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2年12月24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2-12-24
来源:综合报道



第52周周评:消费萎靡导致供大于求 本周生猪价格环比继续暴跌


  本周生猪价格为17.73元/千克,较上周暴跌13.39%;猪肉价格为28.18元/千克,较上周下跌6.75%;仔猪价格34.74元/千克,较上周下跌8.39%;二元母猪价格为2596.11元/头,较上周上涨0.38%。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 2022年12第3周商务部监测全国白条猪批发均价为28.92元/公斤,环比下跌6.29%。

  生猪价格:生猪价格集体继续暴跌

  本周生猪价格环比继续暴跌,吉林在7.75-8.05元/斤,较上周下跌1.52元/斤,辽宁在7.75-8.05/斤,较上周下跌1.56元/斤。北京在8.69-8.99元/斤,较上周下跌1.48元/斤。浙江在9.16-9.46元/斤,较上周下跌1.26元/斤。新疆在8.25-8.55元/斤,较上周下跌1.07元/斤。四川跌至8.29-8.59元/斤,河北跌至8.19-8.49元/斤,山东跌至7.72-8.02元/斤,河南跌至8.44-8.74元/斤,广东跌至9.06-9.36元/斤。

  猪肉价格:商务部监测2022年12月第3周白条猪批发价格继续下跌。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叠加疫情影响,消费不及预期,白条走货不佳,猪肉价格随之持续回落。

  仔猪价格:据本网统计本周三元仔猪价格为34.74元/千克,受上市量继续增长但同时出栏大猪价格持续下跌导致未来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差,仔猪价格持续回落。

  猪粮比价:本周猪粮比为6.13,较上周下跌0.97。玉米价格为2.89元/公斤,较上周下跌0.01元/公斤,本周自繁自养盈利94元/头。国内期价盘面下跌,贸易商心态偏弱,部分出货心态松动,而终端需求持续低迷,饲料企业库存消耗偏慢,加之多数饲企已完成年前备货,供需基本面持续偏弱。12月份下旬国内新季玉米上市量将继续增长总量总体充足,贸易商及种粮户销售积极性均有所提高,需求终端及销区贸易商春节前备货明显不如预期,预计12月下旬期间,主产区玉米价格总体继续偏弱走势为主,部分销区继续看涨,全国均价总体继续偏弱走势为主的几率更高。下旬接近月末及1月上旬期间,局部地区玉米价格依旧存在适度回涨机会。

  行情汇总:本周生猪价格环比上周继续暴跌,养殖利润每头盈利跌至100元以下。散户出栏积极,二次育肥逢高加速出猪,集团出栏量不减,市场供应充足。而新冠防疫“新十条”落地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第一波感染高峰来临,居民商业活动及外出就餐明显萎缩、屠企员工感染而导致停工的也不在少数,春节备货无法形成集中购买力。消费萎靡导致供大于求,周内猪价持续大幅下跌。不过受到有关部门发文影响,部分养殖户预期较强,惜售情绪加重,加之冬至提振,白条订单较好,屠企采购积极,加价寻货,后半周猪价跌幅大幅收窄,部分地区猪价出现反弹行情。预判12月下旬猪价总体将继续偏弱,跌多涨少依旧是主流趋势,有短时回涨机会存在,但总体上猪价要实现明显回涨已经无力回天。1月份受出栏大猪数量继续减少影响猪价依旧有短时回涨机会存在。


生猪价格单月下跌超20% 年底需求是否回暖?


  近期,生猪价格突然呈现快速下跌趋势。据中国养猪网统计,12月1日,生猪价格为每公斤23.23元,12月22日迅速跌至每公斤17.09元,跌幅达26.4%。现货市场上猪肉价格也在下跌,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12月22日14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7.50元/公斤,比前一日下降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消费低迷和出栏量短期激增。他认为,当前情况,养殖端首先要避免恐慌性抛售,应该分批次出栏,避免集中出栏。随着春节前消费的回暖,猪市或许会有温和性季节反弹。

  消费低迷致生猪价格跳水

  猪价在今年下半年经历“两重天”。在今年10月下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周均价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40%,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但自10月下旬以来,猪价持续下跌,近两个月生猪期货价格累计下跌18%,于12月20日触及15355元/吨的年内低位。

  朱增勇分析,近期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消费低迷和出栏量短期激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餐饮和集团的消费不升反降,患者在家饮食清淡,导致猪肉消费锐减;此外,南方腌腊缩水近三成,杀年猪需求尚未到来,当地屠宰量、生猪外调量明显下降。

  朱增勇认为,前期压栏、二次育肥的出栏冲击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据测算,国庆前后压栏、二次育肥的占比在10%左右,最近这些多出来10%的猪不得不出栏了,大肥猪上市对价格是一个很大冲击。12月初,猪价未出现养殖户期盼的上涨,恐慌出栏导致价格踩踏效应放大。所以,消费下降、供应量上升,挤压了价格和盈利。

