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鸡病防控
  3. 呼吸道病

冬春季节,如何防控蛋鸡支气管堵塞?

时间:2023-03-12
来源:未知



  支气管堵塞,是冬春季节养鸡生产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支气管堵塞在蛋鸡和肉鸡均发生,以10~30日龄的鸡群发病率最高。鸡支气管堵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预防?笔者根据多年经验,简要分析本病发生原因和防控思路。

  一、支气管堵塞原因分析

  鸡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气囊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鸡体的天然通道,从鼻孔经气囊到气质骨,与全身相连;此外,禽类胸腔、腹腔相通,之间没有横隔膜这种特殊的结构,有利于呼吸过程中贮存气体和气体交换,但也为感染呼吸道疾病提供了便利条件。发病鸡只气管或支气管有卡他性渗出物,严重时可见气管后端或支气管有干酪样的栓塞,造成鸡只的快速死亡。

  造成鸡支气管堵塞的原因主要来自环境和病原感染两方面。

  1、环境因素

  1.1冷应激

  当环境温度低于机体适宜温度时,冷空气可剌激呼吸道黏膜及肺部组织,使局部血管收缩,循环障碍,造成局部营养不足,引起纤毛上皮活动减弱停止,溶菌酶分泌减少,局部粘膜抗体减少。久而久之,机体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呼吸系统抵抗外部病原感染的能力降低。

  1.2湿度低

  空气湿度小于30%时,导致空气中的粉尘、皮屑、羽毛等颗粒浓度上升,鸡只吸入干燥且污浊的空气后造成气管的损伤,机体为自我保护需分泌大量粘液来稀释、清除颗粒物,久之堵塞气管、支气管,呼吸不畅,若颗粒中微生物附着数量多,更易造成呼吸系统感染。

  1.3有害气体

  鸡舍长时间不清理,舍内有害气体较高,如氨浓度大于20 mg/m³、硫化氢浓度大于15 mg/m³时,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造成纤毛脱落,使呼吸道天然屏障功能下降;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2500 mg/m³ 时,将影响呼吸道内的气体交换,引起肺动脉高压,造成肺损伤及呼吸系统感染。

  2、病原感染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确定了与支气管堵塞有关的病原体包括,传染性支气管炎、H9、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鼻气管鸟疫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而生产中常见呼吸道疾病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造成病毒、细菌的侵害倍增,继而下沉感染支气管、肺脏,造成全身感染引起败血症,引发支气管炎,肺炎,气囊炎,腹膜炎等。

  二、支气管堵塞预防措施

  1、改善饲养环境条件

  生产过程中,结合实际饲养环境情况,严格按照温湿度及通风标准予以管理,给鸡群一个舒适的健康的生长环境。有证据表明温度、湿度、氨气、二氧化碳等环境指标对呼吸道疾病有明显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饲养环境中的氨气浓度在20mg/m3以上时,鸡群气管黏液分泌增多、纤毛表面粗糙、其黏膜纤毛运动退化,气囊、肝脏、和肺脏对大肠杆菌的消除率下降,如发生大肠杆菌病,那么鸡群对传染性支气管炎及H9的易感性大幅增加,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对鸡群饲养的重要性。

  2、加强生物安全

  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是保证鸡群健康的重要措施。鸡群易感呼吸道疾病的第一阶段是10日龄至18日龄,此阶段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滴度在14日龄最低,第二阶段是22日龄至35日龄,21日龄的新城疫、H9抗体水平最低。开展高效安全无刺激消毒,可降低鸡舍中单位体积病原体的含量,有效控制传染性支气管炎及H9发病率,同时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兽疫链球菌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另外,饲养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全进全出,做好人员进出场区及进出栋舍的管理,建议每周对场区和鸡舍进行环境消毒。

  3、优化免疫程序

  根据家禽养殖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种抗体的消涨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尽最大努力将传染性支气管炎、H9的防御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帮助鸡群快速度过抗体低谷期,保障鸡群健康生长。

  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可以联系当地流动蛋鸡超市,在获得高质量的专业免疫服务的同时,可联系开展化验检测工作,及时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鸡群日龄和抗体水平,优化免疫程序,为鸡群健康构筑安全屏障,更好发挥生产性能。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议养殖朋友们认真遵循以上防控思路:保证良好的饲养条件、加强场区的生物安全、优化免疫程序,鸡支气管堵塞的问题将会远离您的鸡群,为您创造更多的效益!

  来源:智慧平台,作者:张长宝、王珂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