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市场行情
  3. 玉米/豆粕

玉米重入1.5元或将提前到来

时间:2022-04-28
来源:8866粮新粮食



  马上就要迎来五一假期了,山东昨日到货维持在500+。但是企业的价格波动基本消失不见,这并不是观望情绪导致,主要原因是企业通过连续的试探已经明确了目前持粮主体的心态,至于东北地区,昨日以稳为主,吉林企业开始陆续恢复收购甚至补涨,但价格高点依旧“遥不可见”。即将到来的五月份,可谓好消息不断,玉米重入1.5元或将提前到来!

  好消息一:吉林地区已经有相关消息公布,五月份或将全面解封,伴随而来的是当地中储粮一次性储备大概率会启动,再加上吉林地区深加工企业的复工复产,玉米价格有望直冲1.4元/斤

  好消息二:东北三省一区除吉林受疫情影响外,其它基层粮源销售逼近95%,换言之就是基层已经没什么粮了,而在贸易商手中的粮源也不足两成,再加上今年东北玉米质量优势明显,后期价格上涨动力十足

  好消息三:关于上海疫情问题,昨日上海相关部门重新发布公告,呼吁没必要不离沪,虽说本次上海疫情确实暴露了诸多不足,但该公告落地后,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疫情防控及解封利好,有利于交通运输的恢复,粮源容易流通起来,价格易涨难跌!

  好消息四:今年新麦受价格及种植面积的影响,价格高开已经成定局,昨日调研湖北地区发现,种植户对于今年小麦的期待值较高,且当地未来一月天气良好利于晾晒及保存,小麦再次流入饲料市场的概率大幅缩水

  好消息五:华北及山东小麦主产区虽有贸易商有意腾库备战小麦,但大多数持粮的中大型贸易商看好玉米后期价格,出货意愿开始降低,预计五月份de市场,玉米上市量要远低于预期,看来今年由于“腾库备战小麦”造成集中上量从而价格大面积下跌的局面大概率难出现了!

  好消息六:今年中储粮及各地储备库要加大力度收购小麦,确保口粮安全,该消息已被证实属实,这样来看既保证了小麦价格的稳定又有利于玉米价格的提高

  好消息七:关于中储粮定向水稻投放五月重启的问题,目前官方尚未做出明确答复,但已经证实即使官方重启定向水稻投放,第一底拍价提高,第二每周数量仅为100万吨,再加上有“中间商”过一手,入市的价格即使有优势但影响也不会太大!

  好消息八:2021年国内进口玉米近三千万吨,截止到目前,尚未入市的进口玉米超过半数,今年受国际大环境及国内政策的影响,进口粮源大幅缩水,虽有专家预测今年玉米或将超过3000万吨,但受制于国际玉米价格高涨及海运的走高,进口玉米价格优势已不再,而完税3000元/吨的价格不仅不会压制国内玉米价格反而会拉动玉米价格的上涨!

  好消息九:今年国内玉米需求恢复明显,根据官方的预测,第三季度生猪养殖将由跌转盈,会进一步刺激饲料需求,目前官方手中的贸易粮储备不足,市场余量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国内玉米的缺口最低在1000万吨以上,甚至有专家预测今年缺口将超过3000万吨!

  好消息十:根据政策的变化及相关数据的初步公开,今年玉米的种植面积比2021年缩水。可以明显预见,按照目前国内玉米需求的缺口,上秋后新玉米的价格大概率会快速冲过1.5元,再加上基层种植户成本再增高,租地、农资以及人工成本上涨,新玉米上市大概率会“高开”;

  好消息十一:虽说目前期货价格大涨,但今年官方对期货市场的监控更进一步,背后的资本想再现去年的炒作难上加难,目前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关系正在被淡化,有利于现货价格的稳定,目前已经有不少大型的资本开始退出玉米市场!

  总结:

  对于即将到来的五月份,小编相信会有更多的好消息传来,可以预见五月份是玉米价格的转折点,虽说该局面在新玉米上市前大概率和咱养殖户没啥关系,但新玉米上市后还是可期待的,对于目前的贸易商来说,只要控制好玉米质量,沉住气,静待时机的到来,今年的玉米价格虽说不能带你“原地起飞”,但利润肯定会超过大部分人的预期!

  至于当前的行情走向,未来一周对于华北及山东地区来说,市场依旧会处于盘横阶段,也就是俗称的贸易商与企业的博弈期。在这个阶段,山东企业大概率会依照厂门前的到货来进行价格调整,三天一跌两天一涨的局面会频繁出现,不过反复的价格波动有利于释放玉米的“量压”,但可以明确的是,企业不会大跌也不敢大跌!在交通没有全面恢复之前,跨区域调粮的风险和成本都较高,企业大趋势应该是震荡中小幅上行!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