  12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针对近期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等情况,开始研究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当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总体合理区间、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市场消费偏弱是暂时的,养殖户无须过度担忧。并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节奏、不恐慌性出栏,保持生猪产能基本稳定;猪肉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库存,扩大市场需求,共同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养殖端出栏情绪有所分化

  12月22日,吉林养猪大户杨士国告诉记者,他目前持挺价态度,“现在已经跌出成本线了。不打算现在出栏,还得再等等。”据中国养猪网数据,12月21日,黑龙江、吉林两地生猪价格率先跌入“6元区”,最低价分别跌至6.8元/斤和6.9元/斤。而我国养殖户自繁自养模式下生猪育肥成本在16-18元/公斤。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养殖端存在出栏情绪分化的现象,比如在北方地区,猪价普遍跌破育肥成本线,再加上东北多地迎来大幅度降温、降雪,这使得基层生猪购销效率降低,并加剧了屠企采购难度。

  而来自四川、山东的多位养殖户向记者表示,目前猪价下跌导致保本压力加大,计划尽快出售生猪。“尽快脱手,或许能少赔些。”四川广元养殖大户白先生说。

  对此,朱增勇认为,养殖端出栏情绪有所分化的现象,有利于错开出栏高峰期,避免猪价踩踏效应放大。“近两天,猪价有所反弹,一定程度也是出栏节奏调整和市场修正的结果,预计猪价继续下跌可能性较小,元旦和春节前可能还会呈现温和季节性反弹。”

  朱增勇告诉记者,一般来看,年末是集团企业的出栏高峰期,比如大企业可能选择在2023年1月份上半个月集中出栏;而对养殖户来说,如果自身的养殖效益已经达到合理水平,建议适时出栏,避免受大企业集中出栏影响。

  春节前仍有反弹空间

  猪肉价格在下跌,但猪肉股在拉升。12月22日上午,猪肉概念板块指数报1461.762点,涨幅达2%,成交11.28亿元,换手率0.20%。据公开数据显示,在概念板块个股中,涨幅最大的前5股为:邦基科技报21.39元,涨5.84%;广弘控股报7.29元,涨4.74%;湘佳股份报44.63元,涨4.32%;东瑞股份报30.28元,涨4.02%;正邦科技报4.22元,涨3.94%。

  朱增勇认为,一方面因为近期猪价跌幅较大,资本方认为母猪产能会调整,“但实际上,短期猪价调整不会立刻引发母猪产能的较大调整,一般情况下,亏损3个月以上才能引发产能调整;另外一方面,猪企今年全年实现较好盈利,特别是一些成本低、成长快的企业,而年末正是业绩兑现的时候。”

  财通证券认为,由于各地逐步进入新冠感染高峰期,消费端短期受到抑制,同时受猪价偏高、经济周期影响,消费端明显支撑不足。预计明年生猪养殖行业供给恢复缓慢,需求向上空间大,生产效率改善下成本具备下行空间,行业有望持续维持在较高盈利水平,当前生猪养殖板块已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中金公司指出,年底供需双升,预计猪价以稳为主。一方面,需求支撑。南方正值腌腊季,且春节前“杀年猪”、节日备货效应也有望近期启动。同时新冠疫情防控调整,对整体消费起到一定支撑。另一方面,年底供给上升。养殖户近期出栏节奏加快,此前积压的大猪正流向市场。当前行业估值较低;且今年能繁母猪补栏较慢,明年供给回升较慢,相应抬升均价,利于明年业绩表现。

  朱增勇告诉记者,随着新冠疫情影响下降和生活秩序恢复,餐饮将逐步恢复,带动猪肉消费增加,预计后期生猪价格在春节前还有一定反弹空间,能够恢复到成本线以上,同时由于猪肉价格波动与生猪价格波动存在滞后性和不对称性传导,猪肉价格还有一定回落空间,猪肉市场需要逐步恢复到供需两旺的状态。


生猪价格过快下跌 国家发改委表示必要时采取收储等措施


  记者12月21日获悉,针对近期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等情况,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听取业内专家和部分市场机构意见,研究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会议指出,将继续紧盯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必要时采取收储等储备调节措施,促进生猪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近期猪价持续下行。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12月21日14:00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7.87元/公斤,比前一日下降1.7%。

  国家发展改革委12月16日表示,据监测,12月5日至9日当周,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周均价同比涨幅低于30%,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有关规定,退出价格过度上涨预警区间。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召开的上述会议上,专家指出,近期生猪价格出现过快下跌,主要是受猪肉消费较往年偏弱、年底生猪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专家认为,当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总体合理区间、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市场消费偏弱是暂时的,养殖户无需过度担忧。专家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节奏、不恐慌性出栏,保持生猪产能基本稳定;猪肉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库存,扩大市场需求,共同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寒冬腊月 生猪养殖开始亏损


