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即玉米的供需正发生重要变化。

  首先是全球玉米正从紧张走向宽松。

  随着新季美玉米播种顺畅,以及预期面积增长,为玉米供应奠定了基础。

  而另一方面,巴西二季玉米即将丰产,预计产量将达到1.024亿吨,并且2022/23年的出口将增至5410万吨,同比上涨16.3%。

  这使得全球玉米供应变得越来越宽松。

  其次,饲用替代越来越长期性。

  除了小麦以外,像进口高粱、大麦等都是替代的对象,尤其是大麦的饲料替代很明显。而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我国进口大麦数量为270万吨,同比增长了6.5%。

  不过,进口并非是长远之计,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不会放在进口上,所以提升自身的供给力才是关键。

  而在这方面,未来玉米的布局非常重要。

  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曾提到“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千亿斤的粮食产能如何提升呢?

  这就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而在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报告2023》中给出了答案。

  报告明确提到,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正是玉米和大豆。

  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实行“扩种大豆”的任务,未来仍将持续,这自不必说,而重点要说一说玉米怎么提升。

  在上一轮的千亿粮食产能提升中曾计划,用12年的时间,将粮食总产量从1.08万亿斤提升到1.34万亿斤,其中主要增产的地区就是东北和黄淮海,主要品种就是玉米。

  那么,在新一轮的提升计划中,会如何布局呢?

  报告中作了一个模拟,即如果在2035年大豆增产430亿斤,玉米增产570亿斤,那么玉米的进口量就会缩减到500万吨以下,粮食自给率就会从2022年的82.7%提升至85.9%,其中玉米和大豆的自给率将分别增至97.6%和32.3%。

  虽然这只是一个模拟,但未来几年,国内玉米增产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事。而增产主要依靠两件事:

  一是政策,二是技术。

  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主要是稳定种植面积,保持种植积极性。在年份不好时,及时通过补贴等来调节收益。

  但是由于大豆与玉米争地,所以面积增长有限,那么重点就落在了技术增产。也就是说,未来单产提升将是玉米增产的关键。

  而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玉米产量的增长势必快于需求,这意味着未来玉米的需求缺口将逐渐缩小。

  而随着国内产量提升,进口玉米数量下降,玉米将迎来新的供需格局,而这也无疑将是影响玉米市场的一件大事。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公司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我公司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我公司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