  【导语】:在进入寒冬腊月后,应该是我们生猪市场的消费旺季,而受全国各地新冠疫情的影响,终端消费出现了旺季不旺的情况,生猪价格连日走低,养殖端已进入亏损状态。

  生猪价格持续走跌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本周(第51周)生猪出栏均价为16.69元/公斤,较上周下跌2.70元/公斤,环比下跌13.92%。周内生猪价格走跌明显,部分地区跌幅超过3元/公斤。年底,各规模企业按计划出栏,完成全年任务;但新冠疫情管控放开后,影响仍在,社会进入集中感染期,对产业贸易及出货限制较为明显,且腌腊已接近尾声,整体缩水较为明显,消费表现不及预期。生猪价格出现连跌,部分散户选择择机出栏,落袋为安,市场猪源充足。虽猪价连跌后会出现反弹,但需求端并无实质驱动,市场低价或有情绪支撑,但上行压力较大,行情仍区间震荡调整。

  饲料原料价格下滑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第51周玉米周度均价为2919元/吨,较上周下跌12元/吨,跌幅0.41%。农户有元旦前售粮变现需求,加之东北产区玉米售粮进度同比偏慢,近期基层潮粮上量增加。生猪养殖进入亏损状态,饲料企业重新评估后期饲料玉米需求,本周采购活动基本停滞;深加工加工利润亏损,终端产品销售不畅,保持刚性采购需求。市场利好因素有限,需求欠佳或持续向供应端施压,短期预计玉米价格偏弱运行。

  生猪养殖进入亏损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51周自繁自养周均盈利10.98元/头,较上周下跌323.25元/头。5.5月前外购仔猪在当前猪价下亏损152.35元/头,较上周下跌346.10元/头。虽周内饲料原料玉米、豆粕同时下调,养殖成本降低,但生猪价格走跌2.70元/公斤,使之本周养殖利润缩减较大,外购仔猪养殖已开始亏损。

  而下周生猪市场主流价格或弱势震荡为主,主要是因为疫情继续压制需求,南方腌腊减淡,对中大猪价格不利;集团场出栏积极,但散户低位有抗价情绪,预期价格在底部区间内窄幅震荡博弈,养殖亏损或无明显改观。


猪市预警再起,行业利润大幅缩水


  【导语】12月份国内猪市跌跌不休,截至22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由月初22.0元/公斤跌至157元/公斤,降幅达30.5%,就20-21日两日,猪价累计下跌就达1.6元/公斤,行业利润快速缩水,猪粮比预警再起,养殖端虽有抗价情绪存在,但疫情影响下,市场消费形势仍显严峻,猪价回升仍要观望节日消费带动。

  1.粮降猪涨,市场过度下跌预警再起

  本周国内生猪价格大幅跳水,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由19日的17.0元/公斤快速回落至21日的15.3元公斤,随前期猪价持续下滑,养殖端悲观情绪增加,散户及二育恐慌性集中出栏;规模集团场为完成年度规划,中下旬出猪节奏仍快,市场猪源出栏整体提升明显。再次消费端,新冠疫情管控放开,多地进入疫情高发地,居民消费下降、餐饮、堂食清淡,南方冬至腌腊消费降幅明显,多地腌腊开展不及预期。随市场供大于求现象不断显现,猪市大幅承压下滑。玉米市场来看农户有元旦前售粮变现需求,但深加工企业需求欠佳持续向供应端施压。玉米市场的偏弱运行并没有挽回猪价大幅下滑带来的重创,周内猪粮比值下跌至5.72,环比降幅13.54%,完全跌入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养殖端利润面临大幅缩水。

  2.生猪养殖利润大幅缩水

  根据Mysteel农产品监测的生猪自繁自养利润来看,利润值已由19日的40.7元/头下滑至21日的-156元/头,外购仔猪头均亏损亦由123.0元降至319.0元。随市场供增需弱局面显现,大猪走货滞缓,标猪市场难有利好,叠加疫情影响下的宰企工人减少、调运车辆成本增加,养殖端利润大幅缩水。从上市猪市出栏成本来看,除少数企业,行业成本多处17.0-18.0元/公斤,散户亦再16.0-17.0元/公斤,目前市场养殖集团及养殖户均进入亏损结算,二次育肥户亦难以脱离。

  3.养殖利润短期回升仍较为艰难

  短时来看,随猪价亏损幅度加大,养殖户抗价情绪增强,猪源供应收缩亦带动猪价短时回升。但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终端消费仍显严峻,下游需求回升仍是主导因素。目前看来,月内规模场仍会有序出栏,散养户及二次育肥抗价出猪压力仍然不小。加之1月份受春节影响,生猪销售时间缩短,猪源供应前置。猪价或在元旦,春节的带动下,短时有低位反弹可能,但预计难以持续,养殖利润带动或相对有限,建议养殖户把握反弹出栏时机,减少自身成本风险